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何尝杀刘琮
2016-06-30陈颖
陈颖
我国当代的历史学家、杂文家邓拓曾说,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读文学当成读历史,那不免要上当的。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之《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中,刘琮在曹操大军压迫荆襄时,拒绝了大将王威“擒曹”建议。胆战心惊地先是让自己的舅舅蔡瑁觐见曹操。曹操满口答应刘琮将永为荆州之主,而且加封荆州实权人物蔡瑁、张允为正副水军大都督。听到曹操的承诺,大喜之下,第二天便和母亲蔡夫人正式捧着印绶兵符跪降曹操。然而曹操却封刘琮为青州刺史,让其立即离荆州启程赴任。刘琮闻命大惊,表示官不做,只要守在父母的乡上。在刘琮和蔡夫人迫不得已起程后,曹操竟立即让于禁轻骑追杀他们母子。蔡夫人抱刘琮大哭,但仍被军士杀害。于禁回报曹操,曹操重赏于禁。
然而揆诸史实,所谓“曹操杀刘琮”却纯属小说家的演义。
曹操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尙好”(高儒《百川书志》)写作出了中国的这一部长篇小说。其中的“正史”指的是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注与《资治通鉴》中的三国部分。
陈寿的《三国志》是一部以曹魏为正统的纪传体史书。作为记载三国时代最原始的资料,它为后代有关三国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历史框架和第一手素材。史书在《武帝纪第一》 叙述魏武帝曹操的南征第一站荆襄地区时写道“(建安)秋七月,公征刘表。在《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为于禁立传时叙述了于禁跟随曹操征讨吕布、黄巾军、桥蕤、张绣、袁绍、昌豯、陈兰。就是没有只字片语写他奉曹操命令杀青州刺史刘琮。如果于禁有奉命杀刘琮,那么此传一定要写,以此来强化评语“于禁最号毅重”不至于只字不提。从这些记载看,《三国志》是没有曹操杀刘琮的证明的。
裴松之的注释是由历史到小说之间的一个必要环节。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中,对其主旨目的有十分清楚的说明:其追求的目标在于“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他引用宏富的书籍,叙事详尽,情节曲折,人物对话丰富,文笔灵活,将《三国志》失之简略的部分具体化形象化了。并且从王霸者雄才伟略的角度赞美他,然也从道德上极力贬斥曹操的“奸”。即便如此,翻阅《武帝纪第一》、《董二袁刘传第六》及《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的引文和注释未能看到裴松之对曹操杀刘琮的补充记载。
“《资治通鉴》(三国部分)是三国题材由历史到小说演化史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与《史记》并称“史学双璧”的它将纪传体的三国史料编年体化且熔铸成完整的历史画面——为了使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有条不紊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以一定时空中的重大事件为主线,将一系列相关事件,各种各样的人物,各个集团、各种层面的矛盾贯穿起来,形成了情节连贯、脉络明晰、人物突出的艺术整体。在《资治通鉴》的汉纪卷中司马光以曹操欲一战定乾坤而统一天下,刘备、孙权不甘臣服,欲以弱抗强,以少胜多,于是孙、刘联合抗曹为主线,将散见于《三国志》各人传记中的内容井然有序地穿连成“赤壁之战”的必要环节。
写道“(建安)十三年(戊子,208)曹操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秋,七月,曹操南击刘表。九月,操至新野,琮遂举州降,以节迎操。诸将皆疑其诈,娄圭曰‘天下扰扰,各贪王命以自重,今以节来,是必至诚。操遂进兵。时刘备屯樊,琮不敢告备。……备将其众去,过襄阳,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备。在刘琮投降之后又描写到刘琮大将王威企图说服主上擒曹,然“琮不纳。”可见,刘琮是死心塌地地投降了曹操,而曹操在统一天下的征途上对待这类“投诚”人士是“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短歌行》)
这些都证明“曹操杀刘琮”的情节是无稽的。
然而从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出发,我们要使证明更有说服力,还要从刘琮的立场上找出有力的证明。因此,笔者要进一步查究:历史上的刘琮在投降曹操后如何了?
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第六》刘表传记引《魏武故事》,道:“楚有江、汉山川之险,后服先疆,与秦争衡,荆州则其故地。刘镇南久用其民矣。身没之后,诸子鼎峙,虽终难全,犹可引日。青州刺史琮,心高志洁,智深虑广,轻荣重义。虽封列侯一州之位,犹恨此宠未副其人;而比有笺求还州。监史虽尊,轶禄未优。今听所执,表琮为谏议大夫,参同军事。”由此可见,刘琮担任了青州刺史并且受到了世人的高度的赞誉。并没有过死在出任青州刺史途中的变故中。
以上证明,从来历史记述中都没有曹操杀刘琮的情节。
莱辛在《汉堡剧评》中指出:“剧作家并不是历史家;他的任务不是叙述人们从前相信曾经发生的事情,而是要使这些事情在我们眼前再现;让它再现,并不是为了纯粹历史的真实,而是出于一种完全不同的更高的意图;历史真实不是他的目的,只是他达到目的的手段;他要迷惑我们,从而感动我们。”从这样的感知出发,罗贯中很可能为了让读者获得浅薄的阅读快感借曹操之手让蔡夫人、刘琮死得窝囊。因为蔡夫人背夫(伪造刘表遗嘱篡夺荆襄大权)又没能教育好儿子(让刘琮轻率地放弃了祖宗基业,让自己的子民罹难战乱,背井离乡。)而刘琮放弃的基业是“于是(刘)表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 !按古代道德,其死固当也。
抑或小说家用此事为曹操滥杀无辜、草菅人命的形象再添一笔?毕竟曹操性格残忍奸诈也是史有定论。
参考文献:
[1]《三国演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第3版).
[2]《三国志》(中华书局2007年4月第1版).
[4]陈寿著 裴松之注《三国志之魏书附考证资料》(涵芬影楼 乾隆四年校刊).
[5]《资治通鉴》(中华书局 2009年1月第1版).
[6]关四平著《三国演义源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