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明代徽州谱序中程氏家族的迁徙缘由

2016-06-30徐斐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明代

徐斐

[摘要]谱序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提纲挈领、概括全谱的作用。程氏家族作为徽州名门望族,在其谱序中则着重记载了其家族迁徙的历史。在安土重迁的古代社会中,程氏各支派迁徙的具体缘由虽然万殊,但都是以家族安居乐业为基本目标,为了家族的生存和发展而背井离乡。对程氏家族迁徙缘由的研究,加深对其家族历史的认识,也丰富了对徽州地区的研究。

[关键词]明代;徽州谱序;家族迁徙;缘由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192-03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籍乎,共为大小,繁简虽殊,以纪人数一也。”家谱是记载了家族变迁、世袭繁衍和家族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文献,是整个家族发展兴衰的历史。而谱序则是家谱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谱序中主要记载了修谱缘由,姓氏渊源和家族迁徙等重要内容。

家族迁徙则是谱序中着重记载的内容,从中国古代社会整体发展的历史上看,无论是个体或是家族,又或是部族甚至民族,除游牧民族以外,大多都有着安土重迁,故土难离的思想。因为迁徙对大家族来说并非易事,家族发展大多依靠乡土优势,迁徙则意味着背井离乡,若不得已而迁徙,毫无例外都是以安居乐业为基本目标,期望通过迁徙去寻求家族更好的发展。本文拟通过分析,明代徽州家谱谱序中,关于程氏家族迁徙部分的内容,来阐述其家族的迁徙缘由。

一、程氏家族渊源

程氏家族是徽州的名门望族,追溯其姓氏渊源可知,“程之得姓也,以国由伯符公始,其后曰休父者,为周宣王司马,勋烈之盛,诗人咏之。”程氏家族广平世系,第一世始祖为程伯符,伯符公是高阳氏火正黎之苗裔,历经虞夏商周,至周成王时,伯符公有献三异之瑞之功,因而被封为程国伯,程氏自此得姓。西周宣王时,程氏广平第五世休父,淮夷叛逆,宣王诏尹氏命公为大司马,将兵伐之,克平徐方,诗人作常武诗以美之。

“春秋时,诚信侯婴,保赵孤立奇节,至舍生以取义,尤人所难者。”后世广为流传的古典悲剧赵氏孤儿中,以己子换赵孤,并抚育赵孤儿者,正是春秋时期程氏族人程婴。“历秦汉魏晋,显于时者,不可一二数,族派甚蕃衍。”后历经四朝,程氏人杰辈出,宗族日益昌盛。“有望广平者,望安定者,而广平之程,独最天下,此程氏之盛于江北也,其迁南而居新安也。”广平世系逐步发展成为程氏诸多支系之首,“程氏有南宗、北宗之源流……知隷新安者为南宗,居安定者为北宗”可见广平程氏,即是后来迁徙至徽州之新安程氏,并被后世程氏尊为南宗。

二、家族迁徙缘由

(一)迁徙至新安缘由

当西晋怀帝永嘉之乱时期,程元谭因辅佐琅讶王司马睿,并助其建功立业,由广平太守调任为新安太守。在其任上因惠政于民,为民所请留,因此程氏因仕宦而落籍新安,程氏因此离开故土广平,迁居新安之歙县,程元谭亦被尊为程氏江南始祖。《程氏家谱序》中详细记载了其家族南迁的历史:

“其迁南而居新安也,又由元谭公始,东晋大兴二年,由广平太守,(公清洁敏达,晋怀愍时,历广平太守,值胡羯之饥,归琅琊王,为镇东军谋,从之渡江,出建昌谱)假节守新安,有德于民,及代遮道请留卒不得,发诏褒嘉之赐第,于新安之歙邑子孙家焉。”

因仕宦而迁出的程氏,在迁徙之初即拥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其选择的居住环境必定为当地较为优越之处。虽然徽州相对程氏原籍广平,较为封闭和落后,但徽州地区地处于黄山与天目山脉间,东临吴越故都杭州,与浙西的金、衢、严三州相依,钟灵毓秀,景色宜人。而且晋朝时期,仍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以农耕为主,程氏原籍广平地区人口众多,耕地不足。而徽州地区因封闭落后而为未被过度开发,田地充足,土地肥沃,较之原籍更利于程氏家族的发展。因有着优越生存的地域,且原本就为程氏支系实力之首的广平程氏,因仕宦而迁居徽州,使得徽州很快就成为程氏新的郡望。

