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蓝翔技校”任重道远

2016-06-28喻若然

综艺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摄制组

喻若然

冯小刚算了笔账,“中国每年大约有700到800部影片,这就意味着需要有七八百个摄制组。电视剧一年30000集,按每部30集来看,大约会有1000个摄制组,算上电视台栏目组,就有将近2000个摄制组,若按每个摄制组最少100名工作人员算,还需要将近400000名工作人员,除了演员、导演、编剧、摄影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之外,现实情况是超过90%的工作人员素质都比较低。”

冯小刚的苦,导演们都懂

冯小刚是否言过其实?张国立、陈凯歌、李少红等导演同行已经表达了支持。《综艺报》调查了多位资深剧组一线从业人员,大家普遍认同这个结论,少数认为比例可以降低一些,其中导演反响尤为强烈。导演高群书甚至说:“部门长有50%能打70分以上,部门长以下,99%都不达标。”他的微博上最近老有网友留言,给他的新剧《父亲的身份》挑刺,比如制服上的资历牌是当代的;钧窑是宋朝才有,剧中却出现了“唐钧”。他无奈地表示,这些问题虽然归根结底是导演的责任,但导演也不是“万金油”,无法顾及所有细节问题,必须要有好的团队来辅助。现在,中国摄制组整体的从业水平远远低于好莱坞。“我在美国和迈克尔·曼(Michael Mann,美国电影导演)聊天,他说他花9个月做一部法拉利车,既能开,还要符合拍摄需要。我们工作人员做的车全都不能开,哪儿哪儿都是坏的,声音也特别大,不能录音。我拍《风声》的时候,花了120000元,要求做一辆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福特车,结果造出来一辆‘拖拉机。”他认为,剧组最难的部分是从无到有,“很多东西都没有,也做不出来。”

导演阿甘在自己的电影里总是身兼数职,他说,“如果每个岗位都能找到合适的人,谁还会自找麻烦呢?各部门的高素质人才不是一般的缺少,是严重缺少。”

参与过《我的早更女友》《西游·伏妖篇》等影片的制片主任阿贵透露,因为现在行业没有规范化,缺少考核环节,所有工作人员只要拿着简历求职就行。“基层工作人员的简历最起码有40%的水分。”剧组工种通常是“传帮带”,某个人跟着剧组里的师傅干过几年,有灵气,干出来了,于是把村里的人都带出来了。但真正通过这种渠道,从底层奋斗到独当一面的部门长的人凤毛麟角。视觉导演小贝告诉《综艺报》记者,“绝大部分基层人员对创作没有整体认识,更谈不上艺术追求,只是到剧组来干活儿领工资。”

阿甘表示,“看好莱坞的剧组合照,通常有一半的人都白发苍苍,有那么多经验丰富的人来分担主创的工作。而我们的剧组里,大部分都是稚嫩的面孔。这种情况下,主创怎么轻松得起来?”他戏谑道,“我们跟好莱坞相比,最后出来的成片可能没有显著差异,问题在于整体流程。别人是白领上班的状态,该工作工作,该放假放假;我们是建筑工地的状态,超时工作、不洗澡、不睡觉、不愉快,要通过生气、骂人、打架来完成作品。我们跟好莱坞唯一相同的可能是采用了同一个型号的摄影机。”

大盛国际传媒总裁、制片人安晓芬也和导演们的立场一致。“中国影视行业缺少人才梯次,优秀的文化精英可以在国际上叱咤风云,但基础工作人员的素质堪忧。他们大多数是没有经过培训的,基本上是在剧组现学现卖,问题就在于即便想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也找不到这样的地方。”

市场扩容“后遗症”

为什么剧组基础人员素质不达标的情况如此普遍?最显而易见的原因,莫过于影视业影视剧数量暴增。除了传统影视剧,网剧、网络大电影、微电影……各种内容渠道支持了更多非专业出身的人涌入行业,门槛大大降低,一时间鱼龙混杂。似乎人人都可以当导演、制片人,基层人员自然更是如此。

阿贵强调,“原本的剧组有许多行规,这些人进来之后,把原有的规则破坏了。”导演阿甘说,从业多年以来,目前情况没有变得更好,而是更糟了,因为不懂行的新人更多,而且由于缺少人手,这些新人现在都任要职了。安晓芬则表示,不必为此忧心忡忡。“的确,过去在剧组里混10年才能当上制片主任,现在3年就可以了。这都是泡沫期必然会出现的情况,我相信市场有一双无形的手,大量不专业、粗制滥造的戏赔钱之后,自然会回归正常轨道。”

