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 向航天强国迈进
——第五场CAST空间技术论坛扫描

2016-06-30邓薇

卫星应用 2016年5期
关键词:民用航天基础设施

●本刊记者_邓薇



建设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 向航天强国迈进
——第五场CAST空间技术论坛扫描

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中国航天日”做出的“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的指示要求,促进《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顺利实施,准确理解并把握规划中提出的要求,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于2016年5月6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了以“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题的第五场CAST空间技术论坛。

我国空间基础设施项目的论证、规划之路饱含了诸多院士、专家和领导的心血,凝聚了众多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2001年,王希季、闵桂荣、庄逢甘、张履谦四位院士提出《建设我国空间基础设施》建议报告;2010年6月,王礼恒、王希季、庄逢甘、闵桂荣、张履谦、戚发轫六位院士向中央领导提出“关于明确渠道、加速推进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2012年5月,《“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布,国家发改委和国防科工局在6月启动“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前期研究工作,11月,该《规划》正式启动;2015年5月,国务院批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2015年10月,“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公开发布。

空间基础设施规划解决五大问题

☆ 任志武做报告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任志武巡视员全面地描述了空间基础设施规划要解决的五大问题。

一是要解决重复规划的问题。目前我国在《陆海观测卫星业务发展规划(2011—2020年)》、气象卫星规划、环境卫星规划、高分专项后续任务、海洋领域规划、林业领域规划、地震领域规划等多个规划中都涉及到空间基础设施的规划问题,如果每个领域各自为战,不能从国家战略的全局出发进行统筹协调,很容易出现重复规划的问题。

二是要解决发展脱节的问题。尤其要解决地面和天基系统脱节,科研星与业务星的发展脱节,卫星研制与应用技术发展脱节,系统建设与应用脱节的几大问题。

三是面临着投入机制没有建立的问题。国家投入渠道不明确,社会资源难以进入,同时又缺乏数据政策和产业相关政策的支持。

四是低水平循环问题依然存在。目前国家缺少连续稳定可靠的天基系统支持,平台能力和载荷水平有限,卫星数据虽然能够接收到但是不好用,卫星产业发展滞后,且“小而散”情况比较多,另外就是国际合作发挥作用不足。

五是面临发展转型的问题。首先是从追赶世界先进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的技术能力的转型,其次是从试验应用为主向业务服务为主的服务模式的转变,然后是从主要依靠国外数据和手段向主要依靠自主数据的转变,最后是从政府投资为主向多元化、商业化发展的转变。

全面建设空间基础设施

☆ 赵坚做报告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系统一司副司长赵坚研究员讲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航天事业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同时肩负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习近平主席指出,“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要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同时李克强总理指出,“坚持创新驱动,深入实施航天重大工程,推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全面发展。让航天梦助力中国梦早日实现”。设立“中国航天日”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60年来航天事业发展成就的肯定,充分体现了对航天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中央领导的指示和国家新时期的发展战略为我国航天发展指明了方向。

赵坚指出,多项国家政策指明了向航天强国发展的方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发展新一代和重型运载火箭、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加速北斗、遥感卫星商业化应用,建设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指出,航天装备是十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明了我国创新发展的计划,航天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所取得的成就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标志性成就。

赵坚讲到,航天“十三五”发展的主要目标已经确定,到2020年,实现“重点突破”,大幅缩小与世界航天强国的差距,奠定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保证国家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航天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空间应用服务效能大幅提升;航天工业基础能力显著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拓展;行业治理能力水平显著提高。为了实现航天强国战略,需要加快航天运输系统发展,持续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带动航天产业升级;持续开展卫星工程研制,全面建设空间基础设施;加大经费投入比例,推动空间科学发展;大力发展商业航天,推动航天经济转型。

空间基础设施支撑行业发展

在国土资源应用方面,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高平研究员指出,卫星遥感技术及数据已实现在国土资源管理主体业务中的常态化、规模化应用,建成了国土资源“批、供、用、补、查”综合监管平台,形成了国土资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现代化立体监管体系。

高平讲到,新的发展形势,对加快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卫星遥感为支撑的现代化资源调查监管体系和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逐步形成全天候监测能力,以提高事中、事后监测监管水平。

在防灾减灾方面,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副主任范一大研究员讲到,要立足管好用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深刻领会“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围绕综合减灾和空间信息服务两个驱动,加强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完善自然灾害“天、地、现场”一体化立体监测体系,提高综合观测、高分辨率观测、应急观测能力,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全球视野的灾害监测业务运行系统。构建国家自然灾害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推动“数字减灾”进程,建立国家综合减灾空间信息服务平台,达到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全面的互联互通。

☆ 范一大做报告

在环境保护方面,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王桥研究员做了《遥感卫星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报告,报告指出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将地面定点环境监测扩展到空间连续观测是我国面对严峻生态环境形势的必然选择和战略需求。卫星遥感技术目前在我国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水环境遥感监测,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均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在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后续将开展高分五号等3颗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研制,开展环境遥感技术体系研发,并构建遥感应用平台。

在气象应用方面,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研究员在《风云气象卫星及应用》报告中讲到,我国已发射14颗风云气象卫星,无论是在气象预报、天气预报、台风监测等常规应用领域,还是在提供决策服务的新领域,卫星数据的应用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卫星资料占比为90%以上,卫星资料的加入使台风预报准确率逐年提升,风云气象卫星投入的产出比也很高,为1:40。气象卫星的观测优势体现在,大范围、全球均匀一体的观测;多要素、多圈层、全天候综合观测;兼顾时间、空间、光谱分辨率,不断提高辐射精度。

☆ 杨军做报告

在海洋应用方面,海洋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蒋兴伟主任研究员在《海洋强国与空间基础设施》报告中讲到,大面积、高精度、全方位认识和管控海洋,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开发环境安全、保障海洋权益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重大海洋战略。建立完善的海洋遥感监测体系,扩大卫星遥感的应用领域和范围,能够显著提高对海洋的监控能力,加强我国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的步伐。依据空间基础设施的规划,后续海洋观测卫星的发展分为:海洋水色卫星星座、海洋动力卫星星座和海洋监视监测三个卫星系列。

☆ 蒋兴伟做报告

建成连续、稳定、可靠运行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

王礼恒院士对《规划》未来的实施提出了期望:一是有序衔接。新项目采用新的办法实施,规划的卫星要关联其他卫星,未来发射的卫星与商业卫星统筹考虑,建立并简化程序推动项目的立项。二是落实投资。落实国家的财政资金,推进社会投资的动力;实现公私合营(PPP)模式融资,对商业性的投资予以扶持,同时鼓励国际合作组网。三是强化地面系统建设和产品应用。强化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超前布局地面站网、中心和标校场,推动行业和地区综合应用,提升卫星与载荷的研制能力。四是完善各项政策。制定项目管理办法,落实国家卫星遥感数据政策,完善政府购买商业卫星遥感数据及服务政策措施,完善直播卫星电视产业化政策,制定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兼容技术与产品政策和标准,建立民用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统筹申请和储备机制。

☆ 王礼恒讲话

王礼恒院士讲到,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进军号角已经吹响。建成连续、稳定、可靠运行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将推动我国航天事业进入新高度,将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新动力,也将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带动科技进步做出新贡献。

●本刊记者_邓薇

猜你喜欢

民用航天基础设施
我的航天梦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航天梦,我的梦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民用直升机在反水雷中的应用探讨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安分”才能“安生”——为民用权,须知边界
对民用节能建筑之采光设计研究
逐梦航天日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