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莆田的年俗风情

2016-06-30欧庆宇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6期
关键词:闹元宵鼓声倭寇

欧庆宇

【中图分类号】G127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073-01

莆田,又称兴化,自古为闽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文献名邦”之称,于新石器时期便有人类居住于此。这里,是“衣冠南渡,如闽者八族”的聚集地和扩散地之一,“风俗好尚,有东周齐鲁遗风”,至今仍遗存着许多十分独特的节日风俗。数千年的文化传承,构成了莆田别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一、闹元宵

莆田最为隆重的习俗莫过于“闹元宵”。“元”指的是月圆,而“宵”即夜,故元宵节为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一元复始,春回大地。莆田“闹元宵”的日子在农历正月初六至正月廿九,堪称全国最长的元宵节,其中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最为热闹。每年这个时候,尤其是城郊、农村一片欢腾,人们出门游玩、观看灯展,人山人海,不可谓不热闹,它是莆田人民的“狂欢节”。

莆田的元宵节地域特色浓郁。不同村落“闹元宵”的日子和形式不尽相同。莆田“闹元宵”习俗中以设“宴”、 行摊、“棕桥” 、游灯及莆仙戏为主,,而外地主要是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猜灯谜、吃元宵等习俗。莆田闹元宵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与此同时,不同村落“闹元宵”的日子和形式也不尽相同,这也反映出莆田风俗文化的多样化与丰富性。每年的“闹元宵”都会吸引无数外地及在外华人观看。近年来,政府也在关注这些民间风俗的保护,已有不少元宵民俗被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其中,仙游枫亭元宵游灯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涵江崇圣宫元宵圈灯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二、做大岁

莆田除夕又称为过年、做岁、三十暝(夜)、围炉等,有的年份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过年,亦称三十暝。同时还有一项特别的风俗,就是“正月初四做大岁”。关于此,有着一段悲惨的历史记载: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农历十一月廿十九倭寇攻陷兴化府城,后抗倭名将戚继光多次来莆田抗倭,期间的莆田黄石林墩大捷,连克倭营六十多座,歼敌四千多,铲除倭寇大本营,从此倭患基本平定。兴化府城得以光复。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后来莆田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表示对倭寇侵害中死难亲人的哀悼。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相串门拜年,或者走亲访友,害怕把霉头带给别人。正因为此,拜年不合适,大家就出门踏青、逛街、聚会,这一天的莆田街头总是人山人海。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过年团圆,后来,民众觉得二月初四距离腊月三十太远,而且农事正忙,于是民间决定将过大年提前一个月,改为正月初四“做大岁”过大年。莆田人民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缅怀抗倭英雄戚继光的英勇事迹,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补过一次年。莆田“做大岁”的这个风俗可以说是全国独有。

三、白额春联

贴春联嘛,全国都有,它象征着喜庆和欢乐,可为什么莆田人的春联都留一段白呢?有人说是抗倭胜利恰逢春节,欢欣鼓舞自不待言,但在倭难中死去的亲友又让人沉浸在悲痛之中,于是有人率先贴出白额春联,既有喜庆之意,又有寄哀之情。周围人见了,觉得这个方法不错,便纷纷效仿,以至相沿成俗。另一种说法是满清入关,血洗江南,兴化大地民族气节之烈,非文化荒芜之地可以比拟,这便有了抗清,难免受到伤害。其时恰在年关,政府当然想看到太平气象,但有气节的兴化人不愿粉饰太平,便贴出白额春联,红白交接,喜悲参半之意,不言而喻。周边群众见此,立即心照,无不跟风,从而因循成俗。以上两种说法都有信众,是否如此,就不敢确定了,但白额春联起于民间,传于乡井,未被政府阻挠,则是毫无疑意的。

四、涵江车鼓

明朝佳境年间,倭寇之乱肆意。那年戚继光将军领军抗倭于此,曹大金将军也参加了那场战斗。林墩大捷的时候,双方力量悬殊,使军队受到重创,曹大金自己也身负重伤,被士兵抬到了位于涵江区江口镇东缶观。他到那里伤心起来,也就把当时东缶观里的那个镲锣鼓的那个鼓擂起来,鼓声一传出来,附近村庄里的民众全知道,和倭寇打起来了,他们纷纷赶上战场,各个村子里的人都把宫庙里的鼓都敲起来。鼓声响起来不但激发了将士士气,在鼓声的相互呼应下,各村村民团结起来,居民共进,打退了倭寇,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人们相信正是曹大金敲鼓唤民心胜倭寇的典故才产生了车鼓这一风俗习惯。为了庆祝战役的胜利,纪念曹大金这位英雄,敲打车鼓的风俗一直被延续了下来。

镲锣鼓(车鼓)因为以前是宫庙用的东西,过去都由男人打,女人很少到宫庙里面去,。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变革、经济的腾飞,最终促使了农村群众思想观念的革新和洗礼,广大妇女纷纷大步走出家庭,打起了车鼓,迎来了一个全面积极参予社会活动,自我展示才华的崭新天地。后来智慧的涵江人民又加入了新的表演元素,使车鼓在表演形态上更具美感的观赏性,耀眼的黄,喜庆的红,旋转出了莆田涵江独特的凉伞文化,带着强烈的莆仙文化气息

如今的鼓声,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文化习俗上的氛围。在莆田每年元宵的这一天,村里每家每户的老百姓都不约而同地提着有自家姓的排灯来到这里,集中在一起点燃,沿村巡游,而另一边人们筑起柴堆,点燃篝火,等待着排灯的归来,漫天火光燃起来。在这一神秘而又让人期待不已的仪式中,响彻云宵的车鼓声从未中断过,一直跟随着排灯巡村回到火堆边。

过去的历史已经结束了,不管战争给予车鼓怎样的定位,战鼓给予车鼓怎样的启发,都已淹埋在时间的岁月中。但擂起的鼓声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振奋却永远的延续了下来。车鼓每年还会依然敲响,车鼓艺术的发展也依然在不断完善着。无论它从何而来,从何时开始,车鼓敲响的始终是莆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莆田“闹元宵”、“ 做大岁”、“ 白额春联”等年俗风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是莆田精神的体现,是莆田历史文化的积淀,是莆田的名片。它们在不断的传承中得到了有效保护,预计它们还会不断扩大,最终成为推广、传播莆仙文化的一大助力。

猜你喜欢

闹元宵鼓声倭寇
猜灯谜闹元宵
鼓声越千年
闹元宵
苗鼓声声
吴大昕:《海商、海盗、倭
——明代嘉靖大倭寇的形象》
闹元宵
巧借潮水灭倭寇
张灯结彩闹元宵,火树银花不夜天
肚子里的鼓声
从明朝倭寇的特点看倭寇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