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原子间的“紧堆力”与“金属键”
2016-07-01岳永霖
摘 要:金属晶体的形成过程,是在金属原子间“紧堆力”的作用下,形成金属原子的紧密堆积,并释放出能量,同时形成自由电子的“电子气”之“金属键”,这便形成了完美金属晶体。由于金属原子之间存在着性质相同的“紧堆力”与“金属键”,则金属在液态状态下,能互相溶解——形成合金。
关键词:紧密堆积;紧堆力;金属键;电子气
由金属原子形成的金属晶体,其原子的紧密堆积结构一般有三种形式:体心立方紧堆晶格Li、Na、K、Cr、Fe、Rb、Mo、Cs、W;面心立方紧堆晶格Al、Ca、Ni、Cu、Sr、Ag、Au、Pb;六方紧堆晶格Mg、Ti、Co、Y、Zr、Cd、La、Hf等。
一、金属晶体的形成
在金属单质中,不同金属单质的熔点、沸点差别很大。这说明金属原子之间的结合力是有较大差异的。由于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大都在1~2个,所形成“电子气”的自由电子之物质的量相差不大,即由自由电子所形成的金属键之强度不应该有如此大的差别。而且“电子气”之中的电子们又不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那它们又如何能把这些金属原子,以紧密堆积的形式紧紧连接在一起呢?原因在哪里呢?根据金属单质是以紧密堆积形式形成的金属晶体,以及金属晶体表现出来的物理性质,说明金属原子之间,存在着能实现让金属原子紧密堆积的结合力。那么这种使金属原子之间能紧密堆积的结合力,是如何产生的呢?
从上述的分析可知,金属晶体的形成,应该有使金属原子能紧密结合的力存在,这个力应当与金属原子的性质及其原子结构有关。那么,使金属原子紧密堆积的结合力是怎样产生的呢?笔者认为:由于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之束缚能力的不同,以及原子核外层电子的不对称与不饱和,特别是在过渡金属原子中,这种外层电子的不对称不饱和就更加明显。随着原子核外电子的高速运转,造成金属原子的电子们之负电中心与原子核的正电中心的不重合,形成金属原子的正、负电极性(是瞬间的),这种电性是没有方向性也没有饱和性的。金属原子所产生的这种正、负电极性,使得金属原子间相互吸引,形成金属原子的紧密堆积。这种由金属原子所产生的正、负电极性而形成的金属原子间的相互结合力——称为金属原子间的“紧密堆积力”,简称为“紧堆力”。在“紧堆力”的作用下,使得金属原子间产生强烈的相互吸引,形成金属原子的紧密堆积,结果使每一个金属原子都得到电性饱和,形成稳定状态下的金属晶体。由于金属原子的紧密堆积,使得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进一步远离了原子核,形成自由电子的“电子气”,被所有金属原子所共用的“金属键”。在这一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常态下的金属晶体。
“紧堆力”的大小与金属原子的变形性有关。对不同的金属原子来讲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使金属原子具有的“紧堆力”与金属原子性质及其电子层结构及电子轨道内电子的运动状态有关。金属原子的变形能力强的“紧堆力”大,而变形能力弱的“紧堆力”小。“紧堆力”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到金属晶体的熔点与沸点。
金属晶体的形成是在金属原子间“紧堆力”的作用下,使金属原子间发生紧密的堆积,形成不同类型金属晶体。金属原子紧密堆积时,使得金属原子间把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挤到紧堆层外,进一步远离了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形成自由电子的“电子气”,被所有金属原子共用的“金属键”。正因为最外层电子的远离,进一步加强了金属原子间对其他核外层电子的吸引力——“紧堆力”,使得金属原子间的紧密堆积更加稳固。金属原子间的“紧堆力”是主动的,是形成金属晶体的主力,而形成的“金属键”是从属的,是形成金属晶体的从属力。
