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2016-06-30王成
王成
摘 要:职业生涯规划以就业指导为基础,引导大学生将自身特点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进行自我探索,作出初步的生涯决策。但是,当前大多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设置存在各种不合理的现象,本文从学生与教学两方面进行分析,尝试挖掘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课中存在的困扰。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高职学生
一、高职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与困扰
1.高职学生自我认知程度低。“没有最好的职业,只有最合适的职业”,即便是多数人认为很好的职业或者岗位,只要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擅长,最终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但目前我们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职业兴趣,不了解工作的价值,缺乏对自我性格特点的认知,不懂得如何分析和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在遇到需要决断的时候不懂得如何做出决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现在学生就业的一大软肋。
2.“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等观念严重影响青年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观念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成长与发展。高职高专学生尽管高考分数不是很理想,但是他们的父母依然希望通过高等教育改变现状,使孩子谋求更好地发展与进步。因此,这些思想在学生就业时表现得一览无遗,他们盲目追求国企、央企等社会声望“高”的企业,寻找出人头地的职位。
3.“先就业,再择业”已成为一种主流,没有考虑是否适合自己。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及金融危机的持续性影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在这种大背景下,很多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希望学生先就业,再择业。与此同时,家长也希望学生先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所以,在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先就业、再择业”成为很多大学生默认的一种就业趋势。可是,就业与择业的区分、就业与择业的难度及对以后工作、生活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却是很多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时所考虑不清的,他们没有考虑清楚这种就业方式是否适合自己,也没有考虑这种就业方式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有多大。
二、高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参差不齐。首先,师资力量有限。目前高校职业规划课程教学较少,不成体系。尤其是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很少配备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高职高专大多安排高校就业指导办公室教师负责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授课,但因为教师数量少、学生需求面广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或者收效甚微。还有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聘请校内辅导员兼任本班职业生涯规划教师。
其次,教师流动率高。教师资源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资源,高校的人才培养、知识传递等功能无一不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师资兴则学校兴,师资优势是学校的最大优势。但现实情况是,高职高专教师流动率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偏高,而负责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授课的基础课教师变动尤其频繁。许多高校由于就业指导人员的从业认证、专业培训等问题没有从制度层面得到最终的解决和保障,导致其流行性大,使就业指导工作存在日常业务不规范、缺乏连续性等问题。
最后,师资专业水准有待提高。高校教师有行政岗位和教学岗位的区分。虽然高校教师要经过资格培训才能参加岗位工作,但是行政岗位教师由于授课时间少,或者没有授课任务,其专业水平就略有欠缺。由他们负责生涯规划课程授课,其水准值得考量。与此同时,很多教师欠缺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正确认知,没有及时吸收和了解最新的学科内容和指导方法,教学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
2.课程设置偏于就业技能教育。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认识误区,以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就业技能教育,没有将其真正融入高校整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与之相对应的课程设置也是漏洞百出。最明显的就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偏向于就业技能教育。
3.教学内容偏向工具化。职业生涯规划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偏向工具化介绍,缺乏对相应理念和思维的培养。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仅仅掌握了求职常识,没有掌握研究分析外部世界的方法,没有学会如何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的工具化导向使得当前高职高专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流于形式,趋于表象。
4.教学形式相对单一。作为基础课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要实现教学要求颇费周章,这里面最明显的体现就是教学形式的单一化。由于职业规划课程基础课的特点,以及授课教师的不稳定和非专业化等多方面影响,使得部分高职高专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形式没有充分发展,趋于单一化、简单化。
参考文献:
[1]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2]伍刚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