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国明珠
——俞珊

2016-06-29北京后宗瑶

文史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田汉南国才子

北京 后宗瑶 叶 新



南国明珠
——俞珊

北京后宗瑶叶新

俞珊带妆照

时下之人若谈民国,囿于趣闻轶事之樊篱,才子名媛难离也。才子不提,若论名媛,俞珊漏之,必引以为憾事耳。诚然,于彼时,俞珊之声名较之林徽因、陆小曼,有过之而无不及,然今多不知其何许人也。盖因时人知之甚少,遂详而析之,不负“南国明珠”之盛名耳。

论门第,她出身于民国名门望族绍兴斗门俞氏。祖父俞明震,字恪士,光绪十六年进士,官至甘肃提学使,入民国,为肃政史。祖母更是出身名门,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的孙女。论美貌气质,一双摄魂夺魄“金色眼”,一副窈窕淑女身。赵荣琛在他后来所写的《粉墨生涯六十年》中这样描述当时的俞珊:青春芳华,身姿纤瘦,皮肤细嫩,算不得天仙之容,但气质颇佳。论才艺魅力,她唱念做打样样不俗,精通英语,也擅钢琴,魅力无限,引得当时的才子徐志摩、梁实秋、闻一多等人为之疯狂。

辞罢天津入上海,一逢南国声鹊起

1908年俞珊在东京出生,但没过几年就随父母归国了。她除了年幼时曾在南京祖父家居住过外,其余时间大多住在上海的哈同路的房子里。当时她们家条件相当优越,出行都有专车接送。1924年,她从上海来到天津,开始了在南开女中读书的生涯。

演话剧在南开中学一直很盛行。但让人颇感趣味的是,在南开女中成立之前,南开中学只有男学生上台表演。因此,很多女性角色绝大多数都是由男性扮演。即使南开女中成立,男女不同台状况也未有多大变化,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才有所改变。

正是在南开女中的这段读书经历,才造就了俞珊与话剧的不解之缘,同时也让她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登台演出的女演员。美貌与才艺并重的俞珊很快便成了当时天津地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从天津妇女国民会议促成会三八妇女节纪念大会上的钢琴独奏,到在天津明星戏院举行的纪念国剧社成立一周年的演出中出演《四郎探母》中的《坐宫》一折,无不彰显着她那非凡的表演才能。

俞珊还曾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王瑶卿为师学习京剧,深得其真传。后来俞珊的一出拿手戏——《贵妃醉酒》就受传于王老先生。四小名旦之一的张君秋的《贵妃醉酒》则是从俞珊那儿学来的。据何顺信在《忆君秋》中记录:“他的《贵妃醉酒》,就是跟一位叫俞珊的女士学的。她唱的是京剧老艺人‘老水仙花’的路子。”

从南开女中顺利毕业后,俞珊最初是在南京的中央大学艺术系读书,之后才转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1929年,田汉因故来到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偶然间看到了当时年仅21岁的俞珊。一双令人销魂的“金色眼睛”,一身优雅诱人的气质,再加之非同一般的演艺天赋,引得田汉立即向她递出了橄榄枝,邀其加盟南国社。由此,中国话剧史的一颗“女魁星”开始散发出它丝丝缕缕的星辉。

于南国社其他人而言,俞珊是初来乍到,但众人对她的印象却极好。从吴似鸿后来撰写的《怀念南国社导师田汉》中的记述,我们便可感受一二。而吴似鸿正是当时南国社从事编剧的工作人员之一。书中讲,俞珊是南京中大艺术系的女学生,会弹钢琴,会唱京戏,又会讲英语,性格开朗,身材丰满,脸相美丽。俞珊一开始即融入南国社这个大家庭。1929年7月,南国社在南京公演,上演的是由田汉翻译并指导的话剧《莎乐美》,俞珊饰演女主角。关于这场首演的盛况,施寄寒在《南国演剧参观记》一文中记载说:“是晚全场座位不过三百左右,来宾到者竟达四百以上,场内空气甚为不佳。”俞珊则以生动再现剧中犹太公主莎乐美形象来回报观众,激情四射而大胆泼辣。其莎乐美之吻是求之不得的愤恨与决绝;是爱之深,怨之切。

