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忠大勇的伟岸松
2016-06-30江洋
江洋
“天南一柱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说的是陈毅,因为他有着元帅外交家、元帅诗人的美誉。在血与火的年代里,他是一位大忠大勇的战将,他的青松气质和不怕断头精神,彰显出他高贵的品格。
没有赶上南昌起义,但是在部队行将溃散时他挺身而出
八一起义的那天,陈毅不在南昌,他没有赶上这次起义。在南昌起义的领导人当中没有陈毅的名字。
在此之前,他奉中共中央的指示,正率领一群军校学员从武汉乘船赶往南昌,不料,船到九江时部队被时任顶头上司的张发奎扣留,他只好匆匆做了一些安排,然后只身化装逃离,连夜赶赴南昌。
即便如此,他还是没有赶上起义。到南昌时,起义部队已经南下,陈毅丝毫没有停留,又连夜追赶,躲过一路上的盘查的搜捕,直到离南昌二百多里远的临川才追上了起义部队,见到了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老同学周恩来和朱德。
此时的周恩来是前委书记,是起义的最高领导人。见到风尘仆仆的陈毅,周恩来没有多想,立即分配给陈毅一个具体的岗位,到号称“铁军”的一个团里去当指导员,大概相当于团政委吧,周恩来笑着对他说:“你不要嫌小啊!”陈毅则爽朗地回答:“什么小不小哩,你叫我当连队指导员我都干,只要是拿枪干革命就行!”
此时的陈毅已经置生死于度外,何能在乎一官半职,他利用在一线工作的机会,大力宣传革命道理,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而最能表现陈毅忠勇坚定的还是在起义军最关键的时刻。
起义部队到达福建长汀时,前委做出了一个重要决策,分兵行动。一路主力由周恩来、叶挺、贺龙等率领进攻潮汕,再经揭阳出兴宁、五华取惠州,以占领出海口岸,休整部队并尽早取得国际上的援助。而另一路则由朱德率领起义军第二十九师和第九军的部分队伍留守三河坝,监视和阻击敌人。
陈毅和他的部队留在了朱德身边。
接下来的三天三夜,是一场惨烈的战斗。为了完成掩护主力部队的任务,他们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拼死决战,至今在那场战斗的指挥部旧址上,还保留着“誓死杀敌”的大字标语,当地后来专门建起了三河坝战斗纪念碑,以缅怀牺牲在那里的数百名烈士。
趁着敌人退却之时,他们主动撤出战斗,去潮汕方向追赶主力。可在半路上才知道,主力部队遭到重创后已经解体、起义指挥机关已经撤离,他们成了一支孤军!
此时的朱德,身边只剩800多人,并且许多还不是他的老部下,他们且战且退,来到了江西南部一个叫天心圩的地方。
面对人心浮动、残败不堪的队伍,一些出身黄埔、身经百战的将士都认为,“仗打到这样已经不行了,还是快快解散,各奔东西吧!”此时的朱德,却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他站在高坡上,坚定地给了大家一个“说法”:“起义失败了,但是我朱德要革命到底,你们愿意回家的可以离开,愿意革命的跟我走!”他舉出俄国1905年革命的例子,告诉大家,黑暗终究过去,革命一定会成功!
许多人已经在打着自己的算盘,想着散伙之后的去向,依当时的情景,又有几人相信革命会成功。
正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此时,大义忠勇的陈毅首先站立出来,他大声地宣布:我坚决跟着朱军长干革命!他还鼓励大家,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大家团结一心,我们一定会胜利!
紧接着,在士兵中享有很高威望的军事将领王尔琢也站立了出来,坚定表示了革命到底的决心。他俩一个是政治的,一个是军事的,文武兼备,成了朱德的左膀右臂。
他们的义举感染了在场的众多将士,于是大家纷纷表示,决不散伙,跟着朱军长,继续打下去!
