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策略初探
2016-06-29尹慧娟
尹慧娟
【摘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35分钟的课堂获得最大的效益,充分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 合作探究 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156-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5年版)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纲,总括了语文教学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及教学建议。明确语文了教学的方向,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据可依,有律可循。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中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老师怎样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下面我想结合几个课例谈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互动学习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比教师单纯“传授”给他们的要深刻得多。
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在检查读书这个环节中,我检查学生分段读课文。其中,课文第9自然段的内容是这样的:
彭德怀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说:“你们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革命又算得了什么!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它立最后一次大功吧!”
轮到赵丽同学读这一部分,她把“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句话中的“革命”一词重读了,当即就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质疑:“我觉得你这句话这样读不对,应该这样读“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他把重音放在了“是为”二字上)。这下子,教室里不再安静,有的同学说应该这样读,有的同学说应该那样读,双方各执一词,僵持不下。这时,李泽睿同学说:“我想说说我的想法。单从这句话本身来看,把重音放在哪里都是可以的。但是大家看一看前面第8自然段老饲养员说的话,大家注意这句话——“别的可以杀,大黑骡子一定要留下,它为革命立过功”。老饲养员强调了要把大黑骡子留下的原因是‘它为革命立过功。如果从这句话来看,下面彭德怀的回答就应该是‘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把重音放在‘是为两个字上,因为这是彭德怀对老饲养员所说的话的肯定回答。大家觉得有没有道理?”同学们结合前文一读,纷纷表示赞同。在此过程中,老师没有说一句话,学生却能自主地、自发地进行质疑、讨论、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正是新课程改革带给他们的巨大变化。
二、课堂问题设计科学合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
教师要做到“潜心会文”,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整合教材,设计出能够促使学生认真探究的核心问题。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灰椋鸟》鸟儿归林后的一段时,我抓住了“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句话,紧扣住“俱乐部”这个词问学生:“文中的俱乐部中的灯光、音乐、跳舞的少女又分别在哪儿呢?”学生很快找到“灯光”就是喻指夕阳,“音乐”喻指灰椋鸟的叫声,跳舞的少女喻指灰椋鸟。接着,我再让学生细细品味相应的句子,深入感受“俱乐部”的热闹与快乐,可谓水到渠成。这一问题有效地整合了本段的内容,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通过对比找出相应的句子,细读品味,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对灰椋鸟这个“俱乐部”也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三、找准读写结合点,坚持写好课堂小练笔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写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课堂小练笔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不仅可以加深文本的理解、感悟,而且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因此,每篇课文我都力求找到合适的读写结合的训练点,不失时机地坚持训练。
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我和神父的园子》一课第13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带着“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和“在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这两个问题自主探究,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特别的情感蕴含在特别的写法中,感受“反复”的魅力。然后,让学生选择园子里其他的事物进行仿写,比一比谁的想象力更丰富,笔下的事物更自由。这样的读写结合,紧扣事物形象以及文本语言特色,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教学双向性很强的艺术。要提高语文课堂实效,就必须从教与学这两个因素上下工夫,使“教”牢牢吸引住“学”;“学”和谐地促进“教”。 而阅读教学也应该在两个方面下工夫,使“读”紧扣“学”;在“学”中提升“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