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粮中(菌渣17%)添加复合菌剂对育肥牛育肥效果的影响

2016-07-02郑爱华何振刚

畜牧兽医杂志 2016年2期

郑爱华,何振刚

(天水市畜牧技术推广站,甘肃 天水741000)

日粮中(菌渣17%)添加复合菌剂对育肥牛育肥效果的影响

郑爱华,何振刚

(天水市畜牧技术推广站,甘肃 天水741000)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育肥牛精料中添加益生菌对育肥牛的增重效果。选用体型良好,体重相近(350 kg左右)的西门塔尔杂交牛24头,随机分为4组,其中三组精料中分别添加0.1%、0.2%、0.3%的复合菌制剂,对照组不添加,进行30d的育肥试验,统计分析增重效果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0.3%的添加组牛与对照组牛增重差异显著(p<0.05)。育肥牛日粮中添加0.3%复合菌制剂,可降低肉牛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关键词:复合菌制剂;育肥牛;育肥效果

发酵饲料是采用多种有益微生物对饲料原料进行发酵处理后的饲料。饲料经发酵后能有效降解饲料中抗营养因子,改善饲料风味和适口性,提升饲料的营养价值和消化吸收率;发酵饲料饲喂畜禽后,可抑制肠道有害菌的生长,提高畜禽的免疫力和增强抗病力。为了探讨发酵饲料对育肥牛的育肥效果,我们利用“利用食用菌菌渣开发肉牛新型饲料的研究与示范”项目,开展了“日粮中添加复合菌剂对育肥牛育肥效果的影响”的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复合菌剂菌种

植物乳杆菌、啤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等。

1.2主要原料

玉米、麸皮、豆粕、大豆皮、啤酒糟、金针姑菌渣等。

1.3试验地点及时间

试验在天水武山通济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肉牛养殖场进行,从2013年1月10日开始,2013年2月15日结束,预试期5 d,正试期30 d。

1.4试验方法

1.4.1试验牛的选择与分组选择养殖场饲养的生长发育正常,健康状况良好,体型、年龄、体重(350~370 kg)等相差不大的西杂公牛24头作为试验用牛,然后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4组,分别记为对照组(CK)、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试验Ⅳ组(经方差分析,试验初期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 )。

1.4.2试验设计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试验牛在同一幢牛舍采取舍饲拴系饲养模式饲养,试验前对整个牛舍、牛栏、食(水)槽等均用强力消毒灵消毒。

1.4.3饲料粗饲料为全株青贮玉米,精料补充料除益生菌添加量不同外,其余均相同。益生菌按照不同比例即0.1%、0.2%、0.3%分加别加入到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的精料补充料中,整体发酵3d,生产成发酵饲料。对照组精料中不添加菌渣,不进行发酵处理。精料补充料配方详见附表1。

1.4.4饲喂方法预饲期5 d,在预试期内驱除试验牛体内外寄生虫,试验各组的日粮由原来的日料逐渐以20%、40%、60%、80%、100%替换为试验日粮(试验Ⅰ组饲喂添加0.1%益生菌的发酵饲料;试验Ⅱ组饲喂添加0.2%益生菌的发酵饲料;试验Ⅲ组饲喂添加0.3%益生菌的发酵饲料),第6天起为试验日粮,试验期30 d。每天8:00和16:00饲喂两次。对照组与试验组按照日粮干物质的量相等饲喂,饲喂量参照350 kg生长育肥牛日增重1 kg的营养标准供给。对照组每头牛每天喂精料3.5 kg,青贮饲料19 kg;试验组每头牛每天饲喂精料5 kg,青贮饲料12 kg。试验期间牛自由饮水。预试期最后一天早晨空腹稳重为试验始重,试验结束次日早晨空腹稳重为试验末重。

表1 精料补充料配方及营养水平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试验牛增重效果分析(详见附表2)

由表2可知,各试验组牛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Ⅰ组、试验Ⅱ组牛与对照组的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Ⅲ组与对照组日增重差异显著(P<0.05),即育牛精料补充料中益生菌添加试比例为0.3%时,育肥牛增重效果最好。

2.2经济效益分析(详见表3)

由表3可见,试验组各组肉牛的经济效益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精料补充料中添加0.3%的益生菌时,经济效益最好,头均日盈利10.3元。

表2  精料补充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益生菌对育肥牛的增重效果

注:同行数据肩标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表3 精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益生菌的经济效益分析

注: 活牛售价按近三年来市场的平均价20.0元/kg计。

3小结与讨论

综上可见,在育肥牛精料补充料(菌渣含量17%)中添加0.3%的益生菌制剂时,不仅可以提高育肥牛增重效果,而且可以明显提高肉牛养殖经济效益,具有大力推广的应用价值。

一般来讲,有益微生物菌群添加饲料后,对有害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够抑制肠道有害菌的生长,提高免疫和抗病力,因条件限制,未能进行这方面试验,有待今后探讨。

[收稿日期]2015-10-18

[基金项目]甘肃省科技计划资助(1304NKCE131)。

[作者简介]郑爱华(1971-),女,甘肃秦安人,本科,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及饲草饲料科技推广工作。 *[通讯作者]何振刚(1963-),男,农业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畜牧及饲草饲料科技推广工作。

[中图分类号]S 81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704(2016)02-0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