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以弘德而无止境
——岑学恭的艺术人生
2016-06-29岑小麟
岑小麟
艺以弘德而无止境
——岑学恭的艺术人生
岑小麟
岑学恭(1917—2009)于1917年出生于绥远新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一户普通满族家庭。
1934年,岑学恭考入设在南京的中央政治学院附设蒙藏学校,因机缘而认识了张书旂先生。张书旂先生是中国近代绘画史上最有影响的画家之一,方增先先生是这样形容的:“水墨花鸟写生的圣手第一代是任伯年。第二代则无疑应属张书旂”。张先生曾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绘制《百鸽图》而一举成名。他的写生花鸟画,以及他提倡的“白粉主义”,是近代中国画发展中的一种新的绘画技巧,对中国近代绘画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书旂先生对岑学恭欣赏有加,鼓励他专心习画。后来岑学恭经常去看张先生作画。张先生则不时把他的画照、画册借给岑学恭临摹,使之在学画的过程中大开了眼界,获得丰富的艺术知识。
岑学恭先生
岑学恭学成后,回边疆任教。国立中央大学迁址重庆后,张书旂先生给颠沛流离的岑学恭去信,告知艺术系招生的信息,希望岑学恭报考,继续深造。于是岑学恭带领自己的10个学生从遥远的大西北步行,走沙漠,渡黄河,沿武都、阴平小道,登栈道,过剑门,经江油、绵阳、三台,从涪江乘江船顺流而下,直达重庆,旋以术科95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大艺术系,时在1939年。
在绘画上,对他帮助最大的两位老师是徐悲鸿和黄君璧。
1942年夏天,徐悲鸿先生从海外归来,执教于中大。徐先生上课十分守时,往往提前到教室。而徐先生一到教室,常常看见只有岑学恭在那里勤奋作画。这时的徐先生往往大声嚷道:“那些人哪里去了?让他们快来上课了!”
有一次,岑学恭画了二十来幅斗方,想请徐先生在每幅斗方上题诗堂子。同学们知道后,都为他担心,徐先生可是一代大名人啊,弄不好可能会挨骂。不过徐先生却十分喜欢岑学恭,视为得意弟子。因此,徐先生爽快地接过斗方,一面赞许,一面逐幅题词。这一件事,在同学中传为佳话。
著名抗日将领傅作义先生到重庆述职。傅先生时任绥远省主席。他在重庆的绥远乡亲,即委托岑学恭创作一幅画,代表乡亲赠送给傅作义,以表敬慕之意。
岑学恭饱含激情,立马挥就一幅《三峡》,正准备题词,徐悲鸿先生来到教室。徐先生仔细地看了他的画,对他说:“还是我帮你题款吧!”于是,徐先生提笔,在岑学恭的画上题写:
巫山巫峡萧森气,屏嶂中华抗战基。
横塞将军今李牧,还都何异凤来仪。
——傅作义将军主席,绥远保土安民,厥功甚伟,绥人以岑君学恭画献之,悲鸿题记。
由于长时间的交往,岑学恭和徐先生除了师生情谊外,还有更深的感情。1945年,岑学恭举办画展,徐悲鸿亲自在《世界日报》上撰文,详细介绍岑学恭其人及其作品:“岑君绥远人,写山水有刚劲之气,所作三峡风景,萧森苍古,及写嘉陵两岸,又复明媚动人马远之遗也”,赞其为“岑君美才后起之秀,将兴于中国文艺复兴之役也”。
岑学恭有幸师从徐悲鸿先生,亲聆他的教诲,这对岑学恭的艺术知识、艺术修养、艺术人生的形成,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黄君璧先生则是对岑学恭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黄先生的青绿山水,其构思、技法一直是岑学恭的绘画楷模。
20世纪80年代,当黄先生成为一代泰斗时,得知岑学恭将随《四川与台湾同乡书画展览》到香港。93岁的黄先生便专程从台湾到他的香港九龙寓所,欢迎岑学恭的到来。
当岑学恭会同他的朋友,也是黄先生的朋友——四川著名画家吴一峰先生一起到黄先生家中相见时,三位耄耋老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相见甚欢的场面,被香港各大媒体以“73岁的岑学恭陪同83岁的吴一峰,会见93岁的黄君璧”为题,作了详尽的报道。
在中大艺术系读书期间,岑学恭有幸结识了陈立夫先生。这一段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友谊,也一直传为书画界的佳话。
1942年,岑学恭便成功地在学校举办了个人画展。这在校园里引起不小轰动。他的同学孙禄贤是陈立夫的姨妹,也酷爱山水,十分倾慕这位黄君璧先生的高足,常与姐姐和姐夫谈及。而陈的夫人孙禄卿又恰好是画坛中人。她毕业于上海美专,为潘天寿先生的学生,是一位够得上“份”的画家。陈夫人专攻山水,尤崇黄君璧,借此便和其妹常与岑学恭探讨技艺,并经常通过他而求教于黄先生。
出于对艺术的偏爱,年长岑学恭18岁的陈立夫,也常常盛情邀请这位学子到家中作客,于是结下了这一书画缘分。
留给岑学恭的第一印象,是作为当时教育部部长的陈立夫全无架子,相反却像个随和的做学问的“小老头”。席间的谈话,也多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艺术创作观的讨论。此后,陈家便成了岑学恭的“第二画室”。
1943年,岑学恭的作品先后参加伦敦和加尔各答的画展,另外,还有作品获全国第三届美展优秀奖。岑学恭充满朝气且技艺突出的学术成就,引起陈立夫的特别关注。他与岑学恭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比德”说。
