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与对策

2016-06-30林梅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分配高校

林梅

摘要: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只有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才能真正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优势,使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工程得到健康发展。但目前,由于高校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还处于不断摸索的阶段,在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教育资源分配方面还存在许多误区,导致目前教育资源分配存在不合理、不均衡、利用率低等问题。鉴于此,文章将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期望为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施与发展提供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资源;分配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种从企业、政府、高校及相关组织中汇聚资金、人才、技术、信息、政策、资源等,进行集成、协调同步的创新、创造的过程。积极开展高校产学研系统创新活动,对于促进高校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及充分发挥政府对教育机构、企业等组织的引导与服务职能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仅由学校、企业、政府、中介或其他组织构成,更集合了大量的人才、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资源,只有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科学的利用,才能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使其价值得到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中,肩负着整合、分配和利用教育资源的责任,然而从目前我国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高校对教育资源的分配质量不高,对教育资源的利用水平也不尽如人意,因此,积极反思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势在必行。

一、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中,对教育资源的分配水平普遍不高,其中最为普遍的问题包括以下三点:

(一)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

从产业资源配置角度看,由于受傳统观念的制约,在产学研三方中,重视“研”、“学”忽视“产”的现象较为突出。从现有经验来看,无论是人才、资金、物资还是信息资源,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所得到的资源总量往往是高于产业发展所获得的资源总量的,这看似是对高校教育与科研事业的倾斜与支持,实则影响着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长效化发展。一方面,产业发展所获得资源不足,势必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的转化,进而导致协同创新项目经济效益下降,企业无法实现理想的效益的情况下,往往不会选择与高校进行长期合作;另一方面,高校获得的教育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其资源结构各异,各类资源的数量分配随意性较强,价值高校疏于资源配置的筹划与管理,导致部分教育资源过剩、浪费,而其他类型的教育资源匮乏的现象产生。

(二)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中,高校教育资源多集中在科研活动的“上游”,即技术攻关、科技研发阶段,高等院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中,也更倾向于将优秀创新人才、管理人才、科研设备、物资、资金等资源投放到研究阶段,而对于科研活动的“下游”阶段,即科研成果的转化阶段重视不足,投放的资源也相对较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我国“211”重点建设的约百所院校,包括“985”建设高校30余所,每年研制出的科研成果虽然众多,但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成果所占比例却不高,大学普遍存在着科研成果难以实现产业化发展的问题。

(三)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教育资源分配效率低

与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对高等院校教育资源的投入相对较少,虽然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和政府的支持与鼓励,高校教育资源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许多高校未将这些经费真正用于产学研人才培养上,许多学生参与产学研课题,往往只是进行简单的实验研究,不但部分研究内容与实际脱节,还有些学生在产学研活动中仅仅掌握了实践技能而未在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上得到显著提升,在今后的科研活动的实践工作中常常脱离岗位、知识丰富而应变能力不足,不能真正为学校、企业创造科研成果,而这一现象无疑与高校尚未理顺教育资源配置关系,尚未实现结构合理、措施完善的教育资源配置活动有关。

二、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教育资源分配对策

为了优化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中的教育资源分配,高等院校应积极转变思路,创新方法,必要时可借鉴现代企业价值管理理念,具体可参考以下措施:

(一)以需求为导向

高校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是高校与社会、企业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的有益探索。高校拥有着先进的技术和突出的人才优势,企业拥有着充足的资金和显著的市场优势,而政府则掌握着国家政策及重要产业信息。对高校而言,与企业和政府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写作,势必将对市场动向、行业发展趋势、目标消费者的需求等形成更深刻、更准确的把握,充分利用这一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是提升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对市场的适应性,提高教育、科研资源有效利用率和缩减科研成果转化成本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高校应加强“研学”与“产研”的结合力度,在明确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基础上,根据需求拟定研究课题和分配教育资源。

(二)合理集成,均衡分配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中,高校应在全面集成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以需求为导向对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均衡的分配。对此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高等院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筹备阶段,就应对自身现有的教育资源,即将增加的教育资源以及未来可能增多或削减的教育资源进行统计和汇总;其次,应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的目标成果、成果转化的可行性以及各个环节的成果可能带来的效益与影响进行详细分析,以摸清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各个环节对各类教育资源的需求情况,例如技术研发阶段往往需要科研型人才,而技术转化与投产阶段则需要管理、营运人才;项目启动阶段对信息资源、人才资源的需求最为旺盛,而项目实施阶段则需要大量资金、设备的投入等等;再次,应按不同创新项目的内容与需求,以及同一创新项目不同阶段对不同教育资源的需求,对人才、信息、物资等教育资源进行均衡分配,在分清主次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每个创新项目和每个项目各个阶段的资源需求。

(三)强化价值链管理

对教育资源进行分配和利用的最终目标在于实现科研创新成果,创造一定的价值,而价值链管理的核心在于创造价值,并通过对创造价值的过程进行管理实现价值最大化。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类似的是,高校也可运用价值链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对教育资源的分配与作用过程进行准确分析和严格控制,对每个科研环节的功能、对资源的需求及其成本和价值进行分析,将教育资源分配到最能够创造价值,最能够实现科研成果的创新项目或科研环节上去,最终达到创造创新成果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在现代企业价值链管理中,如果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不具备创造价值的优势,又不是核心业务,如果将此业务或环节外包又不会造成企业与客户的分离,那么企业通常会将此业务外包给在此环节上技术或资源较为突出的企业。参考这种做法,高校也可将那些自身不擅长,或缺乏必要资源的创新环节投放到学校之外实施,如将生产试验、技术调试、产品测试等活动交由合作企业开展,而由自身负责科研计划制定、科研人才调配与管理、科研活动与相关试验的开展等等,进而在高效利用自身教育资源的同时,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最终效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产学研系统创新过程中,教育资源配置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的成败,目前,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对教育资源的分配水平普遍偏低,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不均衡,资源得不到高效利用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主要与资源管理理念滞后、管理经验缺乏等原因有关。鉴于此,高等院校在今后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中,应本着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进行教育资源分配,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集成,按需均衡分配,并借鉴企业价值链管理的理念与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利用价值,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福玉,刘荣等.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运行机制的探索[J].管理纵横.2015(18).

[2]施红.“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运作机制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1).

(作者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分配高校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