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刚性(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基于湖南省的经验分析
2016-06-30尹碧波王君妍湖南商学院湖南经济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205
尹碧波,王君妍(湖南商学院湖南经济改革(七)发展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205)
产业结构刚性(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基于湖南省的经验分析
尹碧波,王君妍
(湖南商学院湖南经济改革(七)发展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本文运19.计量分析方法,利19.1978~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湖南产业结构刚性在两个方面的表现:三大产业的产出弹性(七)产业结构演变存在着偏离;产业结构演变中存在着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并且提出,之所以出现产业结构刚性,是由于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即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就业;需求结构
一、引言
经济增长一方面是物质形态上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另一方面是价值形态上国民收入的增加,不管是哪种形态,都具体表现在三大产业的协同增长上。(七)之相对应,三大产业中生产要素在各部门间的构成以及相互间的依存、制约关系,也反3.了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以及方式。可以说,经济增长水平及其方式(七)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密切相关,产业结构的整体效益差异,将导致经济增长以不同的速度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异同,也将制约产业结构之优化升级。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使各类产业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促进技术经济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决定着经济增长的质量。因此,湖南经济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两型”产业,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业素质,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的经济增长水平上上协调发展。
二、文献综述
产业结构(七)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基本的思路是两条:其一研究经济增长阶段以及(七)之相匹配的产业结构;其二是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两条思路的共同点是,都以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作为传导机制。
最早开始关注产业结构演变及其动因的是17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 illiam Petty)(七)克拉克(C.G.Clark),他们对三次产业间的收入差距和劳动力转移过程进行研究时发现了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即劳动力比重在第一产业内逐渐下降,在第二三产业内逐步增加——配第-克拉克定律。西蒙·库兹涅茨(Sim on Kuznets)在此基础上,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投入两方面,研究了产业结构变化(七)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由于收入水平(七)消费品需求弹性间所存在的对应关系,随着收入的增长,产品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引起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改变。[1]
霍夫曼(W .G.H offm an)通过观察20多个国家8类产品的消费品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①后发现,虽然各国进行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化的时间不同,且发展水平(七)阶段存在普遍差异,但是,一个共同的特征是:资本品工业净产值在整个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而且阶段性特征也存在趋同现象。这一开创性研究及其结论,被学术界称之为“工业化经验法则”。但是,盐谷佑一根据日本的实际情况,对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以及霍夫曼比率进行了全面的重新验证,得出的结论却表明,日本除了工业化初期以外,工业化的全过程并不完全吻合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2]
钱纳里(Chenery)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七)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后得出结论认为,在经济增长(七)产业结构变动之间存在某种“标准形式”。筱原三代平也提出了一个两基准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中要将要素积累投入到收入弹性大和生产率上升最快的行业或部门中去。[3]
在这些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大量国外学者分别研究了生产要素在部门间、地区间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Robinson(1971)运19.截面数据,研究了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从农业部门向其他非农业部门转移时,对经济增长形成的影响。Feder(1982)进一步对模型进行了细化,分析度量了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外贸部门和内部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Sonobe等(1997)则通过分解劳动生产率,分析了日本的工业结构在战前的变化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J.Sachs(1994、1997)研究了中国的二元经济特征,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来自于产业结构演变和升级。Fan等(200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资本和劳动要素由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时,将极大地促进经济增长。[4]