俞珊《莎乐美》剧照

1930年,南国社举行了第三期公演,俞珊参演此次的重头大戏——话剧《卡门》。由于她的自身性格十分契合剧中的角色,因而成为此剧主角。这一次,她完美重现了法国比才作品《卡门》(田汉改编)中的吉普赛少女形象,热情奔放,不满束缚,为了自由,勇于抗争。她的表演热情泼辣,惹人注目。

俞珊之于中国话剧史,是一个耀眼明珠,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她在《莎乐美》中塑造的形象,永远烙印在中国话剧史上,成为不朽的经典。人们每每谈起民国时期的话剧发展,都无法绕开她以及她的代表作品。

如果说《莎乐美》让俞珊这位话剧新人声誉鹊起,那么《卡门》则让她的名声如日中天。当时北平的一家画报在刊登的俞珊照片下配了这样一段文字:“俞珊女士,她是一位肯定了人生而不追求梦境的现代女性。她表演《莎乐美》那样勇毅坚固的性格,她也表演过《卡门》那样的风骚放荡,使大都会中的青年对她景仰与狂热。”她是那个时代的当红明星,是年轻人疯狂崇拜的女偶像,更是被众多人视为新时代女性的代表者。连当时众多才子如徐志摩、梁实秋等也难逃她的“魔掌”,成了她的狂热粉丝,迷恋痴狂,也因此演绎出一桩桩佳话趣闻。

才将吹起众人漪,倏忽已归赵郎家

1930年6月《卡门》公演之后,其父俞大纯就对她下了最后通牒,甚至扬言要与她脱离父女关系,责令她辞台归家。对于名门望族来说,这样的行为是绝不能容忍的:如同古代“戏子”般登台表演,肩背微露,搔首弄姿,实在是有伤风化,有损门风。最终,俞珊挥泪退出了南国社。不在舞台上颠倒众生,便在生活里魅惑才子吧——于是田汉、徐志摩、梁实秋、闻一多等众多民国才子一一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田汉之于俞珊可谓伯乐之于千里马。田汉极为欣赏俞珊的演技,在《莎乐美》公演之后,直接称俞珊为有着“金色眼睛”的“我们的莎乐美”。当俞珊因故退出南国社时,田汉更是郁结于心,惆怅难纾。他在《离散以前》里直抒胸臆:“金粉益增秋水俊,茶花宜插云鬓偏……”无从知晓,那份欣赏中是否夹杂一种不便言表的异样情愫;但田汉的妻子确因他的欣赏而常与之发生口角,却是不争的事实。这真是:此情何名可堪赋,且将常情以待之。

早在《莎乐美》演出之后,著名诗人徐志摩就开始对她迷恋甚深,即便对妻子陆小曼也毫不避讳。一次徐志摩去看演出,来到后台看俞珊化妆,俞珊突然说自己要小解。谁能料想,徐志摩真的找来痰盂,急急忙忙跑到她跟前。哈!这种痴迷,即使与现在的脑残粉相比也不遑多让了。因着俞珊,陆小曼和徐志摩常有口舌之争。徐志摩耍赖说,你要我不要接近俞珊,那你也管着点俞珊呐。有名的茶杯牙刷之喻就曾被陆小曼拿来提醒徐志摩。她将俞珊比作茶杯,而将徐志摩比作是牙刷:茶杯只能被动地接受任何人往里加水,但尚未听闻有和他人共用牙刷的。徐志摩为此暗暗惭愧——是惭愧,而不是悔改,只是将那份情埋得更深罢了。据徐志摩的义子何灵琰回忆,在徐的书房里,除了摆放着妻子小时候穿过的三寸金莲,还挂着俞珊饰演莎乐美的舞衣。真可谓:两处情牵,争教一处销魂。

才子型学者梁实秋与俞珊的结识要归功于徐志摩,他是牵线搭桥之人。虽然相处时短,但丝毫没有妨碍梁实秋对俞珊的欣赏。后者主演的《莎乐美》在上海第一次公开表演时,他就曾亲赴现场观看;之后更是撰写剧评,对其赞赏有加。1930年,梁实秋应邀到正式成立的国立青岛大学执教,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而俞珊当时患病待在上海,梁实秋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时常通过与徐志摩的书信,了解实情。俞珊知道此事后,对梁实秋一直感激在心,身体稍恢复后,便动身前往青岛大学,此后在图书馆任职。俞珊的到来搅乱了一池春水,引来不少追求者,更是带出种种“艳闻”。

若仅凭梁实秋晚年在其《旧笺拾零》中所说,好像他只不过是一位局外人罢了。然而,事实上他同样是深陷其中的一名痴情人。在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爱眉小札》有这样一段话:周四下午又见杨今甫,听了不少关于俞珊的话……好一位小姐,差些一个大学都被她闹散了。除此之外,据梁实秋之妻韩菁清回忆,梁实秋在古稀之年仍时常在梦中呼唤“俞珊”。梁氏暗恋难以诉之于口,轻易不能人知,只有梦中相聚。呵!怎一个情字了得!

