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些人被设定为演员,而有些人只能看戏

2016-07-01石勇

南风窗 2016年12期
关键词:科班原生态唱歌

石勇

只能看演出的人,会幸福吗?真的能消除焦虑吗?心灵会得到滋养吗?类似于《德赛克·巴莱》所描画的那种原生态的部落生活里,会有演员—嘉宾—观众的“三元设定”吗?我想到了看了无数心灵鸡汤,道理听了一大堆,却过不好自己一生的人。

我看了《德赛克·巴莱》这部电影3次。最近一次,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觉:如果没有战争,没有部落仇杀,也就是说,剥离这部电影的时代背景,我其实愿意生活在像原始人一样的那种社会环境里。在那样的社会里生活,肯定会相当苦,但精神上的幸福度不会亚于我们的现在。

这是一种近乎原生态的生活。

当然,这纯属一时的臆想。

回到现实,很多“原生态”其实早已被现代的社会机器碾碎,如一去不复返的古老梦幻。而还在残存的,也挡不住会玩的城里人的蹂躏。

如果我们的艺术、文化、社会结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不原生态了,会怎样呢?

卢梭曾经把社会的“败坏”怪罪给科学和艺术,我不会这样干,但我真的好想考察一下。这个问题应该挺有意思。

一场不再传统的传统节庆

前段时间,我回了一次老家—武陵山区,离传说中沈从文所描写的“边城”非常近的一个地方。

当地正在举行一个传统的节日活动。于是,在一堆烦心的杂事之外,我也和乡亲们一起,到离县城35公里的一个景区去看演出。在演出地,恰好遇到了一个在体制内工作的中学同学,于是,在他的安排下,我以记者的身份,得以在一片黑压压挤得到处都是的人流中,坐到了前面可以近距离观看演出的椅子上。

这一看,让我的心情很不好。

所有的节目所反映的内容,其实都是我在小时候,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所熟悉的,最多加上时代变迁的一些新鲜元素而已。那个时候,基本上没有所谓“专业”的演员,无论是唱歌、跳舞,还是绝技、竞技,几乎都是民众当主角,有些节目甚至任何人都可以参与,作为小屁孩我就参与过。其实就是玩,是一次属于所有人的狂欢。

而政府也只是搭台,并不唱戏,把戏交给人民群众去唱。在节日活动的举办地(主要是县城),并没有一个专门把演员和观众区隔开来的演出场,更没有“演员—嘉宾—观众”这样的设定。

也许正因为如此,时隔那么多年了,我的印象都如此深刻,因为它是“我们的节日”。

但现在呢,在前面观看演出的那两排椅子里,坐满了地市领导、请来的嘉宾,以及各路媒体。摄影达人们甚至还在台前跑来跑去,以便更好地“呈现”这次活动。而在后面、旁边挤得水泄不通围观的人民呢,则伸着脑袋。

在台上表演的演员,绝大部分都是“专业”的演员,歌舞团之类的。帅哥美女取代了昔日那些没有任何“专业表演能力”的民众。曾在CCTV这个大奖赛那个歌唱选秀节目露过脸或得过什么奖的面孔,取代了拥有原生态歌喉的人民。即使有平日劳作的“草根演员”,他们事实上也在本地有一定名气,早已“专业化”了。整个节日活动,从演员阵容上看,基本就是以体制和市场的喜好,通过“专业化”来对民众的参与进行排斥。

所以富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传统的节日活动,在节目的选取上已经不再传统,比如一些完全可以让民众自由地以个人或组队参与的节目全被取消,不要说像当初的我那样的小屁孩,大妈大嫂们,即使是擅长绝技、武功、唱歌的高手,如果没有进入演出团体或名气并不特别大,也不可能参与表演。

这个演出持续了两个小时,我也在失望的心情中度过了两个小时。

在回家的时候,我问了一下乡亲们:感觉如何?他们都咧着嘴笑:热闹啊!看这样的演出,已经是他们平时只靠打麻将和看电视来娱乐的生活中的一个恩赐了。但很快,这样的看戏经验,像看电视一样,就会在生活中烟消云散。它并没有滋养他们的心灵。

但当地政府官员肯定是满意的。那是他们的一个可以说出去的政绩,举办了这样一次传统节日活动。真要感谢他们,毕竟举办了,年年都这样也并不容易。

但是,这个逻辑已经强化:所有的人,都被分成了控制演出的、专业演出的,以及只能看演出的。

只能看演出的人,会幸福吗?真的能消除焦虑吗?心灵会得到滋养吗?类似于《德赛克·巴莱》所描画的那种原生态的部落生活里,会有演员—嘉宾—观众的“三元设定”吗?

