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执教的实践与思考
2016-06-29刘建中
刘建中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国家民主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对于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来说,就是要努力做到依法执教,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教师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树立高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那么,中小学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应如何做到依法执教呢?
一、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弘扬法治精神
对于教师而言,掌握法律法规,是做到依法执教的前提与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是指导我们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章程和依据。同时,教师还应当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等相关法律,只有学习和熟知这些法律、法规条文的内容,才能做到懂法、执法,按照法律要求来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才能防止体罚学生、违法行事等触犯法律的现象发生,也才能教育学生学法、懂法和用法。
二、要严格遵守宪法及其他各项法律、法规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就是说,教师首先要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目前,个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会出现体罚学生、私拆私扣学生信件、动不动将学生赶出教室等行为,其实这已经侵犯了青少年学生的权益。教师违法,法律上的后果自不必说,它还会导致师生矛盾激化、学生和学校的对立情绪加深,与教师职业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教师必须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一是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符合法律要求。教师要始终明确,对于教书和育人,应把“育人”放在第一位。要摈弃传统的“管、卡、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是既要关注全体,又要照顾个体;既要把握重点,又要注重细节,于细微之处体现法治精神,体现平等之义、仁爱之心。教师应该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其实,很多所谓的“学困生”或“问题学生”身上并不乏亮点,比如有些调皮的学生,往往对一些问题有独到的见解;有些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不佳,而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却展示出与众不同的特长。歧视这些学生,不仅是违背党的教育方针、违反教育客观规律的,而且在本质上也是一种违法行为。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三是要全面理解、贯彻执行各项法律法规。教师既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又要立足当前、立足实际。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法治教育,只有学习、了解法律,学生才能明确认识到法律的作用,无论在家、在学校,还是未来踏上社会,才能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时还有可能遇到不法侵害,比如被敲诈、殴打、抢劫等,只有学习了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是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八条第五项规定,教师有义务“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这就对教师提出两方面的要求:首先,教师有义务对在教育范围内侵害学生权益的事件进行制止,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其次,教师有义务对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现象进行批评和抵制,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依法执教,在规范教育者行为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教育者的法律意识,让更多的教师明白:只有按照法律办事,才能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这是顺利实施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比如一些地方随意挪用、拖欠教师工资,校外人员随意侵占学校场地,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及家长殴打辱骂教师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拿起法律武器,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多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经常组织广大干部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并邀请司法部门、高校的专家来校进行法律辅导,家长学校也不断对家长进行普法教育,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依法执教,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尤其促进了学生品行转好和学业进步。为此,我校被省教育厅授予“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还连年获得多项教育质量奖。
(作者系焦作市道清中学党支部书记)
(本栏责编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