陈立夫对年轻的岑学恭讲,山水比德,按孔夫子的观点看,可以理解为“仁、义、智、勇、正、志”。山水所致,必为生命则仁;曲折循理则义;浅行深藏则智;清入洁出则善;至量必平则正;赴而不疑则勇。山水以形媚道,这个“道”恐怕就是圣贤的精神。
这一席话,给岑学恭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对陈立夫先生说:天下山水才情在于奇秀。传统的观点认为奇莫过于华岳,秀莫过于西湖。我却偏爱巴山蜀水,三峡的奇险、峨眉的灵秀也堪称一绝。我想从这里切入。陈立夫一听,十分高兴而拍案称赞,并希望早日见到这一天。
多年以后,当岑学恭成为著名的画家以后,陈立夫先生还念念不忘当年的“比德”说,专门为岑学恭题写了一幅中堂,以证其事:
艺以弘德而无止境,惟有德者能久享其名。学恭兄留念,陈立夫时年九十二。
在岑学恭的艰难求学中,非常幸运地聆听到众多大师的教诲,给他认真做人,潜心艺术造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4年中央大学艺术系全体师生合影于重庆沙坪坝本校大礼堂前(前排左起:傅抱石、徐悲鸿、黄显之、陈之佛、许士骐、费成武;二排右起:张茜英(女)、李瑞年;六排左起第三:岑学恭)
1944年,岑学恭从中大艺术系毕业后,经系主任吕斯北先生推荐,到中华全国美术会工作,专门负责组织每年召开年会、接待艺术家、登记美术作品、组织培训班等等工作。徐悲鸿、黄君璧、陈之佛、傅抱石、王琦等人常来,有时太晚了,就打地铺。茅盾、老舍等人也常来此欢会。
岑学恭与儿子岑小麟在三峡写生留影
这时,岑学恭的日子过得十分充实。跟大师和同仁们的频繁接触,使他大开眼界。
这时,跟岑学恭过从甚密的还有赵少昂和李可染。多年以后,赵少昂先生在给岑学恭的信中,情不自禁地回忆道:“渝州雅会,至今犹萦回于脑际……”他盛赞岑学恭的画:“尊作别具个性,古意今情无不有之。”李可染当时在重庆江北国立艺专教油画,春、秋两季给学生办展览。岑学恭总是十分热情地登记、帮忙。60年代,岑学恭和李可染在黄山写生时不期而遇,忆其旧事,李先生感叹不已。当岑学恭向他求画时,李可染认真地说:“你的画比我的画画得好。”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要员们急于还都。中华全国美术会也迁往南京。这时,岑学恭先后受成都南虹艺术专科学校和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聘请,到成都南虹艺专和杭州艺专任教,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因岑学恭在中大艺术系经过严格的绘画训练,因此,他的教学大受学生欢迎。
岑学恭每天除了教学外,还勤奋画画,准备个人画展。1946年秋和1947年秋,他在成都举办了两次画展。每次画展,都有60多幅作品。这些画,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
1956年,解放军总政治部决定在全国选择一些有影响的画家,重走长征路,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当年中国工农红军英勇卓绝的艰苦历程,鼓舞人民的斗志。岑学恭在众多的艺术家里脱颖而出,与董寿平、陶一清、溥松窗、颜地、李方白、李俊等人一起,从重庆出发,经成都、天全、大渡河、泸定桥、会理、金沙江、遵义等地,重走长征路。
重走长征路艺术团团长是董寿平,领队是李俊。李俊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派出的官员,负责沿途同当地政府和部队的联络。同时,他更重要的工作是保卫画家们的安全。那时,全国刚解放不久,土匪比较猖獗,随时都可能蹿出来攻击。司机老高的驾驶座下就放了两枚上了弦的手榴弹,以防不测。走到天全附近时,还专门征调了一个班的战士,荷枪实弹地保护画家们。
随行的专车是一辆军用大卡车。在当时,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交通工具了。画家们都坐在后车厢里,路况很差,颠簸得很厉害。
画家们基本上沿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前进。沿途所见,人烟罕至,十分荒凉,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画家们边走边写生。岑学恭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精神所感染,总是利用一切时间,写生作画,记录长征的精神。
在泸定桥头,岑学恭一连三天,步行从泸定桥这端走到对岸,在桥头堡上,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描绘泸定桥雄姿。整个写生途中,岑学恭创作了《泸定桥》《西昌会理写生》《重庆白庙子》等一批作品。后来,《泸定桥》还入选全军美展。
这次写生活动,对岑学恭的触动很大。首先,在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沿途,他体会到长征的艰辛,惊叹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的坚强意志,也让他更加明白“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其次,使岑学恭陷入深深的思索:艺术、艺术家如何反映时代的精神,如何为人民大众服务……
