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推进高效课堂建设
2016-06-30李文华
李文华
从2014年5月开始,汉川市以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改革试点为契机,按照“先试点、后普及”的步骤,全力推进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
理论驱动,转变思想贯穿始终。同学同考,让领导成行家。改变教育从引领教育系统干部、教师读书开始,市教育局于2014年9月发出“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公开信,并筹资50多万元,为全市教师统一选购10类共1.5万本高效课堂读本。一年后,市教育局全体领导带头,全市七千余教师全部参加高效课堂理论知识考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市安排20余轮4000多人次外出观摩学习,外请近百名一线教改人员到汉川市开展“订单式”“同课异构”等接地气的培训。
共研共享,让合作有桥梁。汉川市教育局与宜昌市夷陵区教育局签署教育合作交流意向书,在管理研讨、科研指导、师资培训、学生互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交流活动。仅2015年,组织交流活动达10余次,互派学习考察团队400余人次;通过“结对研修”及“乡际、校际牵手”,汉川市共选送校长、中层干部、骨干教师46人赴夷陵区挂职锻炼,夷陵区也选派21人到汉川市跟岗交流;交流内容不仅涉及课程改革,还延伸到人事、后勤、装备管理等方面,双方交流合作正在探讨走向课题化和项目化。
示范带动,合作探究贯穿始终。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第一年,全市有26所学校开展先期试点,共有152个班级、655名教师参与课改实验。次年,试点学校增加到89所,涵盖试点学校的所有班级。到今年春季,除部分村小未启动外,全市171所中小学已有125所学校启动,占比达到73.5%,最初规划的“2016年秋季全市中小学全面启动”的目标正按计划进行。
收放有度,科学推进。从不设模式到初具模式。改革初,市教育局仅提供七个方面的典型范式供参考、借鉴,通过各试点学校自行探究,市教育局因势利导,采取“临模—入模—出模—建模”四步策略,创设各地、各校特点的高效课堂之路。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编印《观课、议课的维度、视角和观察点》,要求所有试点学校班级不关教室后门,不设听课座椅,听课教师按照自己确立的观察点流动观课;议课采取小组方式,推举梳理员汇报,集中梳理点评;观课议课侧重于学生的学习状态,侧重于教师为学法指导所实施的策略。从“求人”到“求己”。指导各校建立微课题研究制度,让学校、教师把在高效课堂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当课题,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中感悟,放手、鼓励教师首创,教师正在从“要我改”到“我要改”转变;教与学的关系得到了调整,学生开始变得自信从容。
统筹协调,系统推进。2014年春季学期,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开展高效课堂建设的实施方案》并召开近千人参加的全市高效课堂建设动员会。秋季开学后,市高效课堂建设领导小组经常深入基层调研,与校长、教师座谈,及时总结工作,分析问题,统筹全市进程。一年多来,市教育局共编印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建设文本6个,召开大型现场推进会3次,举办针对性的主题研究活动若干次,及时帮助学校解决在小组建设、导学案编制、观课议课、课堂打磨与评价等方面的困惑。
行政推动,激励评价贯穿始终。健全工作机制。市教育局明文规定,局长联席会议首谈高效课堂,领导和局机关干部到校必谈高效课堂。同时,建立试点学校蹲点联系制度和工作月报制度,对试点进展实行一月一通报,对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一月一兑现。
形成工作常态。市教育局先后修订基于高效课堂建设的评价制度18项,在教育年度责任目标考核、教师工作评价、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考核等方面加大高效课堂的评价权重,今年初在全市启动了“争当高效课堂合格(示范)教师、争创高效课堂合格(示范)学校”活动。
实施奖补激励。根据需要预算一定的资金对各试点学校高效课堂建设的推进情况实施奖补,拉开差距,不撒“胡椒面”,两年共落实奖补资金500万元。此外,市教育局在工程改造、装备建设、评先指标等方面优先满足试点工作取得突出成效的学校。
(作者单位:汉川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 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