我想到了看了无数心灵鸡汤,道理听了一大堆,却过不好自己一生的人。

在社会价值排序上变得很土很low

把这个逻辑放到更多的社会领域,让我感到吃惊。在很多领域,其实都预设了有的人就是专业演出的,有的人就是只能看,不能参与,更不用说作为主角演出了。

理由呢?是资格设定。资格之一,就是“专业”,前者是专业的,所以如何如何,后者不是,所以怎样怎样。

我采访过中国摇滚第一女声罗琦。请原谅我说实话,我认为20多年了,到现在,她的那种金属质感的嗓音至今无人超越。请不要跟我说某些具有类似嗓音的女明星如何如何,也许她们比罗琦名气大很多,但比起罗琦都弱爆了。不信,你就去听《选择坚强》、《我没有远方》、《我是一只小小小鸟》这些歌,去作出自己的判断。

可她没有受过任何所谓的专业训练,不是“唱歌专业”出来的,高中都没读过,16岁就可以唱出比赵传经典得多的《我是一只小小小鸟》,至今都不识谱。她刮起摇滚的旋风,全凭自身的超强能力,事实上她就是一个天才—不需要接受所谓专业训练而能在某一领域拥有超强能力的就是天才。

但即使利用专业进行社会排斥,放过了很多能力超强的漏网之鱼,“专业既得利益者”们—我创造出的一个词—也还有一招,就是把“专业”往身份上扯,把拥有专业身份设定得比较高档,而把不拥有专业身份的人设定得比较low。就是说,玩知识、能力玩不过天才们了,就出老千,玩身份,直接把大家嵌进社会价值排序的不同位置里,利用所拥有的强势资源和社会上多数人对价值排序的屈服,把自己设定得排序较高,把“非专业的”设定得较低,直接在心理上碾压。

这一招够狠,但相当成功。

它的后遗症是:某些庸人,能力不行,心是虚的,必须不停地强调“专业”来给自己壮胆。

这里有一个术语,“科班”,就是用来干这件事情的。社会价值排序的粉丝们总是喜欢说谁谁谁是“科班”出身,谁谁谁不是—这就是用身份出老千偷换能力,好像“科班”出来的就天然具有了从事好这一职业的能力,而“非科班”就不行一样。

但在逻辑和事实上,知识是有限的,而职业所碰到的问题是无穷多的,“科班”所学到的那点知识和接受的训练,只能说明一个人或许可以具备从事这一职业的基本能力,而不必然说明他有从事这一职业的创造力—有没有创造力,跟“专业”无关,只跟一个人的智商、素质有关,而无论是否“科班”,都可能具备这样的智商和素质,也可能不具备。

我知道揭开这一点会打击到某些人的自我感觉良好,但没有办法。

“专业”这种东西从来不是原生态的东西,虽然不是原生态并不意味着坏,而可能恰恰意味着好。各种专业化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不需要去强调了。但正如哲学家马尔库塞所说的,现代的很多东西,把人折磨疯的,恰恰是它的两面性,即“不合理中的合理性”。我要补充的是,是它“合理中的不合理性”。

“专业化”是合理的,甚至利用专业进行的某些社会排斥也是合理的(比如你要当律师就要通过司法考试),尽管社会排斥的本质不过是一帮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给“外人”设一堆门槛。但以为专业的就是有能力的,就排斥“非专业的”参与就不合理了,至于把“专业的”弄成一种比较高的社会价值排序,来碾压“非专业的”,那已经是无知和傲慢了。