岑学恭认为,真正的艺术,不应该是孤芳自赏,不应该是无病呻吟的自我陶醉,而是走在时代的前列,反映时代,讴歌时代精神,起到鼓舞人、感染人、教育人、赞美生活的作用。
上世纪50年代,是岑学恭艺术风格逐步形成时期,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其作品频频入选全国美展,除《泸定桥》被军事博物馆收藏外,《都江堰》亦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作品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四川要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画四幅大竹帘画,画高10米,宽5米,采用喷绘的办法绘制。这幅画由姚石倩先生画出6尺小样,然后岑学恭带领其他人用投影的办法,爬在地上勾勒,在特殊的供喷漆用的纸上镂空,然后用10万颗大头针别在竹帘上喷绘。最后,岑学恭等非常圆满地完成了这四幅大作。至今,它们仍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内。
1972年,岑学恭为荣宝斋行销日本作《秋林群鹿》三幅,《春溪鹿鸣》一幅,均为六尺横幅。中日友好条约签订十周年纪念画册(日本版)则选入岑学恭《川西林区》一幅。
1978年,四川美协举办岑学恭等十二人联展。西德中国画展,亦选入岑学恭国画一幅。
1982年,南京美术馆举办岑学恭写生画观摩展。
1984年,在南京鼓楼公园举办岑学恭个人画展。
1985年,岑学恭参加日本现代水墨画协会为促进日中两国文化交流举办的《第十八届全国精选现代水墨画美术展》,荣获优秀奖。同年在南京举办黄君璧门人岑学恭、黄纯尧、东方慈君三人联展。
1988年,岑学恭受台湾国际美术协会邀请,参加汉城奥运美展,入选《三峡》一幅,荣获汉城奥运美展奖状及金牌;同年获日本现代水墨协会第十八届美展优秀奖、日本国际美术协会第十八届美展优秀奖、日本国际美术协会第十二回美展表彰。这年,岑学恭在中国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定中,被评定为一级美术师 ……
1990年,岑学恭参加四川在香港举办的《海峡两岸四川同乡书画展》,任代表团副团长。
1991年,岑学恭入载《中国人物年鉴》。11月,深圳举办《岑学恭深圳访友画展》。是月,岑学恭受邀加入中华名人协会。
1993年,岑学恭入载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录;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伟大祖国锦绣山河》师生画展;荣获中国四川成都93年国际熊猫节中国画大展特别奖。
1994年,岑学恭荣获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民族百花》荣誉金奖;入选中国民族书画院主办的《中华民族书画艺术大展》。
1995年,辞书《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出版,岑学恭受邀登录,并获荣誉奖;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四川省美术作品展上获金牌;同年亦获日本京都村上美术界馆特别荣誉奖、台湾中国美术家协会美展荣誉奖、台湾国际文人画家协会美展荣誉奖。这年,岑学恭、罗其鑫、岑小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巴山蜀水》三人联合画展。
1996年5月,岑学恭以80岁高龄,亲率25名弟子,组成“长江三峡写生团”,赴三峡写生,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岑学恭在各大出版社公开出版画册有: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岑学恭国画选》,台湾艺术家出版社的《岑学恭国画选》,台湾艺术图画公司的《巴山蜀水》画集……
岑学恭作品:《三峡情》
从岑学恭大量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岑学恭不仅深谙中国绘画的传统,并且与时俱进,笔墨随时代变化,不断变法求新,例如:作品《丰收》和《红树千秋》视点的变化、彩色的变化、技法的变化,《山城夜色》墨分五色的娴熟运用,《元人诗意》的传统继承,《前程万里》的高屋建瓴,《二郎山》的险峻、《都江堰》的伟岸、《红岩青松》的壮阔、《桂林山水》的灵气……都充分反映出岑学恭作品题材的多样性、技法的多变性。可以说,从最初的青绿山水俊美,到大小斧劈的雄峻,岑学恭一生都在变法。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创立的三峡画派。
一个画派的形成,需要有三个因素:其一,有领袖人物;其二,有创作理论;其三,有一定数量和水平的画家。