对闻一多而言,俞珊是他心头的朱砂痣、心底的白月光。那首被盛赞的《奇迹》就是他对俞珊痴情的直白写照:“半启的金扉中,一个戴着圆光的你!”1930年夏他来到青大执教,好像是甫一来到,就坠入了爱河。次年他将妻子送回湖南乡下。“每次你说那片云彩多美,每次,你不知道我的心便在那里恶骂:‘怎么?难道我还不如他?’”据梁实秋回忆说这是闻一多在青岛一时郁愤难抑的情况下写下的《凭借》。1932年暑假,这场苦恋随着闻一多赴清华大学任教终于画上句号。唉!此情无计难再复,唯将此心付流年。

多情才子沈从文将自己在青岛大学的所见所闻以小说形式写于《八骏图》中加以影射。但他自己也入于窠臼,曾对俞珊产生旖旎遐想。斯时,情场失意的沈从文只身来到青大,俞珊于他是那荒芜爱情世界里的一点新绿。她是“着浅黄颜色袍子女人的身影”,是“没有一句诗能说明阳光下那种一刹那而逝的微妙感”。俞珊一向被视为是沈从文几宗婚外情的当事人之一。沈从文《水云》中这样描述她:“这一来,我就明白女客(暗指俞珊)精神上还是大观园拿花荷包的人物了。”但他自己也曾直言不讳:我应当承认,在写到故事一小部分时(创作《八骏图》),情感即已抬了头。这正是:刹那迷离终须醒,不屑轻蔑以忘之。

梁实秋曾对艳闻作了这样的解释:一是有情人终成了眷属,虽然结果不太圆满。一是古井生波而能及时罢手,没有演成悲剧。而前者指的就是赵太侔和俞珊之间的婚事。随着一次学生运动的突如其来,“情敌”闻一多、梁实秋两人束装北上。1932年春,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黯然去职,赵太侔接任校长,改建国立山东大学。这样,赵的机会显然大了很多。不过,赵太侔追求俞珊这件事着实有点让人诧异。其一,他是那种不苟言笑的性格,似乎对什么都小心谨慎,绝不会做什么惊世骇俗之事。其二,两人相差将近20岁,且当时他已婚,有家室了,这无疑是最大的阻碍。两人最初是在上海结识的,此番再见,少言寡语的赵太侔为之怦然心动,情愫如潮水般涌来。为了扫除自身的障碍,赵太侔毅然决然地离婚了。

1933年12月,一切都让人始料未及——俞珊下嫁了赵太侔。因为两者在年龄上的差距,所以两者婚事显得有点戏剧性,让人难以置信。当时多地的画报上刊登了他们拍摄的结婚照。照片中的俞珊隐隐地透露出一股淡淡的寂寥。

关于俞珊嫁给赵太侔的缘由历来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为了营救她的弟弟俞启威(即黄敬)。1932年初,俞启威在青岛大学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党员并一直组织学生运动;后身份泄露,被捕入狱,有生命危险。根据刘光鼎在《我和我的父母及兄弟姐妹》一文的回忆,应该确有其事。文中这样写道:1933年4月,时任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长的黄敬被抓了起来。赵太侔就跟俞珊讲:“你嫁给我,我就把黄敬救出来。”后来果如其言。不过可能因为一开始就有其他因素杂糅在婚事里,使二人结果终不得圆满。据刘光鼎回忆,婚后两人育有两女。但到抗战胜利后,俞珊也如当年的赵太侔一样,毅然决然地向对方提出离婚了。

