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瀫溪水在叨叨

2016-06-27洪铁城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兰溪寇准家村

洪铁城

我常常孤独地游走于专业之外,有时流连于榉溪、建阳江、硝河、白溪湾之畔,有时一头钻进地方志、宗谱等故纸堆,或求教于苏格拉底、孟德斯鸠,当然少不了孔、孟、老、庄,而幸有所获。

一意孤行,痴心不改。

维特鲁威的话老响在耳边:“建筑师应当……深悉各种历史,勤听哲学,理解音乐,对于医学并非茫然无知,通晓法律家的论述,具有天文学或天体理论的知识。”

我国近几年搞古村落规划,建设美丽家园,开发旅游,风起云涌,却大半状况欠佳。第一种是推山头,填池塘,砍古树,拆老屋,然后在一张白纸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弄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将原有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破坏贻尽。第二种好多了,知道山头不能挖、池塘不能填、古树不能砍、老屋不能拆,但是设计者把山头做成公园,把池塘溪流加了整整齐齐石驳岸和石栏杆,把古树用圆的、方的树池圈起来,把老屋粉刷一新,然后添了欧陆式的小别墅,不中不西,让人哑口无言。第三种,山水环境做得尚且自然,古建筑保护也较专业,可称之“上乘之作”,但不知道几百年上千年保留下来的村落文化精华何在,村庄因此缺少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精气神儿提不起来。

缘出五百年,今天有幸来到瀫溪。

瀫溪者,由西南龙游县湖镇下4公里处流入兰溪境内的衢江,与东南金华苏村流入兰溪境内的婺江,分别流到县城的马公滩合而为一,因两岸崖壁多长兰茞——开小白花的香草,故又名兰江,潇潇洒洒地穿城区,过黄盆,在女埠悄然一拐,一路向北,从将军岩入建德境内,于梅城与新安江汇成浩浩荡荡的富春江。

就这样,瀫溪成为联系金华、衢州、杭州等地重要的水上通道,素有“三江之会,七省通衢”之誉;兰阴山积庆候庙有古联云:“日对千舟待发,夜照万户明灯”。

记得1996年春三月,奉命陪国家文物局罗哲文等老先生考察兰溪、衢州。罗老驻足瀫溪边对我说:“兰溪的东西比金华多。”——当时金华正在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看了兰溪的古城墙、古街巷、古店铺、古民居、古码头、古堰坝,然后是诸葛村、长乐村、芝堰村,然后是贯休、胡应麟、李渔、蒋六山等等大名人故居,肃然起敬,于是兰溪便成为我常常仰首钦敬的地方。

应原金华建设技校校长毕志源老友邀请,来到瀫溪之畔——他的故乡,瀫溪稍稍拐弯处,一个叫毕家村的地方。一个小山丘,地形高低错落,现存古建筑有毕氏家庙、福厅、神龙宫、壁山殿、留肢殿、明代三开间石牌楼古墓、89号宅和火腿商的走马楼——其中为龙灯专门建造的神龙宫和明代古墓称得上罕见之物,其余是解放前后和近一二十年建的房屋,鳞次栉比矗立,依山就势布局,虽然古色古香不多,但千年古村的风貌依稀可见,空间的骨架结构尚存,老街小巷亲切宜人的尺度还在。

毕校长与村领导介绍,毕家村百分之九十的村民姓毕,明末清初村里出了一个大名人,绰号毕矮,很智慧,民间传奇人物,他的故事数百年来在兰溪及金华各县市甚至龙游、建德、安徽南部、江西东部等地广泛流传。

而我却问:“你们毕家村人与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昇,有没有关系?”

对方哑然。

现场踏勘中,他们介绍,瀫溪水常常不请而至,一次次地豋上毕家村码头,一次次地在毕家村穿街过巷,而且一次次地走进农家院落,甚至豋堂入室,爬上树梢,爬上屋顶。

我在防洪堤上伫立良久……

瀫溪水滚滚而流,滔滔不绝,好像一个老人在叨叨。

一意孤行。发现毕家村人原是中国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昇——大国工匠的裔孙。

想不到?的确。

从资料上可见:毕家村始祖惠五公,名肇初,字文邦,与毕昇的孙子文显、文斌、文忠是同辈的堂兄弟;毕昇父亲毕士奇、叔叔毕士华,又与毕家村人先祖毕士安是同辈的堂兄弟。而且,毕昇生前,曾经与毕家村先祖毕士安,有过很多次亲密接触,可以说血缘关系并不遥远。

请大家看看毕昇其人其事。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整个世界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他的发明,不但为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铺平了广阔的道路,而且还为推动全世界的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遗憾的是毕昇出身布衣,是一个很普通的平民百姓,所以正史上没有正式文字记载。只有沈约(我国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在他《梦溪笔谈》一书中作过简短介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赢王始印五经,已后典藉,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字……”据传,毕昇死后,他制作的泥活字为沈括的侄子收藏。从这一点推想,毕昇和沈家或是亲戚,或是近邻。