当有人企图利用部队混乱之际煽动逃跑时,陈毅果断地命令号兵吹号集合,在全体军人大会上宣布纪律,并当场处决叛乱分子,稳定了军心。这支队伍中有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林彪、开国大将粟裕,以及赫赫声名的叶挺独立团……
这是南昌起义后仅存的种子。如果说南昌起义是我军建军的起始,那么这些就是我军最早的火种,是后来得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陈毅就是这火种的助燃者。
知“错”则改,请回毛泽东
其实也不是陈毅的什么错。
当朱德率领着部队到井冈山会师之后,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担任参谋长,陈毅担任了士兵委员会主任——其实相当于后来的政治部主任。此后形势发展一直很好,但是到了红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到赣南发展期间,却因为在红军的领导方式是由“家长式领导”还是由“民主领导”的问题上,朱毛一度发生了不同见解,加之由上级派来的“钦差大臣”又是朱德的四川同乡和留法同学,他们站在一起批评了毛泽东的主张,最后竟采取重组机构的方式,剥夺了毛泽东前委书记的领导职务。在这些争论中,陈毅表面上采取和稀泥的方式,实际上倾向朱德的意见。在红军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因朱毛的意见相左,大家推举陈毅主持大会并做工作报告,结果在后来的选举中,陈毅竟然在自己不能左右的情况下取代了毛泽东的位置,当上了前委书记。
事情发生后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陈毅深感事关重大,他多次提出不能这样做,因为无论是他还是朱德,都对毛泽东深表信任和敬佩,他们的争论只是党内的正常意见交流,不是权力之争,更不是路线之争。陈毅此时早已把个人的得失恩怨置之度外,他一再向中央反映,要求恢复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并且同朱德一起去找毛泽东,请他出山。但是,决定是上级党组织做出的,毛泽东必须服从党的决定。无奈之下,陈毅在与朱毛相商之后,竟只身一人不顾艰辛赶到上海,向中央汇报情况,直到得到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做出的决定,由毛泽东继续主持军委的工作。陈毅还在上海代替中央起草了决定,周恩来一个字也没有改动就欣然签发。当周恩来考虑到陈毅回到江西不便开展工作,提出将他调到其他地区工作时,心胸豁达的陈毅却表示:“错误是我犯下的,我必须回去纠正过来,等毛泽东同志重新回来工作了,我再听候中央安排!”
两个月后,陈毅返回中央苏区,立即向前委传达了中央的决定,一边指挥作战,一边给毛泽东写信,坦诚地认错,请毛泽东早日回来工作。毛泽东接此信后,欣然应允返回岗位,与朱德、陈毅等人尽释前嫌,从此朱毛密不可分。
此举说明,陈毅无野心,无权欲,他的心中只有革命事业,这是忠勇之人的真实写照。
在“文革”期间,有人以此做文章,污蔑陈毅在历史上反对过毛主席。陈毅对此问心无愧,消息传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说:“陈毅是个好同志!”以至陈毅去世时,毛泽东抱病参加遗体告别,这在毛泽东二十二年中是第一次,足以说明陈毅在毛泽东心目中的位置。
留守赣南,凶多吉少;服从大局,“泉台招旧部”
“断送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集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这首诗的背景是他所经历的赣南三年游击战争。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在确定走留名单时,时任江西军区司令员的陈毅被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博古安排留下,担任中央分局的办事处主任。而中央分局的书记是一向与他性格不合的项英。
对于中央的决定,陈毅没有立即服从。那时大家心里都清楚,红军主力转移后,根据地将很快落入敌人手中,留下的人可能很快面临灭顶之灾!
此时的陈毅刚刚在兴国作战时负伤,坐骨碎裂,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等待手術。可是他看到医院已经准备搬家,手术器械都已经装箱了,他于是忍着巨痛找到老上级朱德,要求随主力一起转移,而朱德此时已经被架空了指挥权,他只能向主要负责人博古转达,可博古却坚持让陈毅必须留下。无奈之中,周恩来赶到医院向陈毅道别,他看到陈毅的状况,强令医院打开已经包装好的医疗器械,临时为陈毅拍X片并施行手术。尽管如此,陈毅还是留在了苏区。
然而,坚强的陈毅并没有因此而屈服,他抖擞精神,鼓起战斗的勇气。在与项英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之后,他率领一支部队突围到人迹罕至的荒山之中潜伏下来,甚至几个月不曾下山,不曾见过生人。几经生死磨难,终于坚持到抗战开始,他奉命率领着一支历经战火考验的部队开赴抗日前线。这支部队也是后来新四军的主力,是抗日战场上的重要力量。
后人总结,中共历史上最艰苦环境的三年斗争便是红军长征、东北抗联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而陈毅却是唯一没有参加过长征、却在最艰苦环境战斗过来的元帅。
抚读陈毅元帅的壮美诗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让我们看到了他忠诚豪迈的坚韧意志,而“有时难忍耐,猝然发雷霆,继思又不妥,道歉亲上门”,也是他性情刚直、光明磊落的可贵品格。他那传奇般的经历令人仰慕崇敬,而他那忠义大勇的形象深深印在我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