(二)在徽州地域内迁徙缘由

程氏自晋大兴二年迁至徽州始,家族日益发展壮大,厥后子孙,亦能守成,世代受封,程氏家族遂成徽州望族,家族亦主要于徽州地域内辗转迁徙。

1.因避乱而迁徙

在中国古代社会,因为国家内乱及少数民族入侵中原而导致的频繁战乱,使得许多世家大族被迫背井离乡,迁徙外地,离开故土。躲避战乱因此成为各姓氏大规模迁徙最主要的社会原因。唐末爆发的黄巢起义,祸延唐朝的半壁江山,乾符五年黄巢率部转战江南,戊戌端午日黄巢别部进入徽州,程氏身为徽州地方大族首当其冲,家族遭到了严重的冲击,族产毁于战火,族人四处逃难。

《常山岩前旧谱序》中记载了程氏家族因黄巢之乱逃难的历史:“厥后子孙蔓延布满南北,又十四传唐进士忠公,生仅,仔,佖,僖四祖,今考四房上至十五世,世家黄墩。至干符戊戌端午日,黄巢别部人黄墩,程姓举族逃难解散,继以群盗蜂起扰攘不已,由是各择胜地远迁他郡遂为桑梓。”

《率东家谱序》中记载:“大唐中州刺史崟公,避巢之乱徙隐黄墩。”因黄巢不杀同姓,程氏在程崟公带领下隐居黄墩,后逐渐成为程氏支系中的率东程氏。

《新安程氏统宗迁徙注脚纂序》中记载:“值黄巢之乱,各避胜地以吾徽,绕衢洛间,往往丙是,其中山川之胜,概人物之隐,显迁徙之变,更派仍之同异。”

程氏家族因躲避唐末五代时期的黄巢之乱,举族逃难,偌大的程氏家族几近分崩离析,程氏子孙大多散居徽州各地,甚至以他州别郡为桑梓之地,形成了许多新的程氏支派。

2.因从军而迁徙

程氏家族身为徽州地方大族,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中,地方大族在太平盛世时期,通常通过其强大的宗族影响力与地方政府一起维持地方秩序。而在在乱世时,往往通过其大族实力与财力,组织地方武装,保护一方平安,程氏家族作为地方重要势力之一,在黄巢之乱中,积极地担负了保卫乡里的职责。程氏族中俊彦纠集乡兵,充任军官,于徽州各地驻防。

《程氏统宗世谱序》中提及了程氏家族驻守新安的历史:“当黄巢之乱,曰宗楚者,以泾源节度使会兵讨贼,战后赠司徒,而其子金紫公勋,亦以乡兵守德兴银山镇,捍衢饶信三州,传其子彦光,光以御史大夫兼领马白沙镇,传其子克柔,盖程氏凡三世守德兴,曰澐者起兵休宁守东密岩,以拒巢副淘,为歙州兵马统帅兼捍开化,而其弟湘以工部尚书守婺源,子仲繁以户部尚书,祁门、浮梁、仲节、以兵马先锋守歙南节,以领军大将军守休宁,澐传淘,淘传其继子旭,旭庙食开化龙山赐额,显佑传其从弟杭,杭传其从孙淮沅。盖程氏凡五世守东密岩,湘传其子全礼,全礼以御史中丞兼领婺源都镇,传其弟全皋,全皋传其子遁。盖程氏凡四世守婺源,至宋下江南,而程氏之兵始角羊此南宗也。”

《十万程氏会谱叙》中记载:“当黄巢之乱,乃从诸兄弟举义去黄墩,依临溪东密山为寨以拒寇,寇平隐麻山宅,建四门号。”

可见,唐朝末期火药尚未大量使用,处于冷兵器时代,战争往往依靠地形地势的掩护。徽州山川形胜,有险可守,因繁华市镇大多毁于战火,故程氏族人大多占山为寨,以拒贼寇,大量迁至丘陵和山区。至此,值朝代交替、战事频仍之际,因黄巢之乱程氏家族又因驻防守土而迁居徽州各地。

3.因避灾而迁徙

自然灾害亦是家族迁徙的重要原因,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但是小农经济十分脆弱。盛世时统治者尚需轻减赋税、免除徭役、劝课农桑,来保护小农经济,方得一岁之丰。一旦遭遇旱涝灾害,农业耕作无法正常进行,人民基本生活无法保障,唯有背井离乡,迁至安居乐土。

中国素有“南涝北旱”的自然环境特点,程氏世居南方之徽州,处于长江、淮河流域之内,时常遭到水患侵袭。自魏晋时期,在州县城以外的水陆交通要道,或关津驿站所在之地建立了草市。在唐宋时期,草市进一步发展,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一应俱全,基础设施相对完备,所以逐渐成为富家大族的避难场所,《率东家谱序》中记载:“余干令赵公因洪水崩啮之基,移居草市。”可知,因为洪水击溃大堤,家园被毁,程氏家族无居住之所,即在赵公率领族人暂迁草市,以避水患。

