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全球化的几点思考
2016-06-30李铁钊
[摘 要]文化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的文化交流和对话的同时也面临着自己的困境:首先,西方文化强烈的冲击下,文化全球化是不是又变成了一场文化殖民呢?其次,文化领域的全球化,导致了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的泛滥,从而导致文化的大批量生产,显得毫无内核。在这个时候,世界主义观点提出,为文化全球化的困境提供了思考:世界主义消解了西方中心主义,更能够促进世界各国的平等对话;世界主义坚持对审美和艺术的追求,对商业文化和大众文化形成了一种抵制。在世界主义提出之后,全球化的困境或许可以找到一个新的思路,从而在文化研究领域形成一道新的风景。
[关键词]全球化语;全球文化
全球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现象。与此相应, 对全球化的研究也构成了一幅错综复杂的图景。
“文化全球化”概念处于一种生成的而非既定的状态, 它将在文化全球化研究当中不断获得自身的规定性,虽然对“文化全球化”概念尚未达成最后共识, 作为全球性现象的商业文化、大众文化, 以及消费主义、具有普适性的价值观念, 如全球伦理等, 都是文化全球化研究题中应有之义 。所以,文化全球化还没有特别明确的定义,但是文化全球化的现象,例如商业文化,大众文化,消费主义以及文化霸权等都是文化全球化的研究范畴。
商业文化、大众文化、消费主义以及文化霸权的概念和理论的提出,解释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现象,但是这种解释却不能给文化研究提供一个未来的方向。
学者张颐武认为全球化被浪漫化了, 在中国语境中,有些所谓信仰全球化的人不断地用所谓世界潮流、普遍价值之类的话语对全球化进行阐释, 这种阐释异常简单地将西方或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变为人类的终极价值, 以所谓共有文明的浪漫表述掩盖全球化的问题 。
也有人认为,对全球问题的反思,即对那些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决定人类命运,而且只有依靠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的反思(如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等) ,也促使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观的形成,随着人类共同利益的日渐增多,共识领域的日渐扩大,人类价值观念上的求同趋势会愈加明显。
那么文化全球化带给文化的影响是什么呢?
马修·阿多诺认为,“文化是一种知识的实体,即世人所思、所表的最好之物”换言之,文化就是使自己了解世上最好的知识,并令这些知识盛行于世,以使全人类真心向善。 由此可见,文化是带有一定的阶级的,是精英主义的。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最美好的东西。
但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作为“美好之物”是否被消解了?
现代主义师徒在文化的范畴内建立起一个宏大的叙事中心。但是这种现代化的中心带来的却是审美的现代性,断裂的、冰冷的、毫无感情的 。
念源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对文化工业的否定性批判。文化产业发展是全球化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随着后现代主义粉墨登场,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合理存在的理由,后现代的学者们开始呼吁尊重多元,消解宏大的叙事中心。但是随着中心的瓦解,审美的多元,反而造成了审美的单一化,快餐化,扁平化。并没有出现审美多元的良性发展。随着后现代理论的流行,文化越来越趋向于商业文化,消费文化,从学府走向市场,其前途令人担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文化间也要冲破民族的、本土的局限, 走向世界。如何与世界对话同时又保持本土性是文化全球化研究中讨论得最多的问题之一。理论家萨义德指出,现阶段的殖民主义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利用军事和枪炮进行攻击,而是转用更为温和的方式,比如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全球化的过程是西方国家向东方国家的一种进攻,对于东方国家而言,全球化就是西化的过程,是一种新殖民主义的表现文化产业作为当今人类社会新的财富创造形态及其所产生的巨大的乘数效应 , 正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激烈竞争。文化产业的出现,导致文化的批量化生产,大规模的复制,却失去了文化的真正内核。
在利奥塔看来,后现代状况下的大众文化,是一种无所谓的文化,一种松弛懈怠的文化,对于这种文化而言,品位是无足轻重的,金钱才是价值的唯一体现。
在后现代学者对后现代文化的各种批判之下,文化全球化显得十分尴尬,现在开始有些学者提出文化的世界主义这个概念世界主义首先是一个政治哲学概念,其道德伦理色彩十分鲜明。世界主义最先是康德在《论永久和平》中提出的,其观点是关于世界性的法律和权力,所以不免带有政治道德的色彩。
世界主义十分接近当今人们对全球化话语的建构。但是这又超越了文化全球化对文化的建构,全球化似乎总带有一种现代化的色彩,关于文化全球化也存在着困境。而世界主义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消解这种尴尬。
世界主义通常在三个层面得到讨论:哲学的政治学和社会学的以及文化世界主义。世界主义的初衷并不是去中心化,而是重新构造一个中心。康德的世界主要的观点就是联合国的理论雏形。
清华大学教授王宁曾对世界主义作出十个维度的解读,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世界主义:
(1)作为一种消解中心意识主张多元文化认同的世界主义。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虽然也大张旗鼓的宣传消解中心,消解宏大叙事,但是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下,消解中心变成了无中心、无内在的消费主义的商业文化。而世界主义要消解的诗西方文化在全球化的中心,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人同,可以更好地弥补在全球化过程中西方文化之上的倾向。
所以这样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一个平等地位追求对话和交流,从而寻求共同的价值观:比如在文学的永恒主题中,爱情死亡嫉妒等,很容易得到学者和普通读者的识别和认可。因此我们可以说,他们的作品已经超越了特定的民族文学以及时空的局限而成为世界文学。
相比之下,商业文化虽然在市场上大行其道,但是却不能得到更高的肯定和认可。好莱坞大片永远只能吸引眼球和票房,却总不是电影节的宠儿。一些经典的电影虽然当时票房惨淡,但是却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同理,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说明在文学的世界里,存在着能够被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文化。
(2)作为一种艺术和审美追求的世界主义。关于艺术和审美本应是而且必须是都是精英主义的。罗曼·茵加登关于审美的社会方面的论述有效的文学批评必须持续真实地探讨优秀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鲜明的民族特征,同时对读者的接受作出积极的反应。
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商业文化、消费主义、大众文化在审美和艺术追求上给文化带来的伤害。
商业文化的大量复制使文化丧失了灵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传统的约束力不复存在。世界主义在世界文学的维度上提出了关于审美和艺术的追求,我觉得也是可以用在文化领域的。在文化领域追求审美和艺术,找回属于文化的灵韵,从而使传统文化和美好的文化回归到文化研究的领域,抵制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商业文化的侵蚀,给文化沙漠中带来一丝清凉。
所以,在这两个维度上,世界主义的提出对文化全球化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对于文化全球化,始终不能太过于乐观,而且在全球化的各种困境不得不重视,但是世界主义的思考角度,拯救了文化全球化的片面和单一,为文化研究领域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黄皖清 关于“文化全球化的思考”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张颐武,全球化的文化挑战.
[3]黄皖清 关于“文化全球化的思考”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4]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常江 北京大学出版社.
[5]约翰·多克尔(John Docker)、《后现代与大众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
[6]荣跃民,文化产业:形态演变、产业基础和时代特征,社会科学.
[7]王宁,西方文论关键词:世界主义. 外国文学.
作者简介:李铁钊(1989-5-18),女,汉族,籍贯:河南,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