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2016-06-30顾敏
顾敏
[摘 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要求各地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全面普及、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并提出了“科学性和实效性相结合,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教师主导型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根据纲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关注的焦点,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品质的训练及心理问题的辅导,让学生系统地认识自己的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一、心理健康活动课开设现状分析
我们扬中市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地处城区,学生一直在快乐教育的理念下成长。学校早在1998年就开始尝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最开始的一间心理咨询室到现在设备齐全的成长指导中心,我们通过广播、报纸栏目“空中心桥“、”“心灵花园”向学生传播心理知识,通过“走进心灵”校园电视剧讲述成长的故事,通过“心语信箱”打开学生的心结。这些活动的开展还停留在心理知识的普及和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上,要想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体验、得到心理品质的训练,就必须有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们先尝试编写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每月上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并对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班主任进行培训,要求他们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多的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活动参与、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事实分析等手段,充分感悟,不断内化为自己的心理素质,并激发出自我培育、自我训练、自我指导的强烈动机。在此基础上,由教育者直接总结或者师生共同讨论,最后由教育者启发、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心理认知的发展、心理品质的提高和心理问题的矫治的目标。
二、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发展性的活动课目标
1.发展性原则。所谓发展性原则是指,心理辅导课的目标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不一样的。同样是班级设置服务小岗位活动,低年级目标是熟悉岗位职责,中年级则应该着眼于“沟通”,抓住“换位思考”,创设机会让学生在各种可重复的交往情境中反复演练,提升良性沟通习惯。高年级孩子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可以从自信的角度,分析胜任岗位的优势与不足,这也有助于提升小学生自我接纳的程度。
2.可行性原则。所谓可行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目标是具体的、可行的,可操作的,例如,我们不能泛泛地把“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作为活动课目标,而应把这种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如主动去沟通——敞开心扉,接纳、肯定、尊重对方,保持在人际沟通中的人主动性;善于帮助别人——在别人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学会倾听——别人说话时身体面向说话者,眼睛看着对方,表情专注,给对方简短的语言反馈。这样的特征是可以观察到的,也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进行训练的。
三、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活动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内容的确定是以目标的制定为依据的,同时根据学生在入学后心理上的变化,我在不同的时间段开设了符合他们心理发展特征的课程,比如一年级孩子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师生方式、社会期望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一些学生学习兴趣低落、考试焦虑恐惧等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适应性障碍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设计了活动课《我是小学生》、《大家都来认识我》、《我们都是好朋友》,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低年级孩子最大的学习困难就是注意力不集中,我设计了活动课《神奇的注意力》,通过闯关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到注意力集中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并习得一些注意力集中的方法。中年级的孩子同伴交往需求不断增强,交往的能力快速发展,但由于独生子女、隔代抚养、高社会压力中家庭不良沟通模式导致对当今小学生良性沟通的习惯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就给他们上《认识情绪》《管理情绪》的活动课。高年级学生进入青春期,我们就《男生女生 快乐交往》开展活动。
心理活动课的开展不一定按照校本教材来进行,但必须是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选择合适的内容,让学生不断认识自己的心理,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四、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活动中充分体验与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来完成的,这一点与学科教学有很大不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想让课堂生动有趣,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课从形式上来讲应该是活泼的、轻松的、自由的;从内容上来讲是充实的,学生能畅所欲言的,能够深入学生心灵让其不断探索、不断成长的,所以活动课的整个过程要能够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
在课堂开始环节,可以通过热身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心情,拉近师生距离,为后面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情绪铺垫,比如拍手游戏、暖身操游戏等等;也可以通过心理测验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比如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智力、气质、性格、兴趣、态度等心理小测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反省,了解自己的特点、长处和短处,也是为揭示主题做铺垫;还可以通过展示图片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营造课堂气氛。
当课堂主题揭示出来后,怎样围绕着主题让学生畅所欲言,探索自己的心灵是整堂课的核心环节,对该环节的把握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课堂目标,为了使学生能放下思想包袱,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思考自己的问题,教师要给适当的启发,用诸如“你是说……”、“你认为……”、“你觉得……”等话语来引导学生思考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在《男孩女孩 快乐交往》这节课中,我设计了手指操作为热身小游戏,拉近师生间的距离。通过换座位的活动,给学生一个自由释放的时空,感受男孩、女孩长大了,身心发展有不同。通过完成神秘任务,认识男女生有优势,分享感受,增进异性同学之间的了解、包容,再通过合作的小游戏,体验男女配合发挥优势带来的益处。整节课学生们通过一个个活动,一次次体验,充分感受和分享,自我反思,学习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并能实践运用,解决交往中的出现的困惑。
五、引导师生反思,促进心理不断成长
一堂心理活动课下课,对学生来说,课堂上有没有收获,有没有使自己的认识得到提高,观念有没有改变,问题有没有得到缓解,以后在生活中能不能运用课堂的收获灵活面对问题,这些不光是评价一节课的有意义与否,更是有意义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另外,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实现自己的课堂目标,有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哪些环节是需要改进的,也是值得教师课后反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