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有效提问 优化数学探究
2016-06-30刘庆连
刘庆连
摘 要: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得最多的教学手段。在“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上,要善于从提问的问点、时机和形式这三个方面进行优化,要通过巧选问点、捕捉时机、优化形式的策略让小学生的数学探究更具针对性、时效性与反思性。
关键词:数学探究;课堂提问;有效策略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得最多的教学手段,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最直接的行为方式。数学探究学习是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有效形式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引发小学生数学探究的“触发器”,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让小学生的数学探究学习更高效。
一、巧选问点——让数学探究更具针对性
所谓问点,就是课堂提问的切入点,问点选择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课堂提问的质量。目前,虽然问题设计已引起每个老师的重视,但在问点的选择上还存在许多虚浮和无效的现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在数学探究的重点处及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最近发展区域选择问点,从而让小学生的数学探究学习更具针对性。
(一)在探究重点处提问
现在,很多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随意发问”的现象,从而使数学课堂成了问题的堆砌。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提问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数学探究的重点处提问。
例如,《比的化简》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小学生探究比的基本性质,只有学生掌握了比的性质,才能对比进行化简。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先在黑板上写了2︰10=4︰20、1︰4=2︰8这两组相等的比。然后设计以下三个问题:①观察黑板上两组相等的比,你有什么发现?②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你刚才发现的规律?③写一组相等的比,观察你写的这一组相等的比是不是也有这一种规律?请验证。
以上案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是紧紧围绕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展开的,第一个问题能够引导小学生通过数学观察发现数学规律,第二个问题则能够有效地引导小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得出比的基本性质,第三个问题则能够引导小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内化。在这三个互动问题的引导下,小学生就能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完成对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究。
(二)在最近发展区提问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数学知识又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因此,教师要“熟读”学生,要善于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问,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探究。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鸡兔同笼》一课时,由于对学生认识不足,没有了解学生能力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储备,在列表尝试猜测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老师为你提供的表格来尝试猜测鸡有几只,兔有几只吗?学生开始列表尝试,5分钟后检查全班50个学生只有5个在利用表格尝试猜测。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没有列表尝试猜测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基础。面对老师突如其来的问题,学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在第二次教学中,这位老师吸取了前一次的教学经验,在充分了解学生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他先示范尝试猜测一个,让学生体会要用这种方法的必要性,这时老师就问:你们想尝试猜测吗?接着让学生自己列表尝试,这时的学生个个都动起了笔,兴趣浓厚。
两次教学对比,效果一定是第二次好,第一次的失败就是问点的选择没有基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这样不利于学生进行数学探究。而第二次提问则是紧扣学生的数学学习最近发展区域的,因此,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
二、捕捉时机——让数学探究更具时效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选好问点以后,提问时机的有效选择也十分重要,如果提问时机把握不准,课堂提问还是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进行“研精致思”,要捕捉有效的提问时机,这样,才能让小学生的数学探究学习更具时效性。
(一)引导自主探究时提问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的数学学习。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不是很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放手,很容易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迷失方向。因此,我们要善于通过提问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化的数学学习。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在给学生呈现了这三个等式以后,笔者提问:“同学们,黑板上这三组分数是相等的。从左往右看,每一组相等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是怎么变化的?从右往左看,分子和分母又是怎么变化的?”这一提问,有效地引导学生对这三组相等的分数进行了观察思考,他们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发现,在这三组相等的分数中从左往右看,都是乘以一个相同的数,而从右往左看,都是除以一个相同的数。这样,通过他们自主探究以后,就为分数基本性质的概括打下基础。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在学生的自主数学学习之处进行提问,因此,有效地引导小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数学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自主化的数学探究。
(二)引导合作探究时提问
有效的数学合作探究应该具有一定的内驱力,这一种内驱力就来自于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而教师的提问是引发学生数学合作探究内驱力和学习需求的触发器。因此,要善于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数学探究时进行提问,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合作探究的需求,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去。
例如,在“梯形的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中,可以这样通过提问把握合作探究的时机,从而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动力。
师:同学们,我们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是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为长方形,然后再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一节课我们要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想一想是不是也能够把梯形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转化之后的图形与原梯形在面积上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怎么样推导?
生:可不可以想办法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呢?
师:为什么你会想到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呢?
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化未知为已知,这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其实梯形不仅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把它转化成长方形或三角形也是可以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的。接下来,请你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己对梯形的面积公式进行研究。在研究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先在小组内讨论准备把梯形转化为什么图形?第二,根据想好的转化方案进行动手操作。第三,想一想转化后的图形与梯形有什么关系,应该如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以上教学中,学生的数学探究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来自学生学习上的需求。教师把握了有效提问的时机,就能够很好地启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他们在动手操作中经历探究梯形面积计算的过程。
三、优化形式——让数学探究更具反思性
提问的形式是非常多的,有设问、反问、追问等。现在,很多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往往缺乏思考性,小学生不用想就能够回答,这样的提问其实是无效的。有效的提问应该能够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数学探究学习进行反思。
(一)探究正确时——追问引思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不是很高,因此,他们在数学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够深刻认识数学的本质。课堂上,面对小学生正确的探究结果教师要善于通过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及数学现象进行深入思考。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笔算减法》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连续退位的笔算进行巩固,笔者给学生出示了“100-47=”这一道算式进行计算。在反馈环节有一名学生发言:“老师,我刚才在做这一道题的时候就没有进行退位,我是先算99-47=52,然后把52加上1就可以了。”显然,这是学生的思维出彩处,但是,班里的其他学生对这一种算法都还不是很理解,此时,笔者追问:“你为什么会想到先用99去减呢?”那位学生兴奋地说:“因为用99去减就不用退位了呀,这样不容易算错。”笔者继续追问:“同学们,你们觉得他的这一种算法好不好?好在哪里?”有的学生说:“这样算简便。”有的学生说:“这样算不用退位,不容易出错。”有的学生说:“这样做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以上案例中,当学生出现把“100看成99,然后再加1”这一种简便算法时,教师正是因为通过追问,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探究错误时——反问促思
小学生在数学探究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因此,对于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性数学学习结果,教师要善于通过反问的形式促进他们思考。
例如,笔者在教学“等腰三角形”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中的两条边的长度是3厘米和6厘米,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学生通过探究以后,出现了6+6+3=15(厘米)、3+3+6=12(厘米)这两种答案。此时,笔者追问:“同学们,这两个等腰三角形你能摆出来吗?老师这里就有小棒,要不要来试一试?”追问之下,很多学生发现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是要大于第三边的,两条腰的长度是3厘米、底是6厘米的等腰三角形是不存在的。
以上案例中,小学生出现了错误时,教师将错就错,通过反问的方式有效地让学生进行了自主纠错,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对自己的数学探究进行了有效反思,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问题设计只是课前的预设,但真正的课堂主体是活生生的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从提问的问点、时机和形式这三个方面进行优化,这样,才能让小学生的数学探究学习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