当代学者马民权先生对毕昇作了二十多年研究,其成果显示:毕昇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农历二月二十四日,湖北省英山县人。父辈均承祖业雕板印刷。其叔父毕士华在宣州(今安徽)、益州(今四川)、钱塘(今杭州)、荆州等地,开设了毕氏印坊。

毕昇从小聪明过人,长得眉清目秀。13岁参加县考中了头名,由于平时喜欢穿白色衣衫,故有“白衣秀才”之称。过了两年得父亲应允,毕昇孤身一人出游,从英山到钱塘(今杭州),然后在大运河逆水而上到了汴京(今开封)。他像一只羽毛未丰的驼鸟,高一脚低一脚地从大梁门跑到安远门,然后逛大街,穿胡同,漫步于垂柳倒挂的汴河之畔,银碧的夜波滚滚而过,他全身心地感受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人口最多的大国都城的氛围。

17岁那年,毕昇受父命送雕板印制的经书去乌云山寺,三生有缘,在佛光会上与同乡才女李妙音一见钟情,相识相恋,难舍难分。“怨黄莺儿作对,怪粉蝶儿成双”。约会时,毕昇绘声绘色地跟妙音说,杭州有波光潋滟的西子湖,西子湖有静如处子的三潭印月,从三潭印月能够遥望遐迩闻名的断桥——烟雨濛濛的,飘飘渺渺的,宛若画图。他还跟妙音说,汴京亦名东京,大街上店铺、酒楼、茶馆、客栈等等紧锣密鼓般挤挨着,小摊小贩的叫卖声、马车牛车的铃铛声、舟船的咿呀橹声不绝于耳,很热闹,很繁华,是大宋的首都,战国时建的大梁城。毕昇还说在首都有幸拜见了堂叔毕士安——时年五十九,当朝殿大官,他在堂叔家住了好几天,堂叔再三勉励他好好读书,好好学艺,好好做人,说得空要带他去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口若悬河的毕昇还给妙音说,他曾经到过金华、东阳,因为金华是宋时全国四大印书中心之一,东阳是出雕板工人的木雕之乡。当然这后一点,是笔者添油加醋加进来的。

到了19岁那年,大概是十二月初吧,家里给毕昇与李妙音办了婚事。但是不知何故,“白衣秀才”虽然聪明透顶好读书,却不热衷仕途,一根筋地倾心于雕板印刷术。他与新婚妻子白天一起在印坊劳作,晚上一起在灯下琢磨木刻雕板印刷的技术细节,包括字体标准化问题——说不定就是传至今日的“宋体”。

后来毕家遭火劫,所藏雕板烧毁一空。不日在为形隐真人赶印所托的《道德经》、《太极新解》、《八卦精要》等书时,毕昇为雕板太笨、太烦、太不方便、出现差错无法改动等弊端发出感叹,开始萌生创制活字的念想。多年之后成功了,同行们每每夸他,毕昇有时说是从春秋战国开始广泛使用的皇帝玉玺和文人墨客盖在书画的印章上得到启发,有时说是从孩子们用所做泥人、泥屋玩“过家家”逰戏当中得到启发。谦虚之甚。

小两口日子过得很滋润。小娘子第一胎生了两个宝贝儿子,一个取名毕嘉,一个取名毕成。但是到了23岁那年,父亲病故了,按例应该守陵尽孝三年,但由于皇帝真宗御诏,毕昇不得不离妻别子二赴汴京,去协助印制《国书》。后来主持《国书》出版的堂叔毕士安也因病去世了,毕昇为赶时间完成《国书》印制任务,在汴京八大印坊推行活字版印刷技术,想不到由于水墨印刷、气温变化等缘故,出现了版面高低不平变形,导致《国书》印制失败。真宗龙颜大怒,严惩八大印坊坊主;毕昇挺身而出承担主要责任,被判死刑。幸好被义士袁斗等人相救,改死罪转沙门岛终身黥面监禁,时在天禧二年(1018)。

沙门岛现在是山东省烟台市管辖的一个群岛,是四望汪洋的孤岛,古时是流放、囚禁犯人之地,极为荒凉,插翅难飞。刺配沙门岛的囚徒都是判死刑而获从宽减刑的罪犯。黥面即在犯人脸上烙七分长的“刺配沙门岛”印记,严加关押。囚犯们根据罪行轻重分为“永不放还”和“遇赦移配”两种,上岛后服苦役,养马或者造船。

岁月如梭。毕昇对黄海日出、渤海日落时云蒸霞蔚的壮观景象无动于衷,42岁那年,他把艰苦、劳累、悲伤、孤寂、悔恨、耻辱一股脑儿统统化为动力,悄悄地造出单个胶泥活字。同年改元乾兴,毕昇有幸获大赦而出狱还乡。至庆历二年(1042)整整十八年,屡试屡败,毕昇最后于60岁生日前夕,宣告胶泥活版印刷技术研制成功。没过几年,妻子尚未享到活版成功带来的实惠而病逝,他伤心至极。次年,年届古稀的毕昇借三赴钱塘推行胶泥活版印刷术之际,在给爱妻超度亡灵而单身赴灵隐寺还愿途中,遭到宿敌、乡人肖祥暗算,翻船遇难于钱塘江中。

