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促进生命发展与精神成长
2016-06-29于琳
于琳
所谓精神成长,就是以生命浸润为基本特征的成长,是以生命体验为基本手段,以幸福教育指标为基本评价体系,通过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学校、社会等因素的精神构建,为生命发展奠定幸福基础的教育过程。幸福教育是培养幸福人群的教育,是把生命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把实现精神成长作为教育发展终极目标的教育。
一、尚德是生命发展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经济、社会、政治等生命体验所持有的总的看法。德是生命发展的精神力量,贯穿于教育浸润的整个过程。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德”的内在元素,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及中华文明的长期浸润,在当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中,形成了具有图腾意义的价值坐标。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自由、自尊、诚实、平等精神成长的指标,构成了生命发展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形成了决定人的期望、态度、行为的心理基础。
尚德是幸福教育的感觉状态,愉悦是精神成长的基本形态,是生命获得尊重、精神得以升华的最高教育境界。精神成长是生命发展的隐性土壤,生命是精神成长的种子。在文化、教育、社会、自然等元素相互融合的发展和成长中,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学校和社会和合关系的形成、学校课程和国家课程的融合共生等,这些关乎学生精神成长的基础元素,是生命发展的氧气、水、阳光和养分。生命发展如果没有尚德的精神扶持,就会失去支撑。只有创造自然和谐的尚德条件,才能形成精神成长的生命环境。
具体来讲,在实施幸福教育的过程中,只有科学把握生命发展的本质,按照精神成长的规律办教育,才能实现“道”的实践价值,实现“德”的基本遵循。尚德是生命发展的价值观,只有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把实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实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实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寓于生命发展的全过程,使其成为幸福的创造和体验过程,才能使尚德的精神成长成为幸福教育的基石。
二、健康是生命发展的质量观
学习生活、教育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健康幸福,是生命发展的四个着力点。只有在这四个点上发力,才能真正实现精神成长与生命发展。
康德说过:有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就是希望、睡眠和笑。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课业负担过重、睡眠严重不足,是当今广大中小学生不能健康幸福成长的原因之一,也是孩子们生活中遭遇的最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一是作业太多(占77.3%),二是上学时间过早(占58.5%)。睡眠不足通常会导致孩子觉得自己的学习生活没有希望,从而不会微笑地面对自己的每一天。由此可见,减轻课业负担、让孩子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是孩子生命发展特别是大脑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其幸福快乐成长的基础保证。
学习生活是学生整个生活过程的根基,在其生命发展中处于内核地位。课堂教学中如果师生的生命意识不强,思维处于迟滞状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就不能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神圣殿堂。这样的学习生活会使学生受到不可避免的影响,幸福指数也会大大降低。
在学生整个教育生活中,教师担负着激活学生生命发展的职业使命,教师的知识涵养、人格魅力和行为方式,都对学生的生命发展和精神成长至关重要。事实证明,幸福快乐的教育生活,是灵与肉的融合,是教学相长、师生生命融合发展的最高境界。
家庭生活是生命发展的摇篮。不容置疑,家庭教育的熏陶和浸润,对学生的成长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分强化学校的教育功能,是对教育的误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错位,才使学校教育失去了贯通的意义。仅仅要求家长采取如批改作业等形式监督学生学习,来弥补其教育缺失或错位,这本身就是一种误区。
社会生活是孩子学习生活、教育生活、家庭生活的一种包容体。这些年,教育教学改革已经突破了应试教育的各种壁垒,包括高考制度都做了一些顺应生命发展的尝试,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观。但在当前,以分数论成败的评价体系依然是教育评价的主流,仍然在左右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而影响到孩子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教育的健康观基于学生生活的体验过程,不能将其等同于“思想改造”“知识生成”“行为养成”。生活性是健康质量观的基石。可以形象地说,健康的教育观宛若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学生的生命是一颗种子,通过教育母体的孕育,长出绿色生命的自我,再经过精心的培育,在生活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三、快乐是生命发展的成长观
快乐是一种生命体验,是人与自然共生共享的生命形态。成长观是孩子对自身正确的态度和认识,也是教育为生命发展提供的体验。快乐的成长观是以快乐为体验状态的教育观,是人与教育、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互动发展。
幸福教育是促进生命发展的教育,是更加愉悦、更加鲜活、更加美好的教育。促进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自主、和谐、个性化和持续地发展,是幸福教育的自觉追求。
生命和精神的融合生长,是快乐的成长观在教育中实现的基本条件。在生命和精神融合中成长是最快乐的,也最能满足人的天性。“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得一,就是得道,就是按照规律办教育。生命和精神的关系就像天和地一样,是相互依存的。精神依赖生命而得以安宁,生命需要依赖精神而得以生长。快乐是生命和精神、人性与德性、学校与社会、人与自然、地球与宇宙的和谐共存状态。
道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德是按照生命发展规律促进自我成长。修道以育灵,在于成长精神;修德以育魂,在于培育魂魄。在当今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对分数过度倚重,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过分依赖多媒体工具,把单纯的课件播放作为知识生成的重要途径,导致课件、教师、学生三者无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忽视了道的力量和追求。事实上,师生的思想、情感、态度、学养、人格的融合,才是道的力量和造化。生命发展的精神成长,是信仰、理想、精神、伦理等元素的激扬和灵动。精神是无形的,却作用于有形的生命之中。
因此,快乐是生命发展的成长观,它兼顾有形的生命和无形的精神的成长、人性和德性的成长、学校和社会的成长。
四、进步是生命发展的发展观
进步是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集中的表现则是孩子幸福快乐的教育生活,是教育发展的观点、方式、方法和经验的总和,是孩子在教育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幸福自我的生命教育过程。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是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人性要求、全面观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
生命发展基于生命教育的过程。在发展方式上,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的总和;在发展境界上,是尚德、健康、快乐、进步的总和;在发展模式上,是教育发展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者三者的融合发展。生命教育是把生命意义化的过程,是把幸福教育化的过程,是在人类文化传承中不断进步的过程。因此,进步是生命教育的精神境界,是兼顾生命、发展、教育、社会整个流程的教育发展观。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教育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却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受老子观点的启发,我认为教育是“不言”“无为”的,幸福教育尤其具有这样的特质。很多时候,教育会对生命中的苦难、创伤、孤寂等给予心灵的慰藉,让人们在慰藉中产生进步的力量。这样的教育就是生命教育,这样的生命教育就是幸福教育。
总之,进步是生命发展的发展观,它引导人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观察教育,对教育中的各种矛盾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并据此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以学生进步为目标追求的发展观,是幸福教育的发展特征。不管是什么教育,只要是促进人、事物和社会进步的教育,都是有利于人类进步的教育,都可促使人类向着幸福的方向成长。
幸福是生命发展的一种素养,是精神成长的一种素养。立足于生命发展去实施和推进幸福教育,应该是教育发展的时代旋律。幸福是重构教育质量观的着力点,需要我们发扬愚公精神,把幸福从教育哲学的层面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重构学校文化、课程、管理等环节中,在重构教育与社会、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庭关系的过程中,把尚德的价值观、健康的质量观、快乐的成长观、进步的发展观,有机地浸润到生命发展的肌体中,,最终实现教育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实现人的幸福成长。
(作者系济源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 编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