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 娃 赞
2016-06-30靳云峰
文|靳云峰
楞 娃 赞
文|靳云峰
话说一九三九年,
地点就在山西南。
六月六日凌晨三点半,
爆发了中条山的大决战。
战役持续十三天,
惨烈程度非一般。
日军兵力有三万,
我军兵力近两万。
这还只是一方面,
武器装备敌人也把优势占。
占优势,由它占,
我军官兵等闲看,
不怕强敌不惧险,
谁人如此有肝胆?
告诉你,你听显,
这帮军人清一色是咱老陕!
咱老陕,有特点,
天生善良不欺软。
狠劲全给硬茬攒,
出手一般没深浅。
把歪人,能撴展,
把恶人,能揍扁,
楞劲上来不是谝,
一人敢把群狼撵!
这次陕军出潼关,
奉命驻守中条山。
阻挡鬼子入秦川,
责任重大非一般。
战中表现不平凡,
英雄事迹说不完。
特别是,一七七师新兵团,
今天我们重点谈。
新兵团是新组建,
一千多人全部都是新兵蛋。
来自陕西各地县,
少小离家上前线。
这帮娃你甭小看,
个顶个的血气方刚敢亮剑!
这一天,楞娃冲锋遭阻断,
被敌军,逼上悬崖黄河岸。
前面左面和右面,
鬼子形成包围圈。
后面悬崖高难攀,
悬崖下,黄河咆哮波浪翻。
楞娃自知情势险,
困境危局要扭转,
于是组织突围战,
连番拼杀不间断,
想用自己血和汗,
冲出一条生命线。
只可惜,人数装备各方面,
我方落后一大半。
最终突围未如愿,
打完了,所有子弹手榴弹。
战场上,弹尽粮绝事难办,
意味着,束手就擒被辱践。
咱楞娃 ,是好汉,
对得起,曾咥过的biangbiang面。
他们临危不慌乱,
与敌展开肉搏战。
挥动大刀把敌砍,
一刀砍去成两半。
或用刺刀看准点,
一戳两个窟窿眼。
抱住鬼子挽蛋蛋,
打得鬼子哭爹喊娘叫声惨!
当然咧,有一点,
短兵相接难避险。
楞娃身子没遮掩,
不是铁皮和钢板,
经过一番肉搏战,
楞娃有,两百多人把命断。
剩下八百多一点,
个个带伤难幸免。
有伤头,有伤脸,
有的全身伤布满。
有的胳膊齐茬断,
有的是腿寻不见。
衣服血印片连片,
疼痛钻心难动转。
有劲无法再施展,
只能干急气红眼。
这时候,鬼子缩小包围圈,
步步进逼到跟前
鬼子军官麻子脸,
翻译嘴歪鼻子扁。
两人交谈比划完,
翻译上前把话言:
“喂——皇军有令让我传,
说是你们听周全。
举手投降死可免,
不降射杀下场惨!
两个选择摆面前,
你们速选莫迟延!”
楞娃听言怒火燃,
气得咬牙紧握拳。
其中一人往前站,
骂声鬼子小鳖蛋:
“爷今宁赴阎王殿,
也不投降把命换。
尔等杂碎算鸟蛋,
岂能由你说了算?! ”
说完眼朝黄河看,
其他人,点头表示无异见。
然后互相把手挽,
面朝陕西跪一片。
都把自己父母喊,
一声爹娘泪迷眼:
“大——妈——
可恨鬼子围成圈,
儿等被困悬崖边。
儿为中华男子汉,
绝不丢咱秦人脸。
当俘虏,儿不干,
儿将以死赴国难。
儿知父母等儿还,
儿亦盼望孝堂前。
可惜从此断亲缘,
骨肉难得再团圆。
二老保重度时艰,
恕儿忠孝难两全。
等到他日赢抗战,
还望父母为儿献。
献上一碗biangbiang面,
再献几头紫皮蒜。
就着蒜,吃着面,
儿知鬼子完了蛋。
那时儿子才闭眼,
九泉之下无大憾!”
楞娃们,说完擦把含泪眼,
搀扶起立挺身板。
枪声炮声做鼓点,
吼唱秦腔传得远。
(唱秦腔,豪迈悲壮地)
两狼山战胡儿天摇地动,
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
这一吼,气势能把泰山撼,
鬼子全都傻了眼,
楞娃见敌吓破胆,
仰天大笑将身转。
互相对视把头点,
然后跳崖不眨眼。
那情形,虽是瞬间只一闪,
却犹如,群鹰凌空把翅展。
大义凛然小老陕,
就这样,跳入黄河随浪卷。
黄河水,顿时红了一大片,
那是咱,陕西爷们的热血染!
事发后,附近陕军闻讯红了眼,
朝着出事地方赶。
他们个个绷着脸,
像是待爆炸药和雷管。
发誓死守中条山,
要为乡党报仇冤。
拼杀何惧枪炮弹,
跟敌人,反复展开拉锯战。
冲锋陷阵勇当先,
打得那叫一个欢。
到后期,战斗形势大改观,
陕西军,连连得胜把敌歼。
最终报了仇和冤,
死守住了中条山。
胜利后,国人叫好声不断,
报纸电台齐夸赞。
言说是,六六中条山之战,
陕军做了大贡献!
要不是,楞娃死守中条山,
要不是,楞娃血洒黄河滩,
小鬼子,当时就会进潼关,
把铁蹄,踏进锦绣大秦川。
楞娃中条勇作战,
实堪称,爱国爱家之模范。
楞娃跳河赴国难,
是舍生取义的大体现!
不愧是,陕西楞娃英雄汉,
世人敬仰永纪念!
(本作品为“陕西曲艺作品创作提升行动”优秀入选作品。)
创作构想:
陕西快板《楞娃赞》是基于以下两个主要原因来创作的。其一,2015年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为了让人们牢记抗战血泪史,我想到用八百陕西楞娃在中条山抗击日寇、跳河殉国的壮举为素材进行创作,可以唤醒人们的记忆并激发其爱国情感。其二,八百楞娃的壮举,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精忠报国、舍生雪耻的英雄群像,以及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精神。这种英雄精神,是任何年代的国民都需要有的。今天的国民因距离英雄辈出的战争年代更久远,因而更缺乏、更需要这种英雄精神做心灵支撑。
在创作过程中,我以“大气恢弘、从内心深处感染人、打动人、激励人”为目标,不断地锤词炼句、删删改改。为了保证作品朗朗上口、音韵铿锵,我始终坚持“一韵到底,句句在辙”的原则。在文字上,我要求作品先过眼睛关,再过耳朵关。在文字上要经得起仔细推敲和反复琢磨,不能有自己看得到的硬伤或凑韵等缺陷,也要听起来让人觉得过瘾。陕西快板大师刘文龙老师曾对该快板的创作提出过不少好的建议,在此我要说声谢谢刘老师!
(责任编辑/张茵)
新作 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