痴迷的,五阴炽盛;无情的,心无挂碍。临到了,好似食尽鸟飞林。

也拟归宁清幽境,无奈风雨又着人

或许前半生纷纷扰扰已颇厌倦,她只想铅华洗尽,安享清净。从1949年到1962年这十几年里,俞珊曾在解放区应周恩来之邀演出《贵妃醉酒》,曾到上海谋职不遂,曾执教于苏州一家戏曲学校,也再一次嫁作人妇。关于她,零零总总,细细碎碎,并未有多少详实记载,只从一些人的回忆录里找得只言片语。这可谓: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20世纪30年代的李云鹤,艺名蓝苹,即江青(选自《红军:1 9 3 4 -1936》,三联版第209页)

1962年4月,美人迟暮的她,在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田汉的帮忙下,给挂职在中国戏曲研究院,属于不在正式编制之外的挂靠人员,每月领取生活费,但不用上班。若没有后来之事,或许她就将这般平平淡淡、安安静静度过此生。但树欲静而风不止,而这场风多半由一人而起,她就是当年的李云鹤。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很陌生;倘若说她的另一名字——江青,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哦,是她啊!对,就是她。

俞珊与李云鹤相识的契机要追溯到赵太侔那儿。后者曾是赵太侔的学生,后来来到青岛,而当时赵太侔已经是青大的名教授。李云鹤得到赵太侔的帮助,也在青大图书馆谋了一份工作。李云鹤比俞珊小7岁,而且同样对京剧和话剧十分感兴趣,所以常常请教俞珊。她们谈得很投机,俞珊对这个勤奋好学且对自己恭敬有加的女孩也颇为照顾。后来,李云鹤结识了俞启威。1932年,两人由热恋变成正式同居。次年,李云鹤在俞启威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由于俞启威被捕,李云鹤在俞珊帮助下投奔当时身在上海的田汉。凭着田汉的关系,李云鹤从此以蓝苹的艺名混迹于大上海的演艺界……谁预料想30年后,她摇身一变成了“文化大革命”的旗手江青。孰料此时的她却对昔日故旧、恩人刀剑相向,首当其冲的就是田汉;对俞珊或许只是顺手罢了。当时俞珊声名早已不再,也不再活跃于文艺界,但仍然受到一场未曾预料的风暴的猛烈冲击,从此宁静不再,清净难觅。

根据当时在中国戏曲研究院工作的石湾后来回忆,1966年“红八月”,他意外接到俞珊的求救电话,说有红卫兵闯进了她家。后来他们一行数十人匆忙赶往俞珊家,看见红卫兵正对她大吼大叫,而她的头已被剃成了阴阳头。那天很热,红卫兵却连水也不让她喝。她只能抓一撮茶叶放进嘴里,细细咀嚼。不知当时她心中作何感想——茶叶在齿间流转,试图润的是干渴的喉咙,还是沧桑的心?

此后,坊间再也没有关于她的故事了,只知道她死于1968年,终年60岁。她怎会死得那么早呢?是死于疾病,抑或非命?无籍可考,无从知道;只知道,她死于史无前例的浩劫里,或许连她自己也没想到会这样归于幽冥。而她的香消玉殒之日,也正是江青如日中天之时。彼时,江青已将知其底细的王莹、赵丹、郑君里、孙维世等人纷纷投进监牢加以迫害。掩耳盗铃,尤之更甚。然斯时,适逢浩劫,国已尚难安何能安一旧人?草木之零落兮,唯叹息以掩涕,徒之奈何!叹一句:

花信去时,怨节风不与人情,只见青梗,吹尽落英影。雨打飘零,不与时晴。盼清宁,风雨又兴,归入幽冥里。

参考文献:

[1]王鸣剑.俞珊:民国才子迷恋的佳人[J].文史博览,2009(05).

[2]石湾.从俞珊说到田汉[J].海内与海外,2015 (11).

[3]石湾.最早的话剧女明星:俞珊[J].文化月刊,2007(07).

[4]张耀杰.戏剧史上的俞珊与蓝苹[N].南方周末,2008(09).

[5]王鸣剑.俞珊与新月才子的情感纠葛[J].文史天地,2009(08).

[6]徐行.俞珊:中国第一位话剧女明星[N].新金融观察,2013(04).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

猜你喜欢

田汉南国才子
Images2Poem in different contexts with Dual‐CharRNN
红豆生南国
南国神草金不换
简论田汉抗战期间的诗词
第32届田汉戏剧奖获奖名单
南国牡丹
“五四”回望: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田汉的戏剧批评
才子的朋友圈更有料
才子的朋友圈更有料
红豆生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