很不幸的是,现代的科层体制和社会价值排序,恰恰是联合起来这么干的。它们通过对“非专业”的排斥和碾压,导致了“原生态”在社会价值排序上变得很土很low,被鄙视,被打压,直到慢慢消失。

解决问题的药方恰恰是在制造问题

我在看电视里的这个歌唱大赛那个歌唱大奖赛时,总是看到某些有“歌唱家”头衔的人(那意味着是“专业的”)对某些来自偏远山区的“原生态选手”指指点点,说应该这样唱应该那样唱,一脸权威的样子。我感到奇怪:不按你那个“专业”的来,大家就不会唱歌了吗?

为什么非要搞得拿腔拿调那么讲究技巧?以致于看上去那么虚假,完全就是在扮演一个和真实的自己不一样的角色?艺术是要以背离一个人的自然状态为代价吗?

本来,唱歌,艺术,还有思考这类东西(包括哲学),都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每个人都可以具备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是抒发情感,是认知世界,是提升精神层次,是获得心灵的滋养,所以,应该怎么舒服怎么来,而不是搞得那么压抑、痛苦和虚假。《毛诗·诗大序》早就说过:“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多么原生态,多么能充分地表现出自然情感。

但现在用“专业”进行社会排斥,用“科班”来进行社会价值排序上的碾压,搞得好像人民群众都不会唱歌,都不会搞艺术,都不会抒情,都不会思考了,是人就会的东西,现在变成了某些所谓的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会了。

然后,你要唱歌,好像就要会这个腔调那个技巧;你要思考,就要搞懂这个术语那个概念。是谁规定一定要这样呢?我在和一个学者讨论时,看他说的通篇是概念术语,不由得脱口而出:“当初哲学不是很简单吗?不就是苏格拉底和人在大街上讨论吗?”

有些事情是比较复杂,所以,人民群众按照朴素的思维不一定理解得了。但是,有很多事情其实很简单,是“专业人士”们因为被学科规训所洗脑,或能力、利益的问题整复杂的。

而复杂好像就意味着高深。再加上社会价值排序,于是,人民群众就自卑了,就会承认自己玩不了,还是看你们玩吧。

这样,把某些人设定为演员,某些人设定为只能当观众,这一社会机制功德圆满。“原生态”被渗透着等级关系的权力、资本、知识的价值排序所稀释,消解,就像农民在文化上被城市所碾压,价值排序上在城里人面前自卑,进而乡土文化慢慢消失一样。

但人民群众也有反弹。

表现之一,就是面对那些整得高深复杂的东西,他们表示不玩了,让给“你们”玩吧。同时,也不想看你们怎么玩。既然预设我不懂,而要去搞懂不仅要被鄙视,甚至也折磨大脑,那我就不想懂,不感兴趣,跟我无关。

这个“你们”,指的是学者教授们。所以我悲哀地观察到,人文学科有不少知识分子,其实都是在自娱自乐,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老百姓没有丝毫关系。作为学术体制的食客,如果他们仅仅是为了学术利益,当然也无不可,可以理解,但如果还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去影响社会,恐怕就要克服在一个小圈子自娱自乐了。

表现之二呢?是既然许多人只能当看客,那他们只喜欢去看那些好玩的戏,去看那些能让他们轻松下来,能够感到愉快的东西。这些东西无非就是娱乐逗逼,无非是些心灵鸡汤,无非是打鸡血,诸如此类。既然不能通过原生态的唱歌、艺术、思考让自己开心,那他们只想要有人哄自己开心。

这就是问题所在—没有了原生态,就必然有焦虑,而缓解焦虑的药方,恰恰是在制造、强化焦虑。

猜你喜欢

科班原生态唱歌
“新科班戏曲学校”
民国北方京剧科班的发展流向及与“外江派”关系论衡
遇见他们在唱歌
唱歌和本人一样不靠谱
唱歌猪
她混进了“科班”情感骗子群
原生态静宁苹果
一只大狼想唱歌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天籁”般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由《庄子·齐物论》观原生态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