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曲艺高等教育之路任重道远

2016-06-30朱运桃

曲艺 2016年3期
关键词:曲艺团扬州市曲艺

文|朱运桃 胡 展



扬州曲艺高等教育之路任重道远

文|朱运桃 胡 展

杨明坤在扬州大学电视台录制百集扬州评话《皮五辣子》

扬州曲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自明末以来,扬州就一直是中国曲艺重镇,名家迭起、代有传承。民国年间直至新中国建国后,更有以王少堂、张幼夫、王万青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继承创新,把扬州曲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1960年,在中国曲协原副主席、著名扬州评话表演艺术家王少堂倡议下,成立了扬州市曲艺团。2011年,扬州市曲艺团更名为扬州市曲艺研究所。

一、扬郡纷纷斩艺人①:尴尬的传承现状

扬州曲艺种类繁多,历史上有评话、弹词、清曲、道情、香火、鼓书、唱梨膏糖、讲经等。仅以扬州评话为例,清代乾隆年间,扬州评话达到极盛,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的“郡中称绝技者”的评话演员有十人之多,每人皆有一部代表书目,均“独步一时”;可“追武前人”的评话演员也有十人。到了晚清及至民国时期,据赵昌智《对复兴扬州评话的观察与思考》统计,“而扬州评话艺人仍有二三百人之多,且流派纷呈……《水浒》更有堂门章门、王派马派,《三国》有‘八骏马’、康派吴派,《清风闸》有文辣武辣,《八窍珠》《绿牡丹》《施公案》等各有不同派流和师承”。

而目前,扬州评话尚能正常演出的传统书目仅剩下《水浒》《三国》《皮五辣子》《绿牡丹》《八窍珠》《万年青》《杨香武》等寥寥数部,即便是这仅存的数部,有些也传承艰难,面临人亡即艺绝的窘境。扬州弹词、扬州清曲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扬州市曲艺研究所现有演员20多人,不到清末的十分之一。

传统书目失传、演出队伍萎缩,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也暴露出扬州曲艺教育的诸多问题。

二、天地欲存三寸舌②:不懈的传承努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扬州曲艺的生存状态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扬州市曲艺研究所进入市场繁荣、创作活跃的良性循环,扬州曲艺人思考的命题逐渐从如何生存过渡到如何发展,由此也越来越重视曲艺教育工作。

(一)中专教育形成常态。扬州市曲艺团建立后,一个尴尬的现实是:一方面传统师带徒模式被逐步打破,另一方面曲艺教育现代科学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1984年,现任扬州市曲艺研究所所长的姜庆玲当时年仅16岁,考进扬州市曲艺团,随即进入扬州文艺训练班曲艺班学习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刚掌握一些曲艺基本知识,她即进团一边跟师学习,一边登台演出。这一教学办法,可以说是传统师带徒模式的改良版。有一个数字可以说明这一教学模式的成效:1975年后的20年间,扬州市曲艺团共招收七批、50多名学员,目前仅余2人还工作于曲艺研究所书台上。

表演艺术家杨明坤在宜陵小学培训评话班授课

经过几代人的探索,这一现状目前得到了逐步的改善。1997年,扬州市在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开设了三年制的曲艺中专班;2000年,这批学员毕业进团工作。他们中大部分至今仍活跃于曲艺舞台,成为扬州曲艺研究所的骨干演员。2007年,由扬州市政府拨款,扬州曲艺团与文化艺术学校联合招收曲艺表演四年制中专学员17人(其中10人为政府投资,免学杂费),这批学员中的10人已择优进入曲艺研究所工作(工龄从进团之日算起)。目前,扬州市正策划下一批次曲艺中专班的开办。

相较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教学模式,2007级曲艺表演四年制中专教育更为规范,学员在校三年时间内接受了系统、专业的曲艺培训,开设了评话、弹词、琵琶、三弦、视唱练耳、身段、声乐、乐理、舞蹈、毯子功等10余门专业课和语文、数学等20多门文化课,授课老师既有学校教师,也有剧团派驻演员及特约专家。

(二)少儿培训立足长远。扬州市少儿曲艺教育得益于高雅艺术进校园的东风,也得益于扬州市教育部门“一校一品”的政策。所谓“一校一品”,即一所中小学校有一项特色传统文化项目,并形成品牌。2009年,扬州市曲艺团在王少堂先生的故里江都宜陵镇中心小学成立了全市第一家扬州评话少年班,取名为“少堂评话班”。少堂评话班每周开设一节评话课,授课老师为国家一级演员、省级非遗传承人杨明坤,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教授说书技艺。从2009年创办至今,少堂评话班培养了评话小演员百余人,参加全市、全省的曲艺比赛,多次争金夺银。

