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你,我便繁花似锦
2016-06-30
我本是一匹素布,其貌不扬,你在我的身上绣了一朵美丽的花朵,从此我锦上添花;我本是一块岩石,你给我描绘出丰富的图案,从此我变成了饰品,万人宠爱;我本是一只蝴蝶,我的翅膀没有颜色,太阳的出现,让我成了这世间最美的精灵,翩翩于百花之间。因为有你,我才繁花似锦。
那一年,你我邂逅于西湖。烟雨三月,西湖波光粼粼,淡淡绿波在阳光下荡漾,宛如仙人的裙摆,“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三月的烟雨,让我们牵手,从此情动迷离。断桥上,你寻觅到我,而今,我又在桥上寻你,西湖见证了我们的相聚与别离。千年的等待,你幻化人形,与我在一起,不惧雷峰压顶。因为有你,我羽化登仙,繁花似锦。
那一年,你我相遇于贾府。似曾相识的熟悉不知哪里来,初见你时,你便要摔玉,吓得我魂飞魄散。后知你不过是一个呆子,只爱围绕女子闺阁,虽是男儿身,却是女儿心。我们结社作诗,春放风筝,夏听蛙鸣,秋赏菊花,冬看红梅,雪中取乐。怎知多年相处,暗生情愫,你终不懂女子心意。糊涂丢失灵玉,病生祸端起,华园萧瑟,豪门散去,女子也终究逃不过宿命。因为你,我入太虚幻境,从此繁花似锦。
那一年,你我萍水相逢。我本是歌姬,身世难叙,落到烟花之地。哪知会遇到你,你不忍我凄楚可怜,把我带回家中,让我得以脱离魔洞。你见我聪明伶俐,教我读书绘画,送我去上海学习,告诉我女子也该不凡。我从巴黎画到罗马,华丽转身成名家。多次与你提及要回家,你每每阻拦,后来才知晓你官运不畅,总是忧伤,怕我回去落得凄凉。你是赞化,我是玉良。因为有你,赎我一生,从此让我繁花似锦。
那一年杏花微雨,你站在花下说,你是我前世丢失的肋骨,没有你,我总会迷途。
那一年满塘新荷,你手捧莲花说,你是莲蓬我是莲子,我满满的辛苦,你都知晓。
那一年落红满地,你踩着落叶说,你就是那一地落红,心甘情愿地任我一路踏过。
那一年大雪纷飞,你在大雪中说,雪是冰凉冰凉的,可你会为我温暖。因为有你,我繁花似锦。
蝴蝶说,她本无色,光线让她有了绚烂起舞的机会;星星说,她本渺小,黑夜却给了她闪耀的舞台;我说,总有人带给你不一样的自己,因为有你,我便繁花似锦。
2015年安徽高考作文题虽然考查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素质,但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促进语文教学贴近生活,传达社会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都具有正确的导向性,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
本题可从多个角度立意。从科研人员推出活动入手,可以写要重视人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从学生观察到的结果入手,可以写实践出真知,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表象所迷惑,眼见不一定为实,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或换一种方式处理事情可以有更惊喜的发现,也可以反弹琵琶,写有时候不点破真相人生更美好;从蝴蝶的角度入手,可以写人(或物)需有他人(外物)的成全才会变得更加美好,也可以写固守本心之质朴人生才能更精彩,等等。考生如果从这些方面展开思路都是切合题意的。
《因为有你,我便繁花似锦》是2015年高考安徽卷的满分作文。本文能获满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表现。
内容方面。一是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全文围绕“‘我本来质朴无华,但因为有了‘你的成全,‘我便繁花似锦”的立意展开思路,紧扣材料“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因为有了“光线的照射”才“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这一角度,表达了“人(或物)需有他人(外物)的成全才会变得更加美好”的主题,紧切题意。作者还把文章主题锤炼成“因为有你,我便繁花似锦”作为文章标题,又用这一标题贯穿全文始终,六次煞尾点题,主题鲜明,中心突出。二是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本文取材广泛,有大量丰富而有意蕴的意象,如“素布”“花朵”“岩石”“蝴蝶”“阳光”“杏花”“微雨”“新荷”“莲花”“落红”“飞雪”等;有纯粹、浪漫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如许仙与白娘子的西湖邂逅,宝玉与黛玉的红楼相遇,潘赞化与张玉良的萍水相逢。作者不受时空和素材性质的限制,时而意象,时而人物;时而远古,时而近代;时而民间传说,时而名人真事。其意象都积淀在古典诗词之中,洋溢着一种浓郁的诗性美;其故事又采用抒情的笔调叙写,意境深远。此外,文章通篇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抒情说理,增添了文章的真实感、亲切感和诗情美。
表达方面。首先,本文是一篇文情兼美、充满着古典诗意的散文。文章以三组紧扣题旨的关系式意象开篇,接着叙写三个故事,最后以四组关系式意象结尾,又都由“因为有你,我便繁花似锦”点结,结构严谨,形散神聚,符合散文的文体要求。其次,文章通篇运用排比(段落的排比和句子的排比),句式整散结合,又以短句为主;语言多用比拟,淡雅温润,生动形象。这些都增添了文章的节奏感、抒情性和诗意美。
本文在发展等级方面主要有三点表现突出。一是材料丰富,意境深远;二是善用修辞,句式灵活,语言富于表现力。这两点前文已论,不再赘述。最突出的还是构思新巧。
本文构思颇具匠心。第一是“我”“你”的运用。文中的“我”“你”不是定指,而是泛称,指的是一个个意象和一个个人物,这些意象和人物又全都由“我”“你”贯穿并聚结在一起,多侧面、多角度,更集中、更透彻地表现了主题。第二是“那一年”的排比和詳略的处理。作者用七个“那一年”引起叙事,有详有略;结尾的四个“那一年”又不是简单的略写,而是通过略写使行文语势递增,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当然,文章也并非毫无瑕疵。宝黛是谁入了太虚幻境?结尾四个“那一年”中“我”和“你”的关系是如何暗扣题旨所含逻辑的?这些都交代不准确,表达欠妥帖。但瑕不掩瑜,无论是“内容”“表达”,还是发展等级,按照评分标准的各项要求,获得满分都是当之无愧的。
(陈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