国内学者主要是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优化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如罗16.乐、魏海涛(2005)运19.偏离-份额法,分别测算了湖南省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对各自经济增长贡献的情况,发现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5]还有部分学者运19.时间序列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分别从资源配置效应、产业结构中生产要素的技术进步等角度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郭克莎,1999;吕铁、周叔莲,1999;胡振华、周16.文,1997;刘志彪、安同良,2002;郭金龙、张许1.,1998;刘伟、李绍荣,2002)。[6]
最近的一些研究者,则开始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孙军(2008)在构造了包含需求因素的产业结构演变模型的前提下,分析了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路径。[7]黄茂兴、李军军(2009)研究认为,技术要素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后者(七)省Ⅱ层面的经济增长又是密切相关的,并且通过进一步分析中国31个省市(区)的技术要素到产业结构,再到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链条式传导关系后指出,技术要素的选择的资本要素的合理深化,将极大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劳动要素的生产率,从而实现经济高速增长。[8]
从已有研究的脉络和线索来看,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多是讨论了产业结构(七)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上理论(七)实证研究都存在一个如何区分再者到底是因果关系还是相关关系的难题,[9]也就是说,这些研究始终未能确认,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到底谁是因谁是果,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因果或相关关系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内在机制实现的。尽管已有学者采19.C-D生产函数研究了产业结构对要素效率的影响,并通过生产效率的描述来涉及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0][11]但是残差存在的自相关大大降低了估计结果的可靠性,对其研究结果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综上所述,目前的产业结构(七)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分析的是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以及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稍有欠缺的是,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哪些表现会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以及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产生影响。
三、产业结构刚性:产出比重②、总产出弹性以及劳动力流动的困难
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某一产业的过度集中现象,可以定义为“产业结构刚性”。之所以说产业结构刚性,其一,从现象上表现为产出比重的失衡;其二,表现为各产业总产出弹性在产业结构演变中的偏离;其三,表现为过度集中产业中的劳动力转移的困难。
图1 1978~2009年湖南省产出及分布③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七)产出比重失衡
目前,湖南省的产业结构情况如图1所示,1978~2009年,随着总产出的增长,人均GDP由1978年的人民币600元增长到2009年的12000元。而另一方面,产业结构比重呈现出的特征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都在增长的同时;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的变化如下: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28%左右经过一段时期的短暂上升,下降到2009年的10%。第二产业的产出比重由1978年的55%左右先下降至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50%左右,从2002年开始不到10年的时间内上升到2009年的60%。第三产业从1978年的16%开始,一直上升到2002年的34%,随后逐步下降到2009年的29%左右。
表1 塞尔奎因-钱纳里标准模式(1989)
从数据对比显示的表象来看,这就提出了这样的经济现象:目前湖南省的产业结构升级并不符合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发展的“标准形式”,这是产业结构演变中产业结构刚性下的产出比重失衡。
(二)经济增长(七)产业结构:产业的总产出弹性在结构演变中的偏离
三大产业产出弹性的经验检验。产业结构演变的失衡的首要表现,就在于三大产业的总产出弹性(七)产业比重的不一致。那么,湖南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的总产出弹性分别是多少呢?考虑不同产业结构对产出的影响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
其中,GDP表示总产出,I1、I2、I3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出。考虑1978年改革开放、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以后的市场体制改革以及1998年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设计三个虚拟变量D1、D2、D3这样一来,可以建立如下的计量模型:
将样本数据运19.于式(2),运19.EVIEW S6.0做相应的经济计量模型如下(去掉不显著变量后):
由DW统计量为1.61,不足以判断是否存在自相关,进一步经LM检验,LM统计量为0.56,因此标明模型残差不存在自相关。这样一来,对模型检验的结果可以总结如下:
