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与文化
2016-07-01唐子江
唐子江
【金题再现】
请选择下面其中一道题目,根据要求写作文。(60分)
题目一
子曰:“直哉史鱼①!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qú]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论语·卫灵公》
【大意】孔子说:“好一个刚直的史鱼!国家社会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国家社会不清明时他还是像箭一样直。好一个君子蘧伯玉!国家社会清明时他做官,国家社会不清明时他便隐退藏身了。”
【注释】①史鱼:卫国大夫史鳅,字子鱼。他曾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
史鱼和蘧伯玉两个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有不同的表现,但孔子对他们都给予肯定。请你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明确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题目二
请你根据自己对“礼”的理解和体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明确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1出题解密
★无缝对接高考命题趋势
我们是在“猜题”的基础上出题的。当然,这里所说的“猜题”并不是指猜测高考作文会出一道什么题,而是指推测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走向和特点等。我们认为,设置“可选择性”的题目是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本次大赛的作文题实际上包含了三种命题形式,即新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以及选题作文。题目一是新材料作文,题目二是命题作文,考生可以任选一道作文题来进行写作,这体现出题目的“可选择性”。
★重点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作文题是思辨性最强的主观型题目,所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新课改之后的高考作文题目偏重于采用“众说纷纭”的材料,让考生进行“艰难选择”并“自圆其说”,以此来倡导一种理性、平和地看待人与事的人生态度,同时亦能检验考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题目一非常典型地体现出这一特点:史鱼和蘧伯玉为人处世的方式几乎是相反的,孔子却对他们都给予肯定,考生无论是站在史鱼、蘧伯玉还是孔子的角度,都必须辩证分析才有可能将道理讲清楚,片面分析肯定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发挥作文命题的导向作用
我们认为,高考作文题目一定是密切结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所以,认同并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写好作文的根本前提。无疑,史鱼的正直,蘧伯玉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孔子全面客观地评价人以及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都是与我们当下的主流价值观高度契合的。
★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
高考作文题目不是新闻,不会以“即时报道”的方式反映社会问题,甚至要故意与社会热点保持距离,以免容易被考生“猜中”。然而,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又是作文教学的根本使命,所以,高考作文题目会折射社会现实那是自然的,我们在备考的时候应该要注意加强对现实的认知。作为个体,在“邦有道”或者是“邦无道”之时应该如何选择,融入社会与保持自身的人格独立是什么关系……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作文题目一去思考和言说。至于“礼”,更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斑马线上的礼让,“四风”问题中的送礼和收礼,中国游客在海外的礼貌问题,手机微信的“红包大礼”,等等,无不是生动的社会生活写照。
★突显优秀传统文化,注重考查学生的文化积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也在2014年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文化进校园已成燎原之势,高考作文命题自然也会突显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史鱼、蘧伯玉和孔子无一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他们的故事在浩如烟海的经典著作中也多有论述。题目二的“礼”也直接根植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无论是礼貌、礼节,还是礼治,都可以在经典著作中找到相关的论述。可以说,这两道题目均注重考查学生的文化积淀。
2题干本意分析
审题包括对命题意图的推测以及对题干本意的分析。如果能够准确推测出命题人的命题意图,那么对于作文命题题干本意的分析就比较容易了。只是在考场上,很多考生往往会忽略对命题意图进行推测,直接就对命题题干进行仅停留于字面意思的文本分析。
★“孔子评人”题旨分析
题目一中,孔子直接对史鱼和蘧伯玉的为人处世之道进行评价。根据文句的意思,加上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的了解,我们对这道题目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
1.史鱼原则性强,蘧伯玉灵活性高,孔子对这两个人的为人处世方式都给予肯定。
2.虽然孔子对这两个人都给予肯定,但是程度是不同的。孔子只是承认史鱼“直”,却赞扬蘧伯玉是“君子”。可见在孔子看来,蘧伯玉的做法更可取,因为蘧伯玉体现出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史鱼的原则性强,但灵活性却略显不足。
3.孔子虽然肯定“直”的价值,但至少反对两种“直”——“讦以为直”(用揭别人的短或隐私来表明直率),以及“直而无礼则绞”(直率却没有礼貌则会伤害人)。可见,“直”的不一定是君子,但是君子一定是“直”的,即不是“妄”的。由此可以推知,在为人处世之道上,孔子是倾向蘧伯玉的。
4.尽管孔子更认可蘧伯玉的为人处世之道,但不能因此认为孔子褒蘧贬史。孔子并没有以“缺乏灵活性”去批评史鱼,更没有以“丧失原则性”去责难蘧伯玉。显然,孔子认为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對人要设身处地地给予同情和理解。
★关于“礼”的题旨分析
1.要确定“礼”的义项。“礼”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语境中有礼仪、礼节、礼貌、礼让等含义,考生审题时应该尽可能地全面思考到这些不同的义项。
2.要明确“礼”的内涵。
3.展现或者论证“礼”的价值。
4.表明自己对“礼”的态度。
★立意及备考建议★
对题目一而言,核心题旨是“为人处世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不用一成不变的僵化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立足于这样的题旨,赞同或反对史鱼、蘧伯玉或孔子他们中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但最好是从史鱼和蘧伯玉两个人的角度——也就是从孔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看待问题的角度去写最持中。如果抛开这个核心题旨来论史鱼“不会变通”,或认为蘧伯玉“世故圆滑”,或认为孔子“自相矛盾”都是偏题,甚至是离题的。
对题目二而言,确定“礼”的义项,内涵清晰并始终如一,论述其价值与意义,并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者隐含自己的倾向的,才算切合题意。另外,“礼”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作为“礼仪之邦”,中国文化中的大部分内容是从“礼”衍生出来的,当下的很多典章制度也都是跟文化意义上的“礼”密切相关的。引导考生对“礼”的思考其实就是对中国文化的思考——这是本题的命题意图,如果完全不涉及文化寻根,仅仅停留在“讲礼貌才受欢迎”“批判一些不礼貌的行为”这些肤浅的立意上,仍属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