近年来,扬州市曲艺研究所又先后在西湖中心小学、美琪小学、泰安小学、世明双语学校等校开设曲艺班。少儿曲艺班成为扬州曲艺薪火相传的重要手段,古老的扬州曲艺逐渐赢得青少年的青睐。

(三)走进高校形式多样。扬州曲艺进高校目前一般有四种模式,一是进高校演出,作为江 苏“高雅艺术进校园”的系列活动,扬州市曲艺研究所近年来不断将扬州曲艺送进各大高校,先后到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扬州大学、扬州职业大学等高校演出,让大学生感受扬州曲艺的魅力。二是进高校开展讲座,结合本地的非遗传承活动,扬州市曲艺研究所每年均组织专家、演员赴扬州大学等高校开设曲艺讲座,讲座以曲艺理论知识与现场演示为主。三是高校开展曲艺研究、创作活动,以董国炎、徐德明等为代表的大学教授,常年以课题形式带研究生开展扬州曲艺理论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了《扬州评话研究》等著作和一批理论文章,徐德明先后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和理论奖。四是课堂教学结合曲艺知识。徐德明教授开设的研究生现代文学专业中,有“口头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等课程;研究生艺术理论研究专业研究方向为说唱艺术研究,课程有《扬州评话研究》和《艺术形态学》(艺术形态学中也涉及曲艺艺术)。

(四)人才深造提高素质。扬州曲艺高等教育尚在探索阶段,对优秀艺术人才的再培养以送出去深造学习为主。近年来,刘芓君入选中国曲协“牡丹绽放——曲艺英才培育行动”,姜庆玲、包伟参加了江苏省“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刘芓君、赵松艳、康康、谭敏等参加了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校研修深造……此外,扬州还积极组织、推荐演员参加全国、全省各类曲艺赛事,开眼界,长见识,扩影响,上台阶。

三、欲为赞叹词未吐③:曲艺高等教育一些设想

应该说,近年来扬州曲艺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扬州曲艺老中青少的人才梯队已初步形成,书场听众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有所改善。但目前,扬州曲艺研究所青年人才专业技艺和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扬州清曲几乎没有专业演员,扬州评话、扬州弹词很多流派后继乏人,曲艺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创作人才、研究人才、舞美人才紧缺,今后人才培养要更有定向性、目标性、科学性和高端性,曲艺高等教育势在必行。

(一)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升格。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是江苏苏中地区唯一一所国办全日制艺术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着力培养具备一定文化基础、艺术理论和艺术专业技能的中等实用型专业人才。近年来,一些兄弟中专院校已经以多种形式对相关专业进行升格,目前,扬州市正在制定《扬州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其中对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升格也正在进行调研。

(二)扬州相关高校开设曲艺专业或曲艺课程。目前,立足于培养演员的曲艺高等教育在扬州各高校尚处于空白。如,扬州大学教授徐德明作为中国曲艺牡丹奖理论奖得主,其在教学中主要讲授现代文学,只有极少机会以讲座形式或者以夹带形式,进行曲艺基础知识的讲授,效果有限。本土高校对曲艺教育的冷落,除了因为曲艺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尚未完全纳入国家整体教育体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源问题、就业率问题和师资问题等难以解决。随着扬州曲艺事业近年来的发展,这些问题有望取得突破。

(三)扬州曲艺研究所与相关高校合作。2014年,同属扬州的扬剧研究所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成为该校的“教学实践基地”和“生源培训基地”,13名青年扬剧演员成为扬剧史上首批本科生,这对扬州曲艺很有借鉴意义。据了解,近年来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学院、河北职业艺术学院开设了相关曲艺大专班,北京电影学院开设了曲艺(相声)本科班,辽宁大学、辽宁科技大学更开设了相关曲艺学院和曲艺系。目前,相关高校的教材编写工作已正在进行中,这为扬州曲艺与相关高校“结亲”提供了可能。

注释:

①扬郡纷纷斩艺人,语出清·无名氏《竹枝词》,原指扬州弹词吴、陈两派在竞争中两败俱伤。

②天地欲存三寸舌,语出清·杜首昌《绾翠园诗选·柳敬亭持箑索书,口占赠之》。

③欲为赞叹词未吐,语出清·朱一是《听柳生敬亭词话》。

(本文图片由胡展提供)

(责任编辑/朱红莉)

猜你喜欢

曲艺团扬州市曲艺
扬州市出台《扬州市氢能产业安全管理暂行规定》
对群众文化馆馆办团队的思考
马三立为什么“饭醉”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扬州市查处一起非法经营汽油案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粤曲的历史及我区粤曲(私伙局)的发展
马三立被“凑数”划成“右派”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