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建设让“中国机遇”更具含金量

2016-06-29赵明昊

瞭望东方周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东欧机遇一带

赵明昊

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三部门经国务院授权,联合对外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白皮书,标志着“一带一路”建设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一带一路”业已成为理解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的核心关键词,成为观察中国内政外交政策深刻变革的一个窗口。

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意涵,就不得不仔细品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作出的一段表述,即“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关键要看我们能否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机遇,能否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

应该说,“一带一路”建设正是“机遇相互转化论”的具体体现,它正让“中国机遇”变得越发具有含金量。

2015 年9 月18 日,第201 列郑欧班列驶出国境。这列由郑州始发的国际列车,将经由蒙古国、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抵达目的地德国汉堡

“新平庸”拐点带来怀疑

毫无疑问,无论是世界的发展还是中国的发展,当前都处于“战略拐点”阶段。2015年11月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从之前预测的3.7%下调至2.9%。2015年全球贸易增速仅为2%,在过去50年中,全球贸易增速仅有5次降至这一水平。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似乎只有美国的经济复苏是相对稳健的,欧洲、日本面临日益严峻的通缩问题等挑战,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普遍减速。

次贷危机的成功预言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不无忧心地提醒说,全球经济的持续疲软已经成为新常态,“7年多来,全球经济危机不断:每当一个地区终于重新站起来,另一个地区就会栽跟头。”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则直截了当地用“新平庸”来描述全球经济的现状和未来数年的前景。

还看中国,世界对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也多少有些不太适应,甚至有人开始怀疑“中国机遇”已然成为过去时。过去数十年来,中国GDP的平均增速接近10%,而如今已降至7%以下,世界对于中国的“缓增长”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些拿不准。长期被视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正面临“他者的崛起”。观察家们开始打赌,印度、越南还是其他国家会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增长冠军”。

中国正在承受经济快速发展甚或是“压缩式发展”的代价。2015年8月初,国家统计局称,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弱,人口数量红利已经连续5年下降,目前劳动年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为67%。2010年?2014年,中国农民工月均工资年均增长15.1%,如今他们的月均工资约为500美元。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还能不能继续给其他国家的发展带来机遇,中国是否具有真正落实“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能力,成为国际舆论聚焦的重要议题。

“中国机遇”的嬗变

然而,通过仔细审视“一带一路”建设在2015年取得的进展及其特点,人们不仅能够看到中国推进“一带一路”的巨大意志和执行力,也同样可以见证在全球经济形势依然“冰冷”的情况下“中国机遇”令人惊喜的嬗变。

2015 年12 月4 日, 在位于越南前江省的龙江工业园,中资企业方正电机公司员工在车间内工作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可以说,欧亚大陆是“一带一路”的诞生之地。2015年,作为欧亚大陆的两个大国,中国和俄罗斯签署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欧亚经济联盟合作对接联合声明,并组建对接协调工作机制,决定将上海合作组织作为推进这一目标的主要平台。在很多大项目上,中俄正在探讨展开合作的可能性,包括东西伯利亚地区贝加尔-阿穆尔铁路以及跨西伯利亚铁路现代化改造。2015年9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率大规模经贸代表团参加了俄罗斯在远东城市举办的首届东方经济论坛,推动双方相关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比如,俄滨海边疆区正在建设与中国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相连的运输走廊,从而节省商品运输的时间和费用,扩大进出口贸易。

2015年,欧洲正经历多重危机并发带来的严峻挑战,债务危机、难民问题以及围绕叙利亚和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冲突都在威胁欧洲一体化进程和长期繁荣。中国希望看到一个团结、强大的欧洲,并坚信“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将为深化中欧关系带来重大机遇。中欧决定对接“一带一路”和“容克计划”(欧洲投资计划),筹建中欧共同投资基金,设立互联互通合作平台。习近平主席对英国的“点穴式”访问,推动中英关系步入“黄金时代”,双方深入探讨“一带一路”与英国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计划和“英格兰北部经济中心”对接等合作。而中德也宣布建立“中国制造2025”同“德国工业4.0”对接协调机制。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16+1”合作机制将共建“一带一路”作为工作重点,并将建立“16+1”多边金融公司等机构为具体项目提供支持。作为标志性工程之一,中国、匈牙利和塞尔维亚三国合作的匈塞铁路项目将很快正式开工建设。新铁路将把贝尔格莱德和布达佩斯之间的路程从8小时缩短到3小时。通过匈塞铁路、中欧陆海快线等重点项目,中国资本将用于促进中东欧和南欧的对接,实现海陆联运,这不仅有助于欧洲内部的基础设施升级,也将使中东欧成为中国同欧洲贸易联系的快捷通道。中国重视满足中东欧国家的需求,包括增加对后者农产品的进口,鼓励中东欧国家中小企业通过互联网电商渠道打开中国消费市场。克罗地亚、波兰、保加利亚等很多中东欧国家均提出加强与中国的港口建设合作,为避免项目的同质竞争破坏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团结,中方创造性地提出“三海港区合作”倡议,推动在亚得里亚海、波罗的海和黑海沿岸港区、产业园区之间开展合作。这是确保“一带一路”合作可持续性的重要举措,目的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从“中国机遇”中获益。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也在为建设繁荣亚太注入强劲动力。在东北亚,中国和蒙古加快落实“丝绸之路”与“草原之路”的对接,中俄蒙就建设三国经济走廊制定三方合作中期路线图。在东南亚,尽管彼此在领土和海洋权益方面存在争端,中国仍和越南就“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合作展开磋商。新加坡则成为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的关键伙伴。中国领导人宣布“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GSM)成员国提供融资服务。在重点项目方面,中国印尼雅万高铁项目敲定,中国-老挝、中国-泰国铁路开工在即,泛亚铁路网建设终于迈开实质性步伐。随着“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规划的进一步完善,“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重要项目的陆续开工,东亚与南亚发展机遇的深度对接也有望成为现实。

从“外部变量”转变为“内生变量”

值得强调的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也是各种新型合作模式的探索和完善过程,这使“中国机遇”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得到彰显。以国际产能合作为例,一年来,中国已同20多个国家签署产能合作协议,初步形成覆盖亚、非、拉、欧四大洲的国际产能合作布局。此外,中国通过产业园区、跨境经济合作园区、临港工业园等建设,激发产能合作对相关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的引领性、带动性作用。围绕产能合作,中国与法国、韩国等国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开创南北合作、南南合作新模式。

显然,2015年“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各方面进展,有力表明了“中国机遇”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力争与其他国家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决心是坚定的。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等机构的预测认为,中国仍将在未来10年中保持6.8%左右的平均增速,并将在2021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过去,或许世界已经习惯于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获益,而如今则需要思考如何从中国经济的巨大转型中获益。在中国从“制造中国”向“消费中国”“资本中国”转变的进程中,当“中国制造”逐渐被“中国智造”替代之时,世界正在拥抱不一样的“中国机遇”。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从国际经济体系的“外部变量”转变为“内生变量”,中国经济有望呈现一种“创新驱动、全球布局”的新面貌,中国的改革发展进入了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内外联动”时期。

总之,在内外挑战和不确定性增多的背景下,中国的发展韧性依然是强劲的,“中国机遇”的内涵正变得愈加丰富和多元,而“一带一路”建设将使“中国机遇”在略显晦暗的全球经济图景中更加明晰和闪亮。

(作者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中东欧机遇一带
中东欧市场
近看中东欧
再见,机遇号
指数再创新低 把握底部机遇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机遇
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