为此,金属晶体的形成过程,是在金属原子间“紧堆力”的作用下,形成金属原子的紧密堆积,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同时形成自由电子的“电子气”之“金属键”。在常态下,这便形成了完美的金属晶体。
由于金属原子间具有的这种“紧堆力”性质的相似性,使得不同金属原子间在液态状态下能相互溶解。这也正符合相似相溶之理,从而能形成各种合金。这正是得意于金属原子间存在相同性质的“紧堆力”与“金属键”之作用。
二、液态金属汞熔、沸点分析
对于金属汞(Hg熔点-38.87℃沸点356.6℃)所表现出来的常态下的液体状态也与Hg原子的核外层电子结构有关,造成汞原子间的“紧堆力”弱而形成。
因为Hg原子的核外层电子结构5d66s2,除最外层的6s2两个电子外,其他各层各个轨道的电子数完全达到能量最低饱和状态,形成了稳定的对称结构。这些核外电子形成的电荷中心与Hg原子核的正电荷中心高度重合,使得最外层的这两个电子对整个Hg原子的正负电荷重合影响很小,从而造成Hg原子之间的“紧堆力”很弱(Hg原子之间的结合力很小)。故Hg原子在常态下为液体且液态金属Hg是有挥发性的(Hg蒸汽有毒),这也进一步说明Hg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弱。如果Hg原子本身不重的话,常态下Hg单质是否会是气态呢?
Hg原子的核外层电子结构的能量最低及稳定的对称结构状态,这从Hg常态下的稳定不容易被氧化,常态下是较惰性的金属也可得到证实。但是,Hg原子的稳定状态一旦被破坏,其将表现出强烈的复原性——即氧化性,再把失去的电子夺回来。
另外,虽然Hg原子的正负电荷中心是重合的,造成的“紧堆力”弱,但当在其他金属原子的影响下,Hg原子的正、负电中心的对称性会被影响而诱变,会迅速改变Hg原子的“紧堆力”,使得Hg原子与其他金属原子紧密结合,形成合金——俗称汞齐,其物理性质发生巨变。
三、主族金属熔、沸点分析
对于第一主族的金属单质而言,由于它们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而其内层电子结构的对称性,故使得它们的变形性不大,又由于它们的相对原子半径较大,从而第一主族的金属单质的密度小,1cm3中的金属原子的物质的量少,说明第一主族的金属单质中的原子之间的距离较远,金属原子之间的“紧堆力”弱,造成了它们的熔、沸点低的特征。并随着金属原子半径的增大,在1cm3中的金属原子的物质的量逐渐减少。
第二主族金属单质的熔、沸点比第一主族的金属单质的熔、沸点都高。原因是第二主族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S2比第一主族的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S1多了一倍,则“金属键”的强度要大。而最外层的两个电子对整个原子的电子运动所产生的偏移影响要大,从而产生的“紧堆力”要比第一主族最外层一个电子影响要大。
四、金属锇熔、沸点(Os)分析
金属锇(Os熔点2727℃、沸点4230℃),原子的最外电子层结构为5d66s2,5d6刚好超过最稳定的半数结构,属于能量最高状态,所以对金属原子的变形性影响最大,从而产生的“紧堆力”较强,使得金属锇(Os)原子在1cm3中的金属原子的物质的量较多,金属原子间的结合较紧密,则在常态下其密度较大。正因为5d6的电子能量高且活性也大,在受到加热时产生的活力也敏感,带动它的原子运动也会有所加巨,使得它们的“紧堆力”减弱会快,则使得它的熔、沸点并非最高!
综上所述,金属晶体的形成过程,是在金属原子间“紧堆力”的作用下,形成金属原子的紧密堆积,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能量,同时形成自由电子的“电子气”之“金属键”。这便形成了金属晶体,才有了金属晶体的各种物理特性。
正是由于在金属原子之间存在着性质相同的“紧堆力”与“金属键”,则金属在液态状态下,能相互溶解——形成合金。
参考文献:
[1]尹敬执,申泮文.基础无机化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3]岳永霖.无机化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