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褚遂良晚年的政治悲剧

2016-06-28朱灵岩

人间 2016年17期
关键词:褚遂良魏征太宗

朱灵岩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论褚遂良晚年的政治悲剧

朱灵岩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褚遂良的人品和书品一直为后人所称赞,后人对其政治生活很少触及,这与他晚年的政治悲剧有很大的关系,其政治命运的悲剧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言谏在皇权制度下的局限。

关键词:褚遂良;言谏

褚遂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史学家。他以精妙的书法造诣被魏征推荐给唐太宗李世民,由于受到李世民的赏识,由起居郎迁谏议大夫,后又升为黄门侍郎,中书令等职,李世民每有大事,几乎都要向褚遂良咨询。因此,褚遂良成为继魏征之后,曾在唐朝政坛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物。说到褚遂良,我们所知道的都是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而对其在政治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却很少提及,这与他晚年的政治悲剧有很大的关系。

一、褚遂良的生平介绍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散骑常侍褚亮之子。隋炀帝大业末年,薛举在陇西称帝,褚遂良被任用为通事舍人。后来薛举及其子薛仁杲在进攻长安时与李世民作战失败,其旧部都归入了李世民的麾下,就这样,褚遂良到了秦王府任铠曹参军。贞观十年,褚遂良出任起居郎,负责记载皇帝的起居言行。十二年,虞世南逝世,任“侍书”,代替了虞世南的位置,成为皇帝近臣。十五年,由起居郎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十八年,任黄门侍郎,开始参与朝政。二十二年,任中书令。二十三年,太宗病危,将太子托付给他,与长孙无忌一起成为顾命大臣。永徽元年,封授河南郡公,后世又称“褚河南”。三年,任吏部尚书,与长孙无忌一起兼修国史。四年,代张行成为尚书右仆射,依旧知政事,执掌朝政大权,这是其政治生涯最辉煌的时期。六年,因强烈反对立武昭仪为后,与高宗产生了尖锐矛盾,同年被贬为潭州都督。显庆二年,又被贬为桂州都督。不久,又贬为爱州刺史。第二年,死于任上,年六十三。

二、褚遂良晚年的政治悲剧

褚遂良晚年的政治悲剧,主要是在强烈反对立武昭仪为后的问题上。永徽六年,高宗召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和右仆射褚遂良筹议废后一事,褚遂良慷慨激昂、言辞激烈,甚至“解巾叩头流血。”[1]卷八十最后高宗在李勣“此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2]卷一零五的支持下,逐出褚遂良,其后,褚遂良更是遭遇一次次的谪贬,饮恨而终。

皇后废立虽然涉及皇室家事,但同样也涉及到外廷的争夺,因为废立的背后都有双方的亲属、朋友介入,这关系到彼此的政治前途,这就不单单是家事这么简单了,而是国家大事了。褚遂良与长孙无忌、李勣同为太宗临终时的顾命大臣,本应同气连枝,结果却出现了褚遂良的强谏,长孙无忌背后的默默支持和李勣的托病避嫌三种情况。而为什么褚遂良的言辞会如此激烈呢?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褚遂良作为唐朝的三朝文官,历史上的文官阶层一直秉承儒家文化中替天行道的政治抱负,肩负儒家思想中兴邦治国之责。[3]而儒家文化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把它引用到政治生活中。贞观十一年(637)十一月,只有十几岁的武则天进入后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然而,她的美貌与才能不仅得到了年老太宗的喜欢,同时也得到后来的高宗李治的爱恋。这是有违封建纲常伦理的。因此,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这本来就不合礼法,无异于乱伦,有悖礼教。

另外,中国传统儒学讲究“天人合一”。帝王受命于天的条件本身就是对君主权力的一种限制,其行为举止必须符合“天道”。帝王欲承天命,必须有德、有道,大臣们则借助“天道”以进谏。褚遂良敢于进谏,就得益于儒家思想中“尊道而非尊君”的理念,正是这种思想,才使褚遂良敢于去“触龙颜”、“逆龙鳞”。

(二)褚遂良个人性格所致。

褚遂良为人正直,处事不圆滑,也正是这点,使他深受太宗喜欢。无论其在与太宗关于史书记载的问题上,还是在后来是否以武力进攻高丽的问题上,褚遂良都敢于把事情的严重后果表达出来。如在对后者的问题上,他直接指出:“兵既渡辽,指期克捷,万一蹉跌,无以威示远方,若再发忿兵,则安危难测。”[1]卷八十一般说来,大战在即最忌讳的就是谈论一些不好的后果,他却敢反其道而行之,直言反对。我们不难看出他的为人,这种性格,再加上本身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鉴古训今,强谏肯定是义不容辞的。他深知高宗生性懦弱,体弱多病,而武昭仪智虑百端,城府极深,饱读史书的他更加深知汉朝吕氏、霍氏等外戚专权的局面,相比较而言,王皇后远远不具备吕氏、霍氏的那种才能。因此,他强谏的目的是防止类似悲剧的重演。