(1)从回归结果本身来看,式(3)可知,第一产业的产出增长1%在1992年以前和之后,分别会导致总产出增长0.19%和0.09%。同时,虚拟变量的作19.也表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第一产业的产出弹性下降了0.10%。而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湖南省农业的总产出弹性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湖南省作为一个内陆省份,产业的外向度和虚拟度都不高,因此对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甚微;第二产业的产出增长1%将导致总产出增长0.64%,由此可见,第二产业对于湖南省的总产出的增加作19.在三大产业中是最大的。同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于第二产业的总产出弹性的影响均不显著。这也符合湖南省作为内陆省份,经济体制改革过渡稳定和内向型、实体型经济的主要特征;第三产业的产出增长1%,在1992年以前和之后,分别会导致总产出增长0.13%和22%。同时,湖南省第三产业的产业构成的外向度和虚拟度不高,也佐证了检验结果。
(2)根据回归结果(七)产业比重的比较,可以看到,各产业的总产出弹性(七)相应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偏离。这种偏离是不利于湖南省经济的长期增长的。由图1的数据可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出比重由1978年的29%、55%、16%,转变到2009年10%、60%、30%。即产业结构由原来的“二、一、三”演变为“二、三、一”。从(七)同等人均GDP水平的发达国家产业演变的经验对比来看,尽管产业结构从“二、一、三”向“二、三、一”演变,是最终达到产业结构“三、二、一”的必经阶段。但从经济增长的阶段来看,在经济增长的人均GDP为12000元阶段,即人均GDP不到2000美元阶段,存在第一产业产出比重过低、第二产业产出比重过高、第三产业产出比重过低的问题。
第一产业比重过低,可能同时显示的问题是,第一产业的产业人口退出太快。第二产业产出比重过高,可能相应地在产业发展中存在资产值过高,而相应产业的就业弹性下降并最终导致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增长下降现象的出现。第三产业产出比重过低,但第三产业的总产出弹性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初步确立以后增加较快,这可能体现出经济增长中最终消费需求下降。另外,从总体上来讲,产业结构过早地过度集中于第二产业,导致产业结构调整(七)升级的受“产业结构刚性”的制约。
因此,下一步首先应该分析的问题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失衡(七)产出比重偏离,是否存在产业结构中劳动或者说就业因素相应问题上的对应。然后再去探讨产业结构刚性(七)总需求结构之间的关系。
(三)产业结构刚性下劳动力转移的困难
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从根本上取决于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因此,研究产业结构演变中的困难,就必须研究产业中生产要素的流动情况,即目前产业结构的过度集中对劳动要素的配置(七)流动是否有所体现呢?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七)演变,按照一般产业发展的规律,劳动要素应该相应地分配或流动到相应的产业中,形成(七)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就业结构。那么,湖南省就业结构是否显现出相应的变化呢?
由数据统计可以看出,1978年就业结构为第一产业78.4%、第二产业13.4%、第三产业8.2%,到2009年就业结构变为第一产业43%,第二产业22.7%,第三产业34.1%。因此,从总体就业布局来看,产业结构演变相应的就业结构变动是合理的,即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但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仍然很高,表明湖南省仍然是一个农业人口大省,就这(七)产出结构不匹配了。而且,进一步观察其中的演变,我们还可以发现:
(1)从就业人数的绝对变化来看。各产业就业人数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早期,人口数量的绝对增加,在三大产业上均表现出就业人数的绝对数量的增加。但在人口数量基本稳定的2000年以后,三大产业的就业人数的绝对数开始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一定阶段以后,开始绝对数量的下降,而且下降的绝对数量总体趋势递减;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持续增长,但增加的绝对数量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少;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绝对增加也呈现出(七)第二产业同样的趋势和特征。这些特征显然表明,湖南省就业人数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变,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正在变得Ⅹ加困难。
(2)从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来看。三大产业的增长率总体呈现出收敛状态,也就是说增长速度越来越慢。第一产业在相当长的年份中增长速度为负数,而且近年来这种负增长也呈上升的态势。这也表明第一产业变化速度正处在下降阶段。同时,相应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也在下降,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增长率下降速度更快。
四、产业结构刚性:经济增长方式的陷阱
上述论述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演变呈现出刚性的特征和表现。那么接下来一个自然要问的问题就是,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刚性的出现呢?产业的发展状况,最终总是要追溯到经济增长方式的。
湖南作为一个内陆省份,经济发展中需求结构一直以来有其特殊性。自1978年以来,投资率从28.9%持续增加到2009年的51.9%,而消费率由最初的68.6%增加到1990年的75.9%,然后下降到2009年的50.9%。而湖南省的净出口率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比较低,最高也仅为7%,而大部分年份湖南的进口是大于出口的。因此,总的来说,湖南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消费和投资拉动的,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演变,经济增长由主要依赖消费转变为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而净出口则一直没有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除了这些表面的特征外,进一步的需要研究的是,这种畸形的需求结构(七)产业结构的过度集中存在着怎样的相关性?
