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检测机构整合“露笑脸”
2016-07-01许欢
许欢
2016年,对于我国检验检测机构改革是极其重要的一年。由政府主导的检验检测机构该如何实现内部监管与检验检测职能的基本分离?如何解决过渡期内因机构“参公”性质对检验检测市场做大做强的制约?湖北省检验检测机构在改革的积极推行之下,整合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京山模式“1+1>2”
2015年10月的一天,京山金牛米业员工李义,将5袋共25公斤大米样品,送到了京山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不花一分钱,几天拿结果,政府部门和客户都认账。”这样的实惠,源自湖北省检测机构整合后的“京山模式”。
2014年京山县把质监、农业、卫计、食药监、水务、畜牧、粮食、水产8个部门的9家技术机构,整合成统一的“京山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打造了该省第一个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法定第三方公正独立的纯技术机构。
京山县是“中国机械工业轻机名城”,相关企业200多家,年总产值200亿元。整合前的京山县,产品自检的权威性有所缺失,检测速度慢,检测数据不够精准,外地过来送检费用大、周期长,成本偏高。产品在检测方面遭遇的瓶颈制约着产业发展。
据京山县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当时,全县12家公共检测机构,只有7家在有效开展业务。在编124人,专业技术人员只有29人。每年出具的检测报告中具有权威性、法律效力的不到30%。
京山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副主任李泽旭告诉《中国纤检》记者,“为扭转此种局面,我们在2013年6月就提出了构建京山县公共检验检测平台的构想,并于2014年在全国率先创建了独立、统一的政府公共检验检测中心,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权威、公正。”
由最初检测范围单一的机械产品扩展到其他几大领域。具体包括食品、药品(涉及范围比较广);农业产品(不直接入口的蔬菜和粮食等);工业产品(钢筋、水泥、木板、电线电缆等);计量(秤、表、容器等)。这也是整合前原有8个部门检验检测业务范围的延续。
中心的主要任务是:
一、为职能部门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职能部门对市场上的产品进行监管时,会把怀疑有问题的产品样品,送到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来检测,再根据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进行执法。
二、为经济发展和市场主体提供多元的技术服务。将检验检测服务逐步向生产型、服务型产业延伸,为企业提供产品质量分析诊断、产品研发咨询等多种增值服务。例如,为生产京山大米的企业,做农业残留是否超标的检测等。
三、为民生安全提供坚强的技术保障。主要是服务人民群众,免费到农贸市场、超市、农资门店、社区医务室等做鉴定,包括计量器具、血压计、居民用水表、锅炉压力表等涉及民生安全的用品。
“过去,各检验检测机构隶属于各行政监管部门,自己检验、自己执法,检验与监督不分离,检验结果缺乏公信力、权威性。组建独立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后,实行了管办分离,所有检验检测业务由中心单独作业,行政部门实行监管,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更有保障。解决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问题。”李泽旭说。
据悉,京山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建立后,中心人员工资及基本工作经费实行全额预算管理,检验检测工作经费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涉企检验“零收费”,所有检验检测费用由政府买单。
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科认处处长胡永进在接受《中国纤检》杂志采访时表示,过去,湖北省政府公共服务购买全部分散在各个部门,作用很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应,现在由分散买单变为集中买单后更有针对性,实现了从“千根线”向“一股绳”的转变。民生检测本就是该由政府提供的服务,是政府该承担的职能,它不是市场要做的,否则难以体现第三方的公正性。
据了解,“京山模式”最核心的一点是“一县一检”,即由政府来办好这一县的检验检测机构,完全是从实际出发。事实上,”‘京山模式和总局执行要求是有距离的,总局要求下属县市机构整体转企改制,而‘京山模式模式却不是这样。因为作为检验检测技术机构,越往下政府职能部门技术支撑作用越明显,如果硬把它往市场推会有很大难度,所以才会有‘京山模式” 。
纤检垂管成一统
就在前不久,湖北省纤维检验局召开了分中心成立大会,会上任命了各纤维检验分局局长并授牌,这标志着湖北省纤检机构整合顺利完成。分中心的成立,实现了内部监督管理与检验检测职能的基本分离,解决了过渡期内,纤检机构参公性质对检验检测市场做大做强的制约问题。
