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家护国可歌可泣
——记抗战中的泉州华侨
2016-06-29郑新锋
□郑新锋
舍家护国可歌可泣
——记抗战中的泉州华侨
□郑新锋
1937年,抗日烽火燃起,大批海外华侨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打破宗亲、地域的界限,走向联合,汇成一股抗日的潮流。他们告别舒适温暖的家庭,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
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泉籍华侨青年为了抗日,从四面八方奔赴祖国加入新四军,他们驰骋于烽火连天的抗战疆场,得到了祖国人民的高度赞扬,涌现出了李子芳、叶飞、梁灵光等一批华侨将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的消息传到新加坡后,泉州地区同安县华侨叶玉堆、陈延谦、陈六使,南安县华侨周献瑞、李光前,永春县华侨李俊承等人立即赶到怡和轩俱乐部找陈嘉庚,请他出来领导新加坡华侨的抗日救亡运动。8月中旬,召开新加坡侨民大会,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委员会”(简称“筹赈会”),推举陈嘉庚担任主席。
陈嘉庚
新加坡的华侨王宣化、粘文华、辜俊英、苏棠影组织“马来亚华侨各界抗敌后援会”(简称“抗援会”)。这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国团体,它在新加坡和马来亚的雪阑莪、柔佛、森美兰、彭亨、马六甲、吡叻、槟榔屿等各州、市,都有区域性或行业性分会组织,其成员大部分是劳动阶层,是一个纪律严明的半公开组织,拥有数十万会员。1938年2月,“抗援会”派辜俊英带领“马来亚华侨战地记者通讯团”回国到延安访问,受到了中共中央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在抗日战争中许多泉籍华侨响应“共赴国难、回国服务”的号召,以大量的财力、物力支援祖国的抗战,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祖国洒尽最后一滴热血。
1937年9月,沈尔七等人领导的“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菲律宾华侨救国义勇队”,共28人,其中泉籍21人。领队是沈尔七,队长是戴血民,政治宣传员郑映明。1938年1月经厦门、漳州抵达龙岩白土村,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易名为“菲律宾华侨回国随军服务团”,沈尔七任团长,戴血民任副团长。11月,菲律宾归国华侨李子芳调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在“皖南事变”中不幸被捕,于1942年5月在狱中被杀害。
菲律宾归侨叶飞原任闽东军政委员会主席、闽东红军独立师政治委员,1937年11月所部改为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他改任团长,率部北上抗日;后任新四军挺进队司令、第1师第1旅旅长兼政委、苏浙军区副司令员,成为抗日名将。
1938年,陈嘉庚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马来亚的吉隆坡、马六甲、槟城等地也相继成立筹赈会。不少泉籍华人在各筹赈会担任要职,如李俊承任新加坡筹赈会第一副主席、代主席;侯西反任新加坡筹赈会总务、新加坡抗日除奸团团长;刘玉水任马来亚槟城筹赈会分会主席;庄明理任槟城分会副主席。
1939年,在“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号召下,3200多名南洋华侨青年机工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服务团”,分9批回国,辗转于滇、黔、川、桂、湘以及缅甸、印度等地,在新开辟的滇缅公路上抢运世界各国援华和海外华侨支持祖国抗日的军用物资,在这条运输战线上坚持至抗战胜利。南侨机工里有泉籍华侨几百人,率先参加并担任新加坡南侨机工“八十先锋”领队的是白清泉。马来亚槟榔屿华侨“筹赈会”主席刘玉水接到“南侨总会”第6号通知后,当晚立即召集各方面的华侨汽车司机和机工前来商谈,并专门成立一个“华侨汽车司机公会”,由庄明理担任会长,负责发动、检验、选送华侨司机、机工回国服务的工作。1939年2月18日至4月10日,槟榔屿第一批报名的华侨机工有99人。南安县旅居泰国的华侨青年蔡汉良,1939年8月参加南侨机工回国至西南运输处第15大队45中队工作,后被盟军总部派往泰国敌后执行侦察任务。第三批回国机工580多人,其中就有麻坡永春会馆征集的数十名永春籍机工,总领队是麻坡侨领刘贝锦,1939年3月27日从新加坡集中出发,经过几昼夜的航程,再由西贡转车抵达昆明。
1941年初,“新加坡华侨总工会”及“工界抗敌后援会”负责人陈青山,与曾大梁、刘青云等人,因参加抗日活动被新加坡英国殖民当局驱逐出境,到海南岛参加琼崖纵队。陈青山后来成为著名的华侨将领。
1942年3月29日,菲律宾人民抗日军(简称“民抗军”)在吕宋邦板牙省、新怡丝夏省和丹辘打拉三省交界的树林里宣告成立。1942年5月19日,为了提高战斗力,在许立等人提议下,经菲律宾“民抗军”领导同意,菲律宾华侨抗日护侨委员会决定单独成立“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华支”)在布拉干省与邦板牙省、新怡丝夏省交界的曼地利村树林里正式成立,由黄杰担任总队长。“华支”又名“四八支队”,取这个番号,表明这支武装队伍敬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和八路军,以新四军、八路军为学习榜样。“华支”中的战士大部分是泉州的华侨,其中有“华支”的总队长黄杰,副队长高华岳,参谋长陈村生、王西雄,一大队大队长郑显玉、指导员吴紫清、副指导员黄奕慈,第三大队大队长郑智民、指导员黄宜国、副指导员王子华,第四大队大队长蔡汉源、指导员郑淡如,第五大队指导员郭赞,马尼拉大队大队长李标夫,驻中吕宋代表尤鸿源,驻马尼拉市办事处主任林季良、副主任高剑峰等。“华支”战士以落后的装备,奋不顾身地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在山林、平原、湖泊浴血奋战,以耿耿爱国之心,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诗篇。
抗战期间,回国参军的泉州籍华侨爱国青年中,有许多是去延安参加八路军或到皖南参加新四军的。1939年,由菲律宾华侨各界劳工团体联合会发动、组织的“菲律宾华侨各界劳工团体联合会回国慰劳团”,团长王西雄,全团24人,包括团长王西雄在内,有20位是泉州人。他们到新四军慰劳后,也全部参加了新四军。这是成批、有组织、有领导去参加新四军的,还有许多从新加坡、马来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到皖南去参加新四军的,如梁灵光、许寒冰等。
抗日勇士南侨机工在运输途中
毛泽东题词:“全体华侨同志应该好好团结起来,援助祖国,战胜日寇。共产党是关心海外侨胞的,愿意与全体侨胞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回国参战的泉州籍华侨当中,有好几位是空军飞行员,其中有两位英勇作战,壮烈牺牲。1939年6月11日,日军出动27架飞机袭击四川重庆,印尼华侨梁添成驾机,与日机展开激战,不幸被日机击中,光荣殉国,年仅26岁;马来亚华侨青年肖德清,于1933年考进中央航空学校学习,毕业后担任上尉飞行教师,1942年5月4日在云南省武定县与入侵的日机展开激烈的战斗,不幸被敌机击中而壮烈牺牲。
泉籍华侨舍家护国抗战,不仅是捐献大量财物支援抗战,更是舍身忘我、抛妻弃子投身战斗。泉籍华侨舍家为国的抗战精神,充分体现泉州华侨的爱乡爱国精神,泉州华侨的民族凝聚力,充分显示了泉州华侨的勇敢战斗、不畏艰难、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气概。
(编辑韩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