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巴蜀诗书画研究会会长,四川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四川省诗书画院、成都画院顾问,成都市政协书画院院长,天府书画会会长,日本现代美术家联盟海外理事,国际书画艺术拓展中心常务理事的岑学恭,在绘画实践中,上追董源、荆浩,下摹范宽、马远,得益于徐悲鸿、黄君璧等前贤,并融合诸家之长,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几经衍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理论。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博大精深”的艺术见解。所谓“博”:博采众人,兼收并蓄;所谓“大”:大气磅礴,气势雄强;所谓“精”: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所谓“深”:深厚高雅,卓然超群。
岑学恭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技法,在构图上,大胆跳出“三远”视觉框架,首创“大斧劈点韵”皴,以此表现山川的雄壮;在设色上,主张墨为骨,彩为肉,白为神,尤尊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在立意上,注重表现深遽的主题,把握时代脉搏,使人们在欣赏他的作品后,过目不忘,引起共鸣,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样的表现形式,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认同。
从三峡画派的表现内涵上看,其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讲求物势,善于在山川气概中表现神韵。作品无论是巨堂之制,还是小品之作,或沉雄之幅,乃至清疏之调,都取“大势、豪势、强势、趣势、情势”,同时又各有身手,各具特色,从而使三峡画派呈现出多彩遒壮的画风。加之三峡画派坚持走写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以讴歌时代精神为己任,每出画稿,往往几入三峡。岑学恭倡导的“以山喻德,以水比性,以实为宗,以心为镜”的创作理论,规范着三峡画派每一位成员的行为,成为三峡画派的治学纽带。三峡画派雄厚深沉、豪放诡奇、洒脱清新、结构严谨的彩墨世界,饱含着全体成员的辛勤努力。对中国画优秀传统的守护、继承和弘扬,是三峡画派得以形成一个独立画派的内在凝聚力。
岑学恭作品:《三峡朝晖》
三峡画派的形成,也是岑学恭作为一面旗帜的体现。在南朝齐人谢赫《古画品录》所举“六法”中,“气韵生动”指的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具体而言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要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也就是“形神兼备”。传统中国画理论要求画家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三峡画派的作品认真地践行传统而又有所创新,从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中国画的内在精神和艺术张力。岑学恭的贡献在于创建和引领了一个画坛流派,为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的发扬光大而孜孜矻矻、奋力前行。
在四川、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岑学恭作为当代中国画家的一面旗帜,其艺术成就有目共睹。早在中央大学艺术系求学期间,他就追随徐悲鸿、黄君璧、张书旂等大师,心追手摩,潜心学习,孜孜不倦地接受中西文化艺术理念,经过严格的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应物象形”的基础。他学成后,即行万里路,博览名山大川,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遗产。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岑学恭的为人:平和、宽厚写满脸上,风趣、达观伴随一生。他是一位慈祥和睿智的学者,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是一位谦和的艺术大家。他的成功,是他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结果。他从遥远的边陲走来,步入到全国鼎鼎有名的大师行列,凝聚了他的刻苦和艰辛。
纵观岑学恭的艺术人生,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年徐悲鸿对岑学恭“岑君美才后起之秀,将兴于中国文艺复兴之役也”的期望和赞许,名副其实。岑学恭对中国画艺术的贡献、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激励我们在艺术领域里不断探索,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