(三)受太宗朝谏争风气的影响。

唐太宗鉴于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深知君主虽然贵为天子,但在治国方面,是很欠缺的,他曾做过一个比喻说:“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4]卷二太宗基本能做到虚怀纳谏,从谏如流,而且言谏官员并不局限于谏官。因此,贞观一朝,进谏成风。褚遂良正是受到魏征、王珪等谏臣的影响,肩负着自己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敢直言进谏,才逐渐形成了这么一种风格,并延续到了高宗时期。

翻阅历史书籍,我们就会发现,古代帝王在纳谏这一方面,唯有唐太宗是做的最好的,这与其个人经历有关,太宗是通过发动“玄武门事变”而登上帝位的,尽管他把其性质类比为“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4]卷三但始终无法掩饰其血腥手段的一面,这也成了他内心的一块阴影。他深刻明白,唯有行所谓的周公之道,自己的形象才有可能免于后人指责,史家也才会把笔墨集中于书其善,而不是书其恶。这是促使太宗虚怀纳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说到唐太宗纳谏这一方面,有书这样写道:“太宗的许多公开的举止,与其说似是出自本心,倒不如说是想得到朝官——尤其是起居注官——赞许的愿望。”[5]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褚遂良所占的地位是极重要的,至少,他在某种意义上督促了皇帝在有所做为时,应该考虑到会留给人们一个什么印象。这也是其在太宗后期敢于直谏而没有导致悲剧的原因,但这也助长了褚遂良的谏争意识。

另外,太宗对遂良有知遇之恩,并在病危之时把太子托付给了他,这无疑是对他莫大的信任。“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6]这就使褚遂良为了太宗,敢效死命,这从其与长孙无忌、李勣和于志宁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遂良曰:“今日之召,多为中宫,上意既决,逆之必死。太尉元舅,司空功臣,不可使上有杀元舅及功臣之名,遂良起于草茅,无汗马之劳,致位至此,且受顾托,不以死争之,何以下见先帝!”[7]卷二十二

三、结语

褚遂良,作为贞观朝的一名后起之秀,是在贞观后期才崭露头角的,这并不是他不显山,不露水,而是贞观一朝,人才济济,作为一名文臣,是无法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等人相提并论的。这些人当中,房玄龄、杜如晦是“玄武门之变” 的重要密谋策划者,而魏征、王珪之流,也是隐太子李建成手下的重要谋士。唐太宗在一次次地打败对手后,网罗了一大批降臣,为己所用,这其中就包括褚遂良。只是因为其职位在李世民对手哪里不高,自然很难得到重用,他最后也是靠自己的书法造诣进入了唐朝政治核心,并随着唐朝功臣的不断凋零,才开始在唐朝政局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褚遂良,是我国古代社会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物。他集合虞世南和魏征之所长,对唐前历史,尤其是在处理汉族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书法的成就助他登上唐朝政治舞台,太宗经常与他讨论书法。其直言劝谏,忠贞和耿直的个性又使太宗看到了魏征的影子,上谏多次被采纳,这都得益于他的才华。当然,他能有如此高的地位跟太宗的喜欢是分不开的。太宗对他曾有过这么一段评述:“褚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每写忠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人自怜之。”[1]卷二十二

褚遂良的政治悲剧说明了我国古代言谏制度的局限。封建社会的官员都由皇帝任命,他们的谏言在皇帝眼里是没有权威的,对皇权的约束是极其微弱的,君主可以采纳,也可以不采纳,他们的谏言只是作为一种建议来参考。而皇权始终凌驾于文官制度之上,决定着其成败。如果说唐太宗喜欢褚遂良的忠贞与耿直,又有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把柄留给后人,不得不对起居注官优待的话,那么到了高宗一朝就完全不同了,高宗的皇位继承是名正言顺的,并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把柄。而且褚遂良已经离开了起居注官这一官职。在古代皇权至上的社会里,出现这样的悲剧也就是必然的了。

参考文献:

[1]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97.

[3]刘聪.古代谏官制度对专制皇权的制约作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3(3):125-128.

[4]吴兢.《贞观政要》[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5]崔瑞德、鲁惟(英)、费正清(美) .《剑桥中国隋唐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6]陈秀平、贾孔会.古代权力制约理论及启示—从中西方权力制约理论来看[J].法制与社会,2008(1):284-285.

[7]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6.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62-02

作者简介:朱灵岩(1987—),男,汉族,山西临汾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专门史专业区域社会史方向。

猜你喜欢

褚遂良魏征太宗
中国史上最能杠的“找碴儿王”
魏征身后的落寞
肱骨良臣魏玄成
唐太宗因何会砸了魏徵的墓碑
历史
太宗纳谏
武则天对太宗的情感性质分析
李世民为何砸了魏征的墓碑
英武太宗亦多情
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