就这样,一代大国巨匠、世界级的伟大发明家毕昇,结束了一生。

过了很多很多年,毕昇后裔因用胶泥活字伪造钱币被朝廷发现,满门抄斩。侥幸逃脱的族人,改姓田,姓万。如今英山当地虽有叫毕家铺的村庄,但已经没有一个毕姓人了。

然而,天高皇帝远,兰溪毕家村人胆子大,忠心不二,坚持勿改姓氏。只是他们把自己埋入万丈深渊,硬是不暴露与毕昇的血缘关系,更有甚者,毕家人居然还利用一种叫“符机”的道教迷信工具,创造了一种鲜为人知的“文字”,写成楹联挂在龙神宫的柱子上、案桌上。这些“文字”既不像甲骨文,不像篆书,也不像东巴文字,我看倒是有点像被称为藩书的西夏文与蒙文的结合体。据说有人能够解读,但他们不张扬,不外传。这或许都是瀫溪水千把年来叨叨着想将毕家村先祖毕昇其人其事及其后裔轶闻公之于众的原因吧。

时至今日,虽然活字印刷已被电脑输入制版技术所替代,但是毕昇的发明创造对世界文明史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毕昇作为大国巨匠的创造精神永远铭记在世人心中。

行文至此,看官们肯定看出上面提到的毕士安,既是毕昇的堂叔,更是毕家村的先祖。

毕家村保存的《河南毕氏宗谱序》载:毕家村人是北宋名相毕士安之后,从处州(今丽水市)之遂昌县白水村迁兰溪。所以毕家人自称北宋名相毕士安的裔孙。

为什么说毕士安冠是北宋名相呢?

瀫溪水滔滔不绝地叨叨,请大家翻看《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列传”第四十,其中便有记载。

毕士安生于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38),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字仁叟,一字舜举。太公名毕宗昱,任本县令;爷爷名毕球,任本州島别驾;父亲名毕义林,累辟使府,修观城令。

毕士安3岁丧母,由继母祝氏抚养。因从少好学,颇有远见的祝氏以为“学必求良师”,特携毕士安先后至澶州、郑州等地拜师求教。在郑州幸得杨璞等七位名家“与士安游”。宋太祖乾德四年(966),毕士安举进士第三名,旋即被郇州帅臣杨廷璋聘为幕府,掌管书奏。后来又升任要职,但得知母病后,他马上奏请朝殿降任为“监汝州稻田务”,为有较多时间陪伴床前,嘘寒问暖,熬汤煎药,以报答继母养育之恩,而被传为“孝闻”。

毕士安系三朝元老,先后两次被委以皇子僚属。宋真宗坐上皇位,即授毕士安尚书工部侍郎、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宋朝“除用执政,多从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进拜,俗称‘四人头”。宋真宗以毕士安权知开封府,实际意味着还将得到重用。

有一次,真宗问毕士安:“谁能同为相国?”毕士安拜曰:“宰相者必有其器,乃可居其位。臣驽朽,实不足以胜任。寇准兼资忠义,善断大事,此宰相才也。”但真宗认为寇准好使气,太逞刚强。毕士安解释说,寇准方正,慷慨有大节,忘身秉道,其素之蓄积,朝臣罕出其右者。如今边疆不稳,正需要寇准这样的人。真宗甚是赞同,不日同时任命毕、寇两人为平章事(即宰相)。寇准拜相后,有小人申宗古诬告。毕士安主动帮助查清案情,然后挺身出面为寇准辩护,并将申斩首,使寇准安心于政务。至此看官们可能不知,寇准是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又比毕士安年轻23岁,他们之间非亲、非故又非同乡、同窗,但是毕士安看中了寇准的为人和性格,看中了寇准的才华和抱负,所以极力推举。毕士安的荐贤之功可以说比伯乐更伯乐,因为他不仅为朝廷推举了一个后来力主抗辽和治国贡献巨大的重臣,同时为整个民族推举了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国名相。

说毕士安比伯乐更伯乐,还有一例,他为中国文学史培养了一位大作家。《史记》载:“禹偁幼时以事至士安官舍,士安识其非常童,留之教以学,举业日兴,后登科进用更在士安前,及士安知制诰其命,乃禹偁词也。”此人就是出身贫寒,“其家以磨面为生”的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王禹偁(982-1001)。比毕士安年轻44岁。著有《小畜集》。其中词作《点绛唇·感兴》:“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极佳。

猜你喜欢

兰溪寇准家村
美丽乡村背景下江西高安范家村改造提升设计
畅游“水乡古镇”
“溜须”典故的来历
美丽的向家村
“眼中钉”的由来
一个人的山区“扶贫公交”
二十年治水迎蜕变莆田木兰溪的“前世今生”
一个高等学府与一个村庄的碰撞
山中岁月已无忧
背后说人“好话”的王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