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石化国企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因
2016-06-28牟雪江,付建昌,石德岭等
石油石化国企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因
分析
“企业办社会”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使国企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角色模糊不清,而且还成为国企机制转变的“掣肘”。
中国石化2000年左右在对下属企业所办社会职能进行统计后,曾得出结论:“一个人从生到死所涉及的社会职能,从医院、幼儿园、学校、就业到火葬场,中国石化全有。”职工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导致国有企业办社会的种类繁杂。归纳石油石化国企历史遗留问题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发展原因。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方式和结构导致了国有企业背上了社会职能的包袱。过去政府办企业,以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为指导,企业既是经济实体也是行政单位,社会职能只能由企业承担,使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分工越分越细、规模越办越大。在这样的体制下,石油石化国企立足于自身发展和职工、家属生活需要,在生产建设的同时建设完善生活配套服务功能,社会职能的摊子越铺越大,占用了大量资金、资产。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企业办社会的负担愈发沉重,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行业性质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从玉门油田开发建设到大庆油田会战,以至最后的华北油田会战,在这几十年间,按照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方便生产、有利生活”的要求,石油工人在勘探开发油田、生产石油的同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垦荒种粮、修路盖房、建医院办学校,有效解决了职工、家属的基本生活,有力保障了一线生产。按照“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逐步建立了一个个相对独立、比较分散、规模不等的生活小区,形成了依托企业、自成系统、配套比较完善的矿区生活保障体系。
三、外部条件原因。我国石油工业源于会战模式,最初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军事化色彩,通常是发现一个油田建设一个基地。当时中国经济处于恢复建设时期,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各类物资严重短缺,基础设施极不配套。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在石油企业建立基地征地划界时,有意识地与已有城镇拉开距离,以减轻油田勘探开发短期内大量人员聚集对地方政府形成的重荷,致使绝大多数石油企业缺乏必要的社会功能支撑,企业办社会为职工、家属提供生活福利和后勤保障,不仅是生产建设的需要,更是生存的需要,具有极大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