湖北省纤维检测机构整合改革历时两年,是在保持省、市、县三级设置和布局不变,保持省、市级纤检机构参公管理性质,县级纤检所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性质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整合后的湖北省纤检机构将实行统一管理、一体化运行。
13个市级纤检机构更名为“湖北省纤维检验局某(行政区划)分局”,保留了各分局独立法人资格,分别加挂“湖北省纤维制品检测中心某(行政区划)分中心”牌子,与纤检分局合署办公。
此外,公安、松滋、石首三个纤检所仍为荆州分局直属机构,更名为“湖北省纤维检验局荆州分局某(行政区划)纤检所”,独立法人。在十堰、恩施、神农架设立纤检工作站,为省纤维检验局派出机构。武汉纤检所不参与整合。
湖北省纤检系统整合在全国纤检系统是首推,整合模式借鉴了湖北特检机构整合经验,但又有别于特检。特检在全省只有一个法人,而纤检在市(州)纤检机构都保留了独立法人,便于加强纤管的统一指挥、调度,也是由纤管特殊性质所决定。
湖北省纤维检验局局长周开心在接受《中国纤检》记者采访时谈道:“质量监管与检验检测,是纤检机构服务纤维产业做大做强的两大重要手段,短期内完全分离不利于纤检机构专业职能的发挥。”
胡永进也表示,“如果取消纤检市(州)独立法人,会不利于它运行政管理职能和执法职能,也是和现行改革相悖的。这也是为什么既对纤检机构垂管又保留它独立法人的重要因素。现在纤检的纺织品检测和棉花公检是分开的,其他的现在还没有一个说法。但以目前这种情况来看,它的第三方检测的公正性还是没办法体现的。”
“整合改革是在维护机构属性不变和职能不削弱的前提下进行的,但纤检机构是质监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因为自身特点而游离于质监系统之外自成体系,因此也要按照湖北质监系统改革整体部署展开。”周开心说。
据悉,监督管理职能与检验检测职能彻底分离,将是湖北省纤检机构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但此次的改革仍属过渡阶段。过渡期的湖北省纤维制品检测中心主任职务,会由省纤检局班子副职兼任,保有独立法人资格。
方向、困难与阻力
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认为:“任何涉及人财物的改革难度都是极大的,理想的结果是市场机制占主流,政府承担具有公益性和战略性的检验公共服务。目前主要是行政强力推动,整合过程中肯定会有阻力。”
京山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成立之初,工作人员到被整合部门搬运检测设备时被拒绝了。被整合部门的考虑是,要是设备一搬走,很可能就得不到上级部门的项目和资金支持。面对这种情况,京山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的态度是,只要设备运转能服务检测工作就行,并不明确要求设备产权划转。这样一个灵活的处理,就推动了整个事情的进展。
周开心认为,“整合会涉及多方利益,有阻力、有矛盾、有困难,甚至短期内会对日常工作有影响,但整合必有取舍,必有阵痛,正确把握机构整合与调整利益分配格局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实现整合共赢,这样整合带来的效益,将远远大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成本。”
在湖北省整体的机构整合中,保护好现有人员的既得利益,给技术机构现有人员一个好的预期,也成为保证机构整合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胡永进表示,“我们没有强行一刀切。现有技术机构把经营业务分离到企业去,相关人员可以做双向选择,尊重他个人意愿。我们还设立一个过渡期。过渡期内,如果到企业觉得不合适还可以再回来,这样能够比较好地解决阻力问题。”
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检验检测机构整合的改革部署后,湖北省在机构改革中,坚持从检验检测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从服务湖北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制定改革方案,不局限于质监部门自己的小算盘、小利益,落实文件要求,却不到每个具体条文,只以贯彻精神为主。各部门技术机构把该拿出来的拿出来,打破部门的条块分割。
过程、成果与未来
机构整合以前,湖北省检验检测机构具有规模小、布局散、实力弱的特点,全省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共1343家,除少数省本级机构外,有1200余家机构分散于80多个市县和建工、环保、卫生、交通、食品和农业等19个行业。为此,湖北省整合工作的重点,意在解决基层检测机构“小、散、弱”的问题。
“主要是分类分阶段推进,并不是简单地转企改制,在转企改制上的突破并不是很大。”胡永进称,“我们省小机构相对分散,如果没有通过整合就简单推向市场,很容易阵亡。所以要先把它们整合到一起,让它强身健体后,再逐步分离经营性业务。公益性的政府管,经营性的变成企业整个推向市场。”
今年3月,湖北省黄冈大别山检测认证有限公司获省政府同意正式组建。这是湖北省分离经营性业务后,继长江检测认证集团、汉江检测集团之后的第三家质监检测认证公司。而这3家集团的公益性业务,仍然保留在原来的事业机构。
胡永进表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做强做大,把经营性业务交给市场,让它在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他还透露,接下来,湖北质监局还会推进长江检测认证集团的组建工作,搭建省级整合平台,加快湖北检验检测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