封建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洪灾过后,人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清理废墟,重建被毁房屋,恢复正常生产,故土生活回归正轨尚待时日。而与此同时,经过数代发展,草市更加繁盛,愈发适宜人们居住,《率东家谱序》中又记载:“显公由黄墩初迁草市”,程氏家族已由最初的暂迁草市以避灾,逐渐变为迁居草市。“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草市后逐渐发展成为新兴城镇,成为程氏新的迁徙地。

4.因守祖墓而迁徙

徽州为宗族社会,有着严密的宗法制度,宗族的族规、祖训以孝为核心。在徽州世家大族的伦理观中,对于尊祖敬宗,着重强调了修坟墓和崇祭祀,程氏家族身为徽州大族,更注重恪守宗族规范,重视修坟墓和隆重祭祀祖先。《率东家谱跋》中记载:“承王奉长子显复徙篁墩旧址家焉,上世坟墓多在富登草市,显公孙彦高迁草市。”程氏新安世系,虽枝繁叶茂,族人大多迁离故土,但由于宗族社会的伦理思想和规范,程氏某一支系族人仍会在祖墓旁结庐而居,世代留守,时常修缮祖墓,以继家族祭祀。

5.因子孙繁衍昌盛而迁徙

新安程氏家族原籍为广平,因元谭公任新安太守而迁居徽州,家族原本实力雄厚。十三世公程灵洗当侯景之乱时,为保全乡里,而誓死捍土,后因功勋卓著,赐配享太庙之殊荣。厥后子孙,代有才人,有因家族恩荫人仕者,有因科举入仕者,有因道学显于时者,有因资产雄厚而贵者,家族发展日益繁盛,且取代广平程氏为程氏支派之最。

《率溪程氏宗谱序》中记载:“十三传有讳灵洗者,武略奇特,起兵御侯景,保全乡州,薨赠镇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忠壮,庙食千秋,子二十二人,食侯爵者过半,本盛末茂有自来矣。中叶由黄墩迁新屯而林土山,又自林土山而定居,率溪者念二公之肇基也,子三三府君,以硕行谊闻于乡,历世既远,族大益蕃,隐居求志者,固有其人行义达道者,亦非一士君读书秉礼,不求禄仕,诚无忝于其先矣。吁!人徒知程氏今日子孙之盛,而不知由祖宗昔年积德之深,立孤之义,既倡于前保障之功,又建于后泽遗后嗣,宁有穷乎,此子孙之昌,门地之高,文献之盛,宜乎出于他姓万万也。”

《程氏会通谱序》中对子孙后代有记载云:“按谱公有二十二子,有散居邻郡者,有播迁江北者,然居本郡者为多。至唐季,有检校御史中丞都史使公澐,检校祭酒岩将公淘为忠壮公十三世孙,兄弟八房,传派最盛,有为宰相枢密者,有为御史大夫者,有为尚书学士及状元者,有以道学鸣于时者,有以资产雄乡邑者,布列郡之名乡大村,凡数十处,是又轶广平而最天下矣。”

由此可见,在子孙或入仕为官,或经商致富,或研究道学等的程氏大家族里,固然能够分工与合力使程氏实力更为强大。程氏虽为世家大族,有族归家训教育子孙,维持大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是同时也因人多心异而引发家族矛盾,增加了大家族管理和维持的难度。且又随着时间的推移,程氏子孙间血缘关系愈发疏远,继而相遇不知为同族,亲情亦趋于淡漠。可见人口的增加和血缘的疏远,使得分家成为必然要求。

程氏家族初时只是简单的分家,因子孙众多,人口繁衍过快,祖屋已经无法容纳,家族族人就近分房而居。因居住地相对集中,进而形成新的程氏村落。古人因为受多子多福的思想的影响,所以崇尚生育。与之对应,程氏子孙日益繁衍,村落亦无法容纳众多的程氏后人,家族为拓展生存空间,又不断地迁居他乡别郡,家族生生不息,迁徙亦不息。

三、结语

程氏家族谱序中着重记载了家族迁徙的历史,体现了程氏家族尊祖敬宗观念,以避免祖人之祖,混淆枝叶的情况发生。然而深究程氏家族的迁徙缘由,虽然涉及的具体原因有政治原因、经济原因、自然原因、社会原因等多种因素,但是无一例外都为了家族的生存,家族的安定有序和家族的发展而迁徙。新安程氏家族作为徽州地方大族,其迁徙的历史,亦反映了徽州社会变迁的历史,具有代表性,亦是徽州家族迁徙的缩影,通过对徽州程氏家族的迁徙缘由的研究,也丰富了对徽州地区的研究。

(责任编辑:封丽萍)

猜你喜欢

明代
浅论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的表现形式和技法
明代官员如何发挥谏言监督作用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明代延绥镇列女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