APP下载

一起输入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的扑灭

2016-07-02余红燕

畜牧兽医杂志 2016年2期

余红燕

(甘州区畜牧兽医工作站, 甘肃 张掖 734000)

一起输入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的扑灭

余红燕

(甘州区畜牧兽医工作站, 甘肃 张掖 734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起输入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的发病情况和疫源追踪调查及诊断扑灭,结果表明:该疫情属输入性疫病,该疫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养猪户缺乏疫病预防知识,盲目引种,对引进地的疫情及免疫情况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既不申报,又不报检而造成的。

关键词:输入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扑灭

2008年3月27日下午16时,甘州区畜牧兽医工作站接到××镇畜牧兽医工作站报告,该镇×××村二社周×所养仔猪不明原因大量死亡。接到报告后,甘州区畜牧兽医工作站立即派本人赶赴现场,进行了临床诊断和病理剖解诊断,综合各方面情况,初步诊断为疑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并无菌采集病料(濒死猪扁桃体、肺、脑、心、肝、脾、肾、淋巴结及血清各5份)连夜派专人送往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确诊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3月28日,本人负责在×××村开展疫源追踪调查调查,现将该病疫源追踪调查过程及扑灭情况分述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此次疫情发生村、社的所有养猪户(包括规模户和分散户)。

1.2调查方法

采取疫区统计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

1.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认定标准

以疫点为中心,3 km范围内的发病猪,且具有体温在41℃以上;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部分猪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普通的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全身皮肤发红(发绀)为特征的判定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疑似病例。

2结果与分析

2.1基本情况

2.1.1×××村全村辖9个社435户1 701人,至3月28日,存栏牛295头,羊3 450只,猪1 547头,鸡44 038只。其中:全村养猪户14户,存栏1547头,规模在30~300头之间。

2.1.2×××村二社全社39户、150人,至3月28日,全社存栏牛24头,羊302只,猪473头,鸡14 000只。其中:全社有养猪户4户,现存栏猪473头。

2.2流行病学特征

2.2.1发病情况及疫病来源调查 ×××村二社养殖户周×,从2000年开始养猪, 2008年1-2月份先后出栏育肥猪130头, 2月29日从本地购入仔猪21头。春节期间,他从网上了解到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有仔猪出售的信息后,于2月26日前往考察。该地有一大型的大仔猪交易市场,日交易量在6 000~10 000头,25~50 kg仔猪每公斤售价16-18元。回来之后觉得价格适中,于3月14日,在未向甘州区检疫部门申报的情况下,周×与周××一行4人乘车前往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购买仔猪,3月16日,在该地大仔猪交易市场以每头760~818元的价格挑选并购买了7家共272头25~40 kg的仔猪,品种不清楚,从体貌特征上看,可能是长白、约克二、三元杂交猪。当日下午17时租用江苏本地车辆装车出发,于18日中午13时到家,因承运人回去报帐,带走了出售地检疫证明。在未向甘州区检疫部门报检的情况下,将购来的仔猪留230头转入猪舍与已存栏的21头仔猪混养,其余42头由周××饲养。3月19日早8-9时,周×用猪瘟细胞活疫苗按每头7头份的剂量进行了免疫接种。20日中午12时喂饲料时,发现有2~3头不吃食,高烧40~41℃,耳尖发红发紫,后肢内侧也发红变紫。23日出现死亡,其余大部分猪陆续出现鼻塞、流脓性鼻液、眼睑水肿、咳嗽、气喘、呕吐拉稀、后躯无力站立不稳、共济失调等症状。引进前存栏的21头仔猪也于次日(23日)发病,至27日死亡5头,其症状与江苏猪相似。至27日下午6时,发病176头,发病率 70.12%,死亡44头,病死率25%。

周××,2004年开始养猪,今年,随周×前往江苏购买仔猪,运回后分养42头。比周×家的仔猪迟一天注射疫苗,同一天发病,症状及其它情况相同,至3月27日下午6时发病29头,发病率69.05%,死亡9头,死亡率31%。

2.1.2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周××两家共存栏仔猪293头,至3月28日中午12时发病235头,发病率80.2%,死亡61头,死亡率26%。(见表1)。

表1 发病和死亡情况

2.1.3传播方式传播方式主要以应激和接触为主,周×、周××引进的272头江苏仔猪因本身带毒,疫病处于潜伏期,加之长途运输,导致抵抗力下降而发病,饲养的21头本地仔猪则是直接接触而感染发病。

2.1.4剖解变化27日下午本人对周×家的3头濒死病猪进行了病理剖检:脾脏边缘出现出血性梗死灶,肾脏表面有出血点,肺脏出血与胸腔粘连、胸腔及心包内有淡黄色混浊积液,肺脏心叶肌肉样变,心脏、肝脏、淋巴结、膀胱和肠道有出血点和出血斑。

2.1.5治疗情况仔猪引进当天,饮水添加氨基维力素和黄芪多糖。发病后,饲料拌喂抗高热混感干扰素粉,并先后用双通王、止痢神针、青霉素、链霉素、安乃近、头孢等药物治疗无效。

2.1.6病死畜处理畜主对陆续死亡的病猪在距猪舍500米外的沙枣林中挖坑掩埋。

2.3结论

2.3.1经调查,近年来×××村所有的养猪户均未发生过类似疫情或其它疫情。目前,该疑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只在周×、周××饲养的猪群中发生,该社另外2户养猪户饲养的182头仔猪、繁殖母猪、种公猪、育肥猪均未出现疑以症状,一切正常。×××村及××镇的其它养猪户饲养的生猪也未出现疑似症状,一切正常。至3月28日,该疑似疫情尚未造成蔓延流行。

2.3.2根据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变化,初步诊断为疑似高致性猪蓝耳病。3月28日18时,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发来诊断结果,通过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技术对5份送检病料进行PRRSV检测,结果3份阳性,确诊该疫情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2.3.3该疫情属于输入性疫病。

2.3.4该疫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养猪户缺乏疫病预防知识,盲目引种,对引进地的疫情及免疫情况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既不申报,又不报检而造成的。

3疫情扑灭

3月29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条例》和《甘州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的规定,甘州区人民政府下令:对疫点内的发病猪及同群猪293头和另两户饲养的健康猪182头全部进行了强制扑杀和无害化处理,以疫点为边缘向外延伸3公里的范围划定为疫区,进行了封锁,限制车辆、动物及畜产品出入,对疫点、疫区内连续进行了21 d的拉网式消毒。经采取上述措施后,甘州区一次性拔除了该次输入性疫情,没有造成疫情扩散、蔓延和形成疫源地。

[收稿日期]2015-10-18

[作者简介]余红燕(1968-),女,甘肃甘州人,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畜牧兽医科技推广工作。

[中图分类号]S 851.3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6704(2016)02-0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