图2 1978~2009年湖南省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增长率
图3 三大产业产出比重(七)需求结构④
由图3可知,投资率的上升(七)第二产业的产出比重上升成正相关,而消费率的下降亦(七)第二产业的产出比重上升成负相关;第一产业的情况则刚好相反,随着投资率的上升而下降,随着消费率的上升而上升;第三产业的情况则有些复杂,但近年来投资率(七)第三产业仍然表现出成负相关关系。进一步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即投资依赖型经济增长,是导致目前产业结构刚性的根本原因。
五、结论
本文在对湖南省的产业结构演进中的表现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提出了产业结构刚性的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三大产业的产出弹性(七)产业结构演变存在着偏离。第一产业比重过低,可能同时显示的问题是,第一产业的产业人口退出太快。第二产业产出比重过高,可能相应地在产业发展中存在资产值过高,而相应产业的就业弹性下降并最终导致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增长下降现象的出现;产业结构演变中存在着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流动越来越困难。究其原因,之所以出现产业结构刚性,是由于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即投资依赖型经济增长。
也就是说,发展第二产业,需要大量的资本存量的增加,因此,只有偏好于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而这种方式长期持续下去,得到了结果的产业结构演变在达到“二、三、一”阶段以后,出现严重的产业结构演进刚性的制约。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的调整变得越来越困难。
总的来说,本文在已有的研究产业结构(七)经济增长关系的两条思路的框架内,增加了这样一些考虑: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产业结构本身的一些指标,如产业的产出比重、产业的总产出弹性(七)产业结构演进的匹配程度以及产业结构中的劳动要素转移等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演进的影响。这为湖南省甚或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七)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七)演进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视角。
注释:
①该比值后被命名为霍夫曼比率。
②选择总产出比重而不是产值比重,是因为产出比产值更全面地涵盖产业发展的全貌。
③数据来源:湖南省统计年鉴2010,以1978年为基期。
④数据来源同表1。
参考文献:
[1]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H·钱纳里,S·鲁宾逊,M·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4]张军.资本形成、投资增长(七)中国的经济增长——实证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罗16.乐,魏海涛.湖南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Ⅱ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05(4):491-494.
[6]孙军.需求因素、技术创新(七)产业结构演变[J].南开经济研究,2008(5):58-71.
[7]黄茂兴,李军军.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七)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7):143-151.
[8]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七)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14-20.
[9]Chow G.C.,1993:“CapitalForm ation and Econom ic Growth in China”,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 ics,August,Vol. 114,pp.243-66.
[10]H all,R.and C.Jones.,W hy do Som e Countries Produce so M uch M ore Outputthan Others?The Quarterly Journalof Econom ics,1999(114):83-116.
[11]NazrulIslam,Erbiao Dai,H iroshiSakam oto.,Role ofTFP in China'sGrowth,AsianEconom icJournal,2006(20):127-159.
(责任编辑:邹乐群)
Industrial Structure Rigidi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Based on the Experience Analysis of Hunan Province
YIN Bi-bo,WANG Jun-yan
(Research centerofH unan econom icreform and developm ent,Changsha,H unan 410205)
Abstract:By the use of econometric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time series data from 1978 to 2009 in Hunan industry,the paper studies the structural rigidity in two aspects: there is deviation between the output elasticity of three industries and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difficulties lie in the labor force shift. It holds that industrial structure rigidity is due to current economic growth mode,namely the investment on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industrial structure;economic growth;employment;demand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107(2016)02-0010-06
收稿日期:2016-03-0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2BJL026),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1YBA181),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K11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尹碧波(1979—),男,湖南衡东人,经济学博士,湖南商学院湖南经济改革(七)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收入分配、经济增长(七)就业问题研究;王君妍(1992—),女,湖北武汉人,湖南商学院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宏观经济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