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春笋
2016-06-30朱伟
朱伟
阳春三月,江南到了细雨霏霏时节,柳丝在细雨中含烟,春水蜿蜒在浅绿色的雾中,雨丝若有若无,天气乍暖还寒,到了吃春笋的最好季节。
以价值论,寒冬腊月从一尺深冻土下掘出的冬笋自然要比春笋贵重,但冬笋是毛竹的幼笋,毛竹粗壮,长于深山。古人说它的好处是紫苞含霜,“雪中土膏养新甜”;缺点是因睡在冻土中,虚心蜷缩在一起还没成节,清虚不足。另外,有一种称“黄泥笋”的,有陈年泥土气息。徽菜的“烧二冬”,以此笋与冬菇配,稠以浓汁,鲜则鲜,却凸显了泥土味道。有关吃冬笋的格调,宋代诗人杨万里曾记一位老人的煮笋经,说刚挖出来就要用岩下寒泉,不加盐醋,“熬出霜根生蜜汁”“寒牙嚼出冰片声”。还必须在晚上,余下的羹就着月光吸,才能从淡处知道有真味。这样夸张的吃法,大约只能是名士带着炭火才可为。
按名士说法,毛竹笋不能称淡雅与细腻。它三月出土,箨上布满金黄绒毛而称“毛笋”,重者一个能达十余斤。这种笋只能用肥猪肉红烧,大块笋加上大块肉,是粗人的食物。
众竹其实在寒冬腊月也悄悄萌芽,在冻土下缓缓爬行的极嫩之芽称“行鞭”。此种鞭若在冬日掘出,会损毁竹根,由此一盘菜可能要毁掉一片竹林。昔日徽商中有将它挖出置于瓮中,盖上盖,让它不见风日地疯长。等除夕前开盖,雪白一片蜷曲盘绕满瓮,用以炖肉,能成一道好菜,但清新气息仍然没有。
春笋的清新由此在感春气破土、被犀利的早春之风磨砺过后才有。我在黄岳渊、黄德邻先生民国时写成的《花经》(由周瘦鹃、郑逸梅先生作序,上海书店1985年曾重版)中读到,最早的春笋,应该是“晏笋”,袁枚称它为“燕笋”,“晏”是清、静、温和的意思。晏竹农历二月中旬惊蛰刚过,春雨如油时节,就在料峭寒风中挺挺然为笋,在“春露冷若冰”时才显娇贵。如何娇贵?南朝时与梁武帝等同为“西邸八友”的萧琛有诗“春笋方解箨,弱柳向低风”,早笋就称“箬”。杜甫则有“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并母眠”,用雏鸭睡在母亲守护之下,来写“春嫩不禁寒”。春笋嫩在刚萌节成为极娇的空虚,拔节就靠春雨。黄庭坚是懂笋的,他说春笋的好处是“温润缜密”,越早越嫩中见缜,所以为贵。等真正春和地暖,“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清物就成了俗物。
古人形容春笋是“索肌玉色”。白居易用“紫箨拆故锦,索肌掰新玉”,他说他是将新笋与饭放在一起蒸,然后用手剥,也就是今天的“手剥笋”。但“拆”“掰”二字实在令人想入非非。杜甫诗中的“稚子”是前人“稚子脱锦绷,骈头玉香滑”的借用,“绷”是包裹婴儿的襁褓,“骈”是并列,“锦绷”就是绷着的紫箨。那箨层层剥下,润如凝脂,“玉肌腻新酥”,明显又成了女人身体。相比之下,李后主是雅的,他的“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春笋是纤润的手指。
早春笋之娇嫩,令雅士们常不知怎么吃好。《周礼·天官》中说“笋菹鱼醢”,是将笋与鱼碎成酱。什么鱼配笋好?食客们自然想到最高境界是鲥鱼。鲥鱼不仅肥美,满身鳞片也确因娇嫩而美丽,郑板桥还有“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之句。但从季节说,鲥鱼夏初才进长江,与它相配应该不是早春笋,而是五月的哺鸡笋。刀鱼倒是农历二月就开始上市,所谓“清明之前骨软如绵,清明之后骨硬如铁”,以春笋陪衬,时令没问题。问题是,此鱼现在价格昂贵,清蒸时饭店却往往配以“李锦记”特用酱油,那酱油好是好,却蒸什么鱼味道都会雷同,碰上刀鱼春笋之淡,就会本末倒置——吃到的都是浓汁。
另一种适合配春笋的鱼,是南方的“塘鳢”,黑色,略带灰白斑点,头大嘴大,肉质细嫩,最好的肉在两鳃。杭州菜中有一道“春笋炒鱼”,将鱼劈为两片后成段,笋先入锅再下鱼,但它以淀粉为基础——鱼段须以湿淀粉保持不散,最后再靠勾芡。重芡下清雅当然不足。另一道“鱼煨春笋”,也是先煨笋后入鱼,但鱼还要事先煎过。若嫩鱼直接入汤,鱼鲜便立即散掉,美在笋,肉却越细就越迅捷变为渣滓。
春笋味淡,需浓汤越煨越嫩。鱼、笋既然难长时间相煨,才选择猪肉、咸肉。但猪肉与笋,鲜却肥腻,于是只能选择雪菜。雪菜素,味觉可与鱼比美,未变黄时色为深绿,配以雪白笋丝,味觉视觉都好。但它刚腌成才是深绿,时间一长颜色就变了,所以配的还是冬笋而非春笋。
春笋独立成菜,最有名是“油焖春笋”,但它的味觉靠过油、酱油与糖焖,调味压过本味。佛寺中的清净是以清笋配干丝,或者春笋豆腐为羹,素淡做到了,味觉又不足。佛家有道名菜叫“象牙雪笋”,以嫩笋弯曲成象牙状,雪菜为衬,名称雅极。从时令看,嫩笋弯曲倒像杭州菜中的“凤尾笋”,弯曲方法是将笋剖开后在冷水中激成,但“雪菜青绿笋雪白”,没有春色淡荡,还是一道冬天的菜。
我由此觉得,春笋娇嫩的色相只在想象中。
古人有关记笋的经典是宋朝临安名僧赞宁留下的两卷《笋谱》,其中载有九十多种笋,到黄岳渊、黄德邻先生写《花经》时,只剩四十多种。现在,各种竹、笋品名已不好辨,各自时令、品性自然也无从谈起。普遍观点,好像公认最好的笋应该出自天目山与九华山,大约因为其竹、笋浸染了佛家禅境的缘故。
两山竞争,自然还是天目山为上,前提就因为赞宁的《笋谱》。赞宁还写有《物类相感志》,其中记天目山僧嗜笋,有诗云:“山中人事违,天眼中修定。我本无根株,只将笋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