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未来教育

2016-07-01翟小宁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未来教育家 2016年4期
关键词:人大附中学校课程

翟小宁/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创建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未来教育

翟小宁/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人类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物质日益丰富,科技日益发达,人与人的交互日益频繁。然而这样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多震荡:文化的对冲挑战着传统;对利益的崇拜拷问着良心;失业、犯罪、贫穷、战争依然在我们的星球上发生。世界究竟如何变得更好?这是人类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往往跟教育密切相关。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教育者,非为以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引领未来,要在一个全新的、甚至我们无法想象的世界中寻求自身价值、寻找幸福生活。教育应该为学生的远行做准备:准备知识,准备智慧,准备修养,准备持续的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样的教育既要守住教育的根本,有中国情怀;又要有创造的活力,放眼世界,放眼未来。

立德树人:真正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正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教育就是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当教育与人的生命成长融为一体的时候,生命的教育就诞生了;当教育使人的心灵得以觉醒的时候,灵魂的教育就诞生了。纵观中外历史,真正有价值的教育一定是直指心灵的教育,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教育,是培养美好品德的教育。对灵魂的关注是教育最本质的使命,真正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

欲成大材,必修大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生最大的学问在于使心中光明的道德更加光明,在于日进其业,日新其德,在于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且止而不退。好的教育应该坚持立德树人,以育人为核心,注重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寻求课程改革的新突破,追求素质教育的新进展,实现学校发展的新境界。

启迪心灵:教育要使人更有智慧

教育要使人更有智慧。智慧不同于聪明,聪明是说一个人天资高,灵于视,敏于听。智慧更看重人的远见卓识,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心灵的觉醒。

启迪智慧的教育应该给人一种远见卓识。世界在不断发展,一个行业消失,随后又会有其他行业出现。我们必须为年轻人谋划未来。要打开学生眼界,使之着眼世界,放眼未来;要改革教学组织结构,允许新的教学与学习形式蓬勃发展;要创建包括全球性伙伴关系在内的各种广泛联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扩大视野;要激发学生创新活力,使学生在更广大的舞台上共享创新成果。

启迪智慧的教育应该使人从蒙昧到觉醒。要教育学生善于省思,达到向内的提升;要让学生的生命姿态更加安稳舒展,对人生有坚持,对生活有热情;要使学生对人生有深刻的体悟,不断提升心灵的境界;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祥宁,共生共荣。

教育应该为学生的远行做准备:准备知识,准备智慧,准备修养,准备持续的自我发展的能力。

解放潜能:教育要舒展人的生命

教育应该舒展人的生命,解放人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禀赋,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教育应该顺应人的天性,尊重人的个性,追求个性化的教育,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使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和谐而又充分的发展。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自然”的理解,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曰“自然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万物生长,生机盎然,惟其丰富多样,方成蔚然大观;二曰“自然律”,自然而然,本来如是,天地不失其位,万物各有其性,只有顺应自然,方能得道而行。

就教育而言,道法自然就是要效法自然之丰富性,追求教育生态的多样化;就是尊重自然之道、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因材施教,顺天致性,使生命得以舒展。

只有多样化的教育生态才能形成“不拘一格育人才,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教育格局;只有各种人才脱颖而出,才能形成万马奔腾、龙腾虎跃的生动局面,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激发活力:教育要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要培养既能守正、又能创新的优秀人才。

培养创新精神要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学习不单是知识的吸入,也是在进行一种社会化活动。与传统教育相比,未来学校利用网络跨时空的特点,使网络学校的办学规模、交流对象以及信息来源比传统学校大得多,学生可以采取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跨越时空,和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从而拓宽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日益提升,学生对人生发展的设想日益多彩,可供学生选择的发展途径也日益丰富。前沿知识的迅速更新,全球化浪潮的席卷,需要面向世界的教育。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要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化、社会化、前沿化、国际化的需求。

课程改革: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一门门单个课程到形成课程群,再构建课程体系,其背后的支撑点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人大附中秉承刘彭芝校长“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为了祖国腾飞,一切为了人类进步”的办学理念,以世界视野、中国情怀的定位,构建具有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创新性、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并通过管理创新为课程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在具体实践上,人大附中从课程改革的如下几个方面着力:

德育课程与活动设计。立德树人,价值引领,是教育最本真的内涵。人大附中的道德教育不仅着眼于德育课程建设,开发和实践了一批优秀的德育创新课程;更着眼于学校文化建设,使校园内弥散着道德的芬芳,让学生获得向善的力量。

培育人才首先要奠定健康的人格基础。学校有重点地开设诸如爱心感恩、诚实守信、文明礼仪、民族精神、人生规划、生命安全、文化濡染、心理健康、艺术涵养等方面的德育课程。学校注重将德育与研究性学习、创造发明教育等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社区,到敬老院、盲人学校等地方为弱势群体奉献爱心。学校力求通过体验化、生活化、自主化、多元化的德育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健康生活,文明做人,关注社会,关爱他人,成长为品学兼优、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学生。

在人大附中,通过道德教育培养出的“真、善、美”是学校文化的精华。文化是空气,它弥漫在校园中,渗透在人心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文化是种子,能在人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文化是一种气息,一种场,能熏陶人、影响人。文化引领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引领。

全面发展与突出特长的统一。人大附中遵循的核心教育理念是爱与尊重。每个学生天赋不同,秉性各异,都是鲜活的不可复制的生命个体,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是对学生最大的爱与尊重。

人大附中致力于构建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类课程,面向个性需求的拓展类课程,也有突出特长发展的荣誉类课程。学校还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建设了“德育方向、数理方向、工程技术方向、人文方向、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足球体育特长和中外合作项目”等七大纵向发展课程,使学生既能全面进步,又能突出特长,从而实现个性的充分和谐发展。

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并重。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开发为教学行为的开展提供了内容,而教学实施则是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之间的关系是理想与现实、预期结果与实现结果的过程之间的关系。人大附中十分重视课程和教学的创新,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教学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人大附中建立了科学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以年级为单位保障教学活动的整体秩序。以教研组为单位引领教师把握学科教学动态,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技能;以备课组为单位实施集体备课和听课评课制度,促进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有效达成。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课程。教师是教育的根本,是保证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只有师生共同发展,才能使课程具有不断创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逐步完善了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一是青年教师成长计划。使青年教师思想和专业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为形成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奠定基础。

二是骨干教师优才计划。针对教龄5 至20年的中青年教师开展活动,使之在师德修养、教育理论、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充分发挥骨干作用,逐渐成长为学校课程改革和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成为市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三是专家教师卓越计划。针对教龄20至30年的资深教师,帮助他们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形成研究成果,实现由研究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由骨干教师到名师的转变,在全国或市区内范围内发挥更大的示范引领作用。

面向未来:追求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人大附中坚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综合创新,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创造了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的、体现现代化、国际化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课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大附中将坚守学校的教育信念和成熟的教育经验,继续探索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实施方式的多元与创新。

发展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当我们以更高境界的利他心态衡量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当我们能够超越短期的利益得失和世俗成规的羁绊为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做一个崇高的定位;当我们所追寻的价值和意义与社会进步、民族复兴、人类福祉密切相关。我们将会以此为信念,跃升到更美好的境界,实现更理想的愿景,将中国教育提升到更新的高度!

GET READY FOR THE FUTURE 系列报道·人大附中站

猜你喜欢

人大附中学校课程
我们班里的奇遇记
我做了一次“小陀螺”
人大附中早培班九年级周思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人大附中“三高足球俱乐部”校园足球中的佼佼者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