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政教学的启示
2016-06-30刘峰杨林雨
刘峰 杨林雨
摘 要:全面发展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础与思想品德课共同构成高校的思政课。文章针对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示进行探讨,以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更加有效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政教学
一、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人自身的各项技能发展都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实现的,社会关系对人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制约,它决定了人的发展可以达到的程度,而人自身技能的进步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所以说,人与社会是相互推动、相互制约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生产力成为人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关键。
人的发展实则是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是以个性发展作为条件的。在历史的进程中,人扮演推动者的角色,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本身的创造力,而人个性的自由发展就是创造力的源动力之一。要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离不开人自身潜在能力的开发,也就是要全面发展智力和体力,这一点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可以看出。
二、高校学生全面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习缺乏主动性
当今社会中“现实的工作用不到书本上的知识”“及格万岁”等一些不正确的思想侵害着高校学生,再加上网络游戏的风靡,使一些高校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迟到早退成为高校学生课堂学习的一个普遍现象。学生的学习状态懒散,校园缺少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受到极大阻碍。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应当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2.人际关系紧张
高校学生要想实现全面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但部分高校大学生由于性格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导致他们普遍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还有一部分因为性格孤僻,封闭自我,不喜欢与他人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高校的思政教师要给予这部分学生充分的关注,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改善人际关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从全面发展角度看传统思政教育的误区
受我国传统教学理念以及社会现实的影响,思政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价值观的取向都过于理性化,强调社会价值,对自我价值存在着片面的否定。这种过于强调集体主义的思想对于人的创造能力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1.思政教育的价值观片面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教育工作者占主导地位,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课程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了,变成了教育的客体。课堂上缺乏民主自由,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被淹没,这样的教学模式也使得强制、命令以及灌输成为压制学生学习兴趣的桎梏,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思政教学方式过于简单
目前,高校思政教师在思政课的授课过程中向学生灌输道德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只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个性、创造思维发展的教学模式很明显并不适合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导致了思政教育在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方面功能的削弱。
四、马克思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政教学的启示
首先,课程要做到以人为本,树立学生为课堂主体的观念,从而加强思政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针对性,从客观实际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其次,要针对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提高思政教学的时效性出发,树立务实的思想观念,即在教学过程中要从细枝末节着手,关心高校学生生活学习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以巧妙的方式将解决问题的方法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中,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以培养综合全面发展人才为教学目标,一方面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云霞,于连平.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
[2]胡飒.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