人力资源“两极走向”被很多受访者提及。与良莠不齐的剧组最底层工作人员相比,摄影师、美术师、造型师等是稀缺资源,“跨戏”的情况屡见不鲜,各个剧组都在争抢。资深副导演老武透露,“从五六年前开始,优秀人才就非常难找了。”阿贵告诉记者,这两年国内影视业工作人员的总体费用涨得很厉害。“从2014年开始,就都开始陆续涨价。一名优秀的副导演,2014年的月薪可能是30000块钱,但到了2016年,没有60000块钱请不来,甚至会更高。你不给他还不行,因为找不到人,哪怕是20000块钱价码的副导演,都达不到效果。这给制作方带来很多无形的压力。以前一部好片可能需要5000万元成本,现在的制作成本可能过亿,其中40%甚至过半又被演员拿走,剩下的主创工作人员又涨价,而美术、服装创作、特型演员,包括特效费用一直都没有增加,出品方还在想办法压缩这块费用。恶性循环下去,影片投资再大也没有用,因为没有真正提升品质。”

素质之辩

《绣春刀·修罗战场》制片主任王风透露,假如按照每天8小时计算薪酬,基层工作人员的人均收入在3000-5000元/每月。制片主任老白认为,“人才是有的,关键看是否舍得花钱。剧组的大头费用被演员、主创拿走,基层工作人员的费用少得可怜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相当于大公司实习生,而且还没有保障,不能确保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只有组长以上才能达到高级白领的收入,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演员、副导演小郑告诉记者,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七八年来没有太大变化,而且工作环境通常很差。他告诉记者一件啼笑皆非的事。他曾经在拍戏间隙蹲在马路边吃盒饭,风尘仆仆,盒饭上也吹了一层土。旁边路过一对母子,妈妈指着他对孩子说:“让你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就跟他一样!”

然而站在导演和制片人的角度,情况似乎并非如此。高群书认为抱怨待遇低、剧组环境不佳的工作人员是心态不好,“基层工人的待遇并不低。他们当然不能跟主创比,但是跟建筑工地的工人比,比其他行业的工人工资高出一倍。剧组里都有保险协议,住的都是宾馆,吃的也不错,只是工作时间没保障。”安晓芬赞同这个观点,她表示,“真的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人才匹配度的问题。你给基础员工再高的工资,他干出来的活儿还是一样。我们剧组的薪资配比跟好莱坞没有太大区别,这些年投资增加是整体上涨,而不是大家以为的全都投在主演、主创头上。在我的工作经验中,较之五六年前,基层人员工资几乎是翻倍了。而且去年涌现了大批优秀作品,证明我们的制作水平是在不断提高。”

薪酬分配问题,也与剧组管理体制有关。一位制片主任向记者透露了某些剧组的“潜规则”——部门长克扣下属工资。“比如说本来某个工作人员每个月应该拿10000块钱,但他的组长告诉他只有6000元,剩下4000元当做回扣。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基层工作人员的技能能上升还好,如果当不了组长,这6000块钱肯定是不够用的,所以很多人才会流失。这种不公平、不透明的模式在国内剧组非常严重。”当然,还是有很多制片主任会直接把钱分别打到每个下属账户上,但这也只是靠个体的约束力。

小郑表示,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素质,首先要让他们有足够的动力和良好的环境。“我曾经参与过合拍片,和美国剧组合作过,他们每天工作8小时,1周休息1天,全程自助餐。环境好了,人自然会开始追求品质。国外剧组是在搞创作,我们是在赶进度,风吹日晒,没有周六日,每天16小时工作量,甚至连轴转两三天不睡觉,这样的环境下,谈何艺术追求?”

对此,制片人安晓芬回应,“这种现象也是行业大爆发时期的特有现象,好莱坞也经历过这个时期。等到市场趋于稳定,不需要生产那么多影视剧了,工作节奏自然会慢下来,开始精雕细琢。”

阿贵认为,中国剧组的管理理念亟待提升。“大家的工作缺少严密的规则。比如一个道具师搭景时,会画个图纸发给下属,让他们去搞定,但他没有树立流程规范,下面的人干活儿就会马虎、低效。时间压得紧,出活儿的质量就不好,如果要求高,出活儿的时间就很长。”

几乎所有受访的制片主任都谈到一点:剧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以及管理制度缺失的背后,是缺乏真正的行业工会进行专业化管理。假如有行会组织调度,北京的剧组到上海拍戏,就可以通过当地工会找到合适人选担纲某个职位,一是给出品方省费用,二也是让工作人员安心生活。中国剧组时间没保障,拍摄也是封闭集中式的。剧组成员常年在外拍摄,很难稳定家庭。

而在高群书看来,敬业精神的缺失才是国内剧组的最大问题。他透露,拍《东京审判》时,需要一张刊登“百日斩”图片的日本报纸作为法庭证物,这张图片要特写。他要求道具组复制一张原报纸做旧。但拍摄当天,报纸拿到手,他觉得不对劲:1937年的报纸怎么会有“入常”两个汉字呢?把剧组的日语翻译找来,证实这是一张假报纸,把旧照片夹到当代报纸中。他气得当场把道具师骂了一顿,这场戏只好停拍。“道具师傅都做了几十年了,能说他不懂行吗?”他感叹,“最大的问题是,行业中的很多人遗留了农业文明时期的特点,自由散漫。上世纪80年代,我们有厨师大赛、点钞大赛,有很多技术激励机制,后来大家都去创业、做生意了,整个社会缺少了精益求精的精神。”

