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衢州中等专业学校外语学科选择性课改的体会与反思

2016-06-30崔雪倩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6期
关键词:必修课程学期选择性

崔雪倩

【摘 要】选择性课改在我校开展近两年了,在这这期间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课改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主要结合本校外语学科选择性课改的具体做法,谈谈体会和思考。

【关键字】选择性课改 外语学科 做法 体会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070-02

一、背景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指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生为本,顺应国际教育“融合性”发展趋势,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教育多样化的需要,立足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办学基础实际,紧紧围绕增加教育选择性,以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为切入点,深入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积极创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我省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强化选择性。以学生的充分发展为教育之本,尊重学生的可塑性变化,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尊重学生的成长意愿,在教师加强引导的同时,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学制权利。

二、具体做法

(一)优化选择性课程体系。

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是选择性,赋予学生课程选择权是其重要内容。学校设置“限定选修”和“自由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限定选修或自由选修中的具体课程。

为保证学生有较充分的选择权,学校尽最大努力增加选修比重。限定选修至少按2:1向学生提供选择的课程,主要涉及文化素养、计算机应用、生活趣味等内容。自由选修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体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别开设基础篇、技能篇、创新篇和创业篇,构建一个科学的递进的课程体系。努力做到四个“充分利用”,点燃学生的职业梦想。具体包括通识课程、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创业创新、校本特色、衢州“两子”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一年一个主题,主要有志愿者服务、专业实践、家庭生活服务等活动。

(二)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方案》的精神,课程结构体系由“核心课程”和“自选课程”两大模块组成。

1.课程开发

各专业根据核心课程模块、自选课程模块(自选课程模原则上不少于50%)重构实施性教学计划。核心课程模块由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按1:1比例分年段设置。强化公共必修课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改革专业必修课程,确保专业理论教学和核心技能培养的中心地位,积极推进以“教学项目”为载体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自选课程开发以服务于产业发展、服务于人的发展、服务于学生的兴趣特长发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宗旨,具体分限定选修和自由选修课程。

2.课程框架

尝试实施“长短学期制”,根据推广“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的需要,将一学年按不同的教学功能划分成若干长短学期,为促进课程改革搭建平台;有效落实“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模式;探索大、小班和长、短课有机组合。每学期公共必修课程由语文、数学、德育、体育、艺术学科组成,共8~10课时/周。升学班按高考科目开设课程。具体安排如下:

(1)高一年级

高一年级共有四个学期构成,均为短学期。第1学期时长4周 ,课程安排为:一周军训,两周始业教育(主要安排行业专家进校园为学生讲座或学生进企业见习,树立学生自信心,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一周的初高中课程衔接。第2、3学期时长为16周,具体由核心课程模块14~16个课时/周、自选课程模块15~18个课时/周组成。第4学期时长8周,由认识实训(4周)、社会实践(4周)组成。升学方向按高考科目开设课程。(见表1)

(2)高二年级

第5学期为长学期,时长21周。具体由企业调研一周、核心课程14~16节/周、自选课程15~18节/周组成,其中实训课不少于3周;第6、7学期为短学期,第6学期时长16周,具体由核心课程14~16节/周、自选课程15~18节/周组成,其中实训课不少于3周、企业见习3-5天;第7学期时长12周,具体由专业实训4周,顶岗实习8周组成。(见表2)

(3)高三年级

升学班修升学考试课程,就业班入企业顶岗研修。

3.选课规定

(1)限定选修课:具体分为文化限定选修课和专业限定选修课,内容由各专业学部制定,根据不同技能方向设计模块,可包含高考对应的技能模块。课程设置可以有长课和短课之别。(见表3)

三、体会

选择性课改在我校开展近两年了,在这期间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课程改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我们接受着诸多的冲击与洗礼。我们的知识观、质量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转到注重数学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习。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还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还学会了评价、质疑与反思。

四、课改中的收获

1、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教师在课堂以平等、民主、和蔼的态度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教室内从以往的“教”堂变成了“学”堂,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普遍喜欢学习数学,善于提出问题,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课改前的学生远不及的。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两年的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学生们逐渐形成了乐学、爱学、兴趣浓厚、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获得成功体验。

五、课改中的问题与思考

1、选修课教材的难度把握

选修课教材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选修课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教学班规模大影响了有效的教学评价。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需要反馈与评价的,而规模大的班级人数较多,评价困难。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0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2014

[2]衢州中等专业学校选择性课改方案 2014

[3]衢州中等专业学校选择性课改外语组方案2014

猜你喜欢

必修课程学期选择性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创新课程设计 实现快乐军训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高中必修课程“夏商西周政治制度”教学分析
选择性应用固定物治疗浮膝损伤的疗效分析
选择性执法的成因及对策
铈基催化剂用于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研究进展
ACT和SAT的几个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