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感受“华中人民的长城”
——盐城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馆拾贝
2016-06-29卢贤松苏菊英
□卢贤松 苏菊英
再度感受“华中人民的长城”
——盐城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馆拾贝
□卢贤松苏菊英
金风送爽,秋阳高照,我俩又一次带上相机、采访本,作了一次红色旅游。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热潮中,我们杭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四分会60多位银发老人,乘了6小时大巴赶到江苏盐城,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国内最大的、全面系统地反映新四军抗日斗争史的新四军纪念馆,我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我们来到纪念馆广场,一座高耸入云的重建军部纪念塔,上面挺立着飒爽英姿新四军战士雕像,正吹着军号阔步前进。主馆区展览面积达9000多平方米。进入馆内,10000多件抗日文物资料显得厚实,用新技术制作的荧屏重现了鲜活的抗日场景,引领人们重温铁军历史。
皖南事变爆发后不久,1941 年1月25日,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重建的新军部在盐城成立。自此,活动于陇海路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统一整编成7个师和1个独立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大江南北的敌后抗战。毛泽东赞誉为:“新四军已经成为华中人民的长城。”
我们在主馆区参观,了解到“华中人民的长城”有四条功绩。
一是确定挺进敌后的方针任务。1942年2月15日至3月5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刘少奇、陈毅等作了报告,对各师、各根据地工作分别作了详述,总结了皖南事变的教训,强调要绝对服从共产党领导的“五个有”;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阶级觉悟,坚决执行共产党的政策和命令;有高度的军事修养和坚强的战斗力;有模范的政治纪律、军事纪律和群众纪律;有统一的编制、制度和科学的组织分工;有充满革命热情、富有革命朝气的工作作风和先声夺人的革命气概。同时,提出了今后的具体任务。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的会议,有力地促进了华中地区的军事、政治、文化、群众工作广泛又深入地开展。
二是军事上从小到大,由弱变强。1941年6月起,驻扎在泰州等地的日伪军集中兵力,对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盐城实施“清剿”。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刘少奇、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等作出相应的反“扫荡”措施,向新四军第一、第三师提出了“保卫盐城”的战斗口号,自此盐阜军民齐心协力投入了盐城第一次反“扫荡”战斗,打退了日伪军的“清剿”。
为保存有生力量,待机再战,1941年7月,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主动撤离盐城,向阜宁县境内作战略转移。历时180多天的新四军军部盐城驻地史,由此落下帷幕,在阜宁境内掀起了更为波澜壮阔的抗日风暴!
在艰辛的反“扫荡”斗争的同时,盐阜军民在经济战线开展反掠夺、反封锁的斗争,打破了敌伪军掠夺我资源、封锁我根据地的幻梦,为度过以后的困难时期奠定了基础。
三是狠抓干部培养和文教工作。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一切的。为适应苏北抗战需要,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抗日,1941年,刘少奇、陈毅决定成立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五分校,抗大五分校归三师领导,后改称华中抗大总分校。刘少奇任校长,洪学智任政委,以抗大为榜样,培养了好几百干部。1943年初,总分校的干部、教员、学员分配到各师,作团营连的干部,成为活跃基层思想工作、文化工作的生力军,创作了不少革命歌曲和活报剧,还培养出一批专家,后来成为建设新中国的骨干。
四是依靠群众铸成铜墙铁壁。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新四军正是依靠这样的群众,战胜重重困难,并从中涌现出大批模范人物。1943年7月,句容县抗日民主政府通令嘉奖反“清乡”斗争有功人员,有“伟大的母亲”朱云峰之母、朱礼德之母,茅山地区拥军模范“小红妈”王杏娣,澄西地区“革命老寄娘”邹兰英,丹阳延陵地区老交通员韦金法。像句容县这样的模范人物,在各根据地不胜枚举,正是他们合力铸造了铜墙铁壁的长城。
看完了主馆区,我们来到设在泰山庙里的重建军部旧址。只见整修如旧的厅堂、厢房,古色古香,非常厚重。这里给我们留下三个难忘的印记:
印记一,军部机关平民化。指挥千军万马的总部机关,在一个三开间的厢房里,驻着组织部、宣传部、锄奸部。三个部各有一张八仙桌、一部电话机和几个凳子。新四军干部在这里过着供给制生活,辛勤地为抗日工作。
更难得的是军部领导不搞特殊化。我们特地查看了位于藏经阁西房间的陈毅卧室兼办公室,朝南窗口有一张写字台一部电话机,北面有张挂着蚊帐的木床,铺着薄薄的旧棉被。戎马倥偬之际,陈毅在此写下了《论“扫荡”与反“扫荡”》《为广泛开展苏北新文化事业而斗争》等著名论著,成为我党我军重要的历史文献。
印记二,精英荟萃人物馆。人物馆分治国精英、将帅风采、群星璀灿、英烈千秋四个部分,大都配有彩色照片和简单介绍,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在将帅风采中,有十大元帅、十位大将、66位上将,加上中将少将,人数近千,蔚然成我军的杰出代表。此外还有数以百计的文官、专家、爱国民主人士和国际友人,他们都为抗日作出很大贡献。在千秋英烈里,展出的都是铮铮铁骨、民族脊梁,令人敬佩!英勇善战的师长彭雪枫牺牲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延安开追悼会,中央委员会送了挽词:
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生入死,功垂祖国;
打日本,打汉奸,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泽被长淮。
陈毅还手书《哭彭八首》,给以高度评价。
在泰山庙里的重建军部旧址一角——组织部、宣传部、锄奸部
还有叶挺军长在狱中所写的《囚歌》充分表现出将军被囚失去自由,仍渴望“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一位威武不屈的英雄令人赞叹不止!
印记三,廉政文化放异彩。纪念馆适应当今形势特地增设了一个廉政教育室,还聘请一批大学生,走访老战士、老农和乡村干部,了解当年新四军的廉政故事,出版了《硝烟清风——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成果集》。
历史实践证明,反腐倡廉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在新的历史时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中央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以史为鉴的借鉴意义。请看触目惊心的史实:
1944年,苏中军区一纵队有个姓许的副连长,在一次反“扫荡”中私藏了一批金银珠宝,违反了“一切缴获要归公”的规定。要受严处。有人认为他作战勇敢,建议给他一个改造转变的机会,而军区领导按惩治贪污条例规定予以枪决。1938年6月15日,一支队一个炊事员在驻地附近强奸一妇女,有人认为他是老红军,有贡献,可减刑。陈毅果断地决定;召开公审大会,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枪毙。1942年六七月间苏中三分区先后有4名干部因犯罪而被处死。
如此严厉的反腐举措,令我们震撼。联想到今天的现实,深感须以史为鉴,警钟长鸣,把反腐斗争进行到底!
(编辑孙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