“蓝翔技校”侧重短训、实战

近年来,政策一直在鼓励、扶持民办教育。2016年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次作出重要批示,“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育更多管用实用的高技能人才、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这给影视基础教育的发展释放了积极信号。

冯小刚表示,他这所学校会参考“蓝翔技校”模式,时间不会很长,最多1年,教给基层工作人员一些电影基础认识,“而不是像文盲一样,到摄制组来扫盲。”关于资金、资源等问题,他表示,“我们给国家创造了财富,也积累了一些资本,现在是时候去服务社会,帮助年轻人,解决中国电影的基础问题了。”他的提议不仅得到了导演们的普遍赞同,王中磊、安晓芬等制片人也十分支持。

无独有偶,高群书也正在和民办学校合作,计划办一所影视技工学校,目前正在筹备中,预计明年正式招生。和冯小刚类似,他也透露,学校会请实战经验丰富的制片主任、执行导演、美术师来授课,甚至从好莱坞请资深老师。班次分为初级班、高级班,在剧组里待过几年的基层工作人员,需要提高的可以直接进入高级班,刚入门的则上初级班。“制片主任得学统筹学,美术、造型;服装工种是专门人才,要学习建筑史、服装史等等。”

制片主任王风赞同建立培训学校。“扩大统招技工人员的范围,增强文化普及,往剧组输送合格专业人员,做替代、进化可能要比‘扫盲更有效。但是需要时间,需要耐心。”导演阿甘也表示不能心急,“培训效果要过二三十年才能彰显。”

年过50仍奋战在一线的副导演老武支持建立培训学校。“不专业的人多,太应该培训了。而且许多中年以后,因为无法承受超强工作负荷而退隐的片场‘老人仍然期待着发挥余热。如果有培训学校,他们就有了用武之地。”他甚至认为,如果政府可以来制定工人的等级制度或者进行认证,大家持证上岗,会更规范。但也有人提出异议:如果持证上岗,政府监管会新增很多工作,极有可能导致寻租,出现倒卖证件的行为,可行性不高。

小郑还担心,“就算培训出了一批素质不错的基层工人,他们也会有自己的生活追求、收入要求,如果没有更好的待遇和工作环境在等着他们,他们为什么要去培训?”

大家对待遇的担心也许是多余的。制片人安晓芬表态,“如果基层人员的素质提高了,变得专业了,我们愿意花更高的工资请他们来。”

建立培训学校没问题,但是培训了基础员工就真的能支持这个市场吗?阿贵认为,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基础工人素质低,而是没有专业机构来统辖、规范人才管理。“现在影视行业的人员是一盘散沙,没有组织。”2013年,他曾参与一部电影,资方突然撤退,资金链断了。如果这件事发生在美国,就可以把该项目报给工会,工会会协助负责人向资方要钱,问题很容易就能得到解决。但他最终没能要回钱,他只能刷“人情卡”,给大家的工钱打折,自己再垫一部分。“这是非常不健康的模式。”他认为,“如果有工会来制定规范,所有人都会有一个公道的价格,找不到人才的时候,可以通过工会去选。这才是健康良性的发展。”

安晓芬则认为,在这个问题上,由于国情不同,我们不能跟好莱坞比。“好莱坞的几大经纪公司,基本涵盖了美国影视行业所有主创人员,中国不行,哪个组织也不可能一家独大。而且大家内心的团队组织意识比较弱,大多相信自己的力量。”

有趣的是,站在金字塔尖上的导演、制片人们异口同声呼吁建立影视“蓝翔技校”。而在塔中部的工作人员们则几乎众口一词表示:培训可以,但培训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是摄制组基层工作者需要升级,而是整个中国电影产业需要升级,自上而下的改革才更彻底。

其实这两种观点并不对立,只是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中国影视产业正在起飞阶段,大家已经注意到工业化体系亟待建设的问题,积极应对并提供改进思路。改革无法立竿见影,也许要等到二三十年后才能看到效果。发展中的问题,仍要在发展中解决。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注:应被访者要求,老武、老白、小贝、小郑均为化名)

猜你喜欢

摄制组
材料作文“‘永不干涉’与‘间接干预’”导写
走进摄制组
理性思维 辩证思考
八一厂摄影师苡蒙命保护摄影机
永不干涉,也许是另外一种干涉
就能帮到这里了,企鹅们,加油
影视剧中的无人机
在高温与严寒之间
灯爷
我的纪录片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