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抗战老兵的本色人生

2016-06-27毛玉山徐常根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吴老

毛玉山+徐常根

除却泥土的湮埋,拂去岁月的尘土。60余载的风尘与沧桑,虽历经艰辛和清贫,纵然世界万端变化,不变的永远是他的本质。他的精神就是一座永恒的雕塑,无不牵动着一颗颗感佩的心……

如果有人要问:一个人的本色到底能坚守多久?一个人对党和国家的情感到底有多深?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到底有多高?一个人对战友的感情到底有多真?或许,你从一个抗战老兵的身上就能找到答案。

偶然的结缘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任劳任怨当了60多年农民,他将当年的光荣深藏在心底,沉默而清贫,没有人知道他过去的荣光。直到那年偶遇彭阳旭后,他的秘密在无意中才被发现。

那是2004年1月4日,81岁的他在女儿的搀扶下来到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门诊治疗,老人患的是前列腺肥大增生,导致小便尿不出来。根据他的病情,必须要做手术,医生要求立即住院治疗。老人虽然很不情愿,但在女儿的劝说下,还是勉强同意了。

因病房没有床位,医院就给他临时加了一张床,并于第二天就给他做了手术,手术是成功的,这无疑给老人减轻了病痛,按说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这似乎并没有给这一家人带来多少喜悦,反而给他们增添了更多的忧愁……

他的家距离医院并不是十分遥远,就在新疆米泉县(现为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三道坝镇韩家庄村,离医院也就是四十多公里。女儿、女婿轮流看护着老人。做完手术后,女儿就回去准备住院的必用品去了,当她再次匆匆赶到医院病房时,老人的针也停了,药也停了,她就责问丈夫为什么?丈夫无奈地说,我们真的没有钱交了,医院就停了药。

无奈之下,他们又四处筹钱,举债给老人继续治疗。对于一个没有任何外来收入、没有任何积蓄的农民家庭,后面的治疗怎么办,欠下那么多的外债又怎么还?这是他们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难题,也是他们无法面对但必须承受的事实。

随后,虽然给老人打上了吊针,用上了药,但女儿却经常在旁边悄悄地抹泪,偷偷地哭泣;女婿蹲在病房的过道里愁眉苦脸,唉声叹息;而更让人揪心的是,老人经常偷偷地拔掉针头,拒绝继续治疗……

女儿发现了老人拔掉的针头,哭泣着紧握着老人的手说:“爸,你千万不要这样,咱先把病治好,其他的,以后再说。”

老人很平静地说:“我已经八十多岁了,我的战友们早已走了,我也活够本了。我们家这么穷,将来你们还要过日子,不能再给你们添麻烦了,不治了,咱们回家。”

这样的情景,这样的对话,这样的争执,这样的劝阻,从此就经常在老人和女儿之间发生。老人一次次地拔针头,女儿又一次次地找护士,给老人重新扎上……

其实,他们的情况,早就引起了同在一个病房的另一位病人的注意。每次看到这样的情景,他的内心都受到一次刺痛,他就是彭阳旭。当时他是自治区军队离退休干部第二休养所(以下简称第二军干所)书记,他因患肾结石住进了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泌尿科治疗,和那位老人刚好同在一个病房。

尽管彭阳旭让肾结石病折磨得疼痛难忍,直不起腰,尽管他一句也听不懂老人满口的江苏口音,但他看到,这样一个病重的80多岁老人,在他每次上厕所时,都是把腰板挺得直直的,即便是靠在床头上,也努力地把腰杆挺直。他从老人的举手投足中,看到了老人身上有一种军人的风骨。责任告诉他,他一定要搞清老人的身份。于是,他分别找老人的女儿和女婿了解情况。

女儿女婿告诉他,老人确实当过兵,不但打过日本鬼子,打过国民党,还上朝鲜战场打过美国鬼子。彭阳旭就搞不懂了,这样一个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革命,看病住院应该有人管啊,怎么会这样呢?

女儿女婿说,他父亲现在就是个农民,确实没人管。去年8月,父亲患前列腺肥大增生,小便解不出来,都快憋死过去。由于拿不出医疗费,父亲硬是挺着不肯去医院。他们强行将父亲送进了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借钱做了第一次手术。现在,父亲的病又犯了,他们连哭带骗,说是有关部门照顾他这位残疾老军人给解决医疗费,父亲才配合做了第二次手术。可父亲很快发现了2万多元的住院费都是他们借来的,这才几次三番偷偷拔掉输液管想中断治疗。眼下,医院又要求交住院治疗费,家里实在是拿不出钱来,借也借不到,都愁死人了!女儿说着又抽泣起来。

彭阳旭问:“你有你父亲当过兵的证明材料吗?”女儿抹着泪说:“长这么大,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材料,只是听父亲讲过他以前当兵的情况。”彭阳旭急切地说:“一定要给你父亲做做工作,让他好好想想,找出你父亲当年当兵的证明,这对帮助你父亲很重要。”

随后,女儿就问父亲。开始老人还支支吾吾地不愿意说,在女儿生气地一再追问下,他才迫不得已说了。说他当兵的东西用几块布包着,藏在他屋里的一个木箱子底下。说完还很后悔,说你要这些干啥,你又不认识别人,让别人看啥!可千万别给弄丢了。

女儿回到家后,把父亲的木头箱子的锁打开,翻出了父亲珍藏多年的那包宝贝东西。那是一个小布包,左一层右一层包得严严实实。她打小生活在父母身边,如今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些东西。她想,要不是为了给父亲治病,她也不会去追问,父亲也不会告诉她,那么她可能在父亲有生之年里也难以见到这些东西,这些秘密或许将永远湮灭在这个箱底。

第二天,女儿把那个小布包交给了彭阳旭。彭阳旭一层一层地打开,当打开最后一层后,他非常吃惊:在一块金丝绒布上,别着老人在各个战役中立功受勋的7枚军功章,还有一枚军功章的别针已经脱落;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慰问团赠送的日记本中,还夹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的饭票和一张面值10元的朝鲜纸币,年代久远却依旧崭新;一条破旧毛巾上还清晰地印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红字,还有一支缴获的美军小铁饭勺战利品,勺柄上清晰地烙有“U·S”字样。不但有这些让人惊异的物证,还有两份证明他身份的文字材料,一份是由朱德总司令手印签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回乡转业建设军人证明,另一份是苏北盐城行政专员公署的军属证明,以及三等乙级因战伤残军人证,每一件物品都是老人峥嵘岁月的光荣见证。

面对这一块块凝聚着老人在一次次战斗的厮杀中获得的荣誉,面对这个在一场场战争硝烟中度过而幸存的生命,面对这个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广西剿匪、抗美援朝战争的老革命、老功臣,特别是这个经历过荡气回肠的战斗人生后的老人,几十年来一直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艰难度日,除了每年仅有的1440元伤残抚恤金,再无半点额外补助,彭阳旭的心灵被震撼了!他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滴落在那些奖章上面,沉默了许久的他都没说出话来。

彭阳旭也是一名部队转业干部,现在干的又是为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的工作,他对部队的感情,对军人的感情,特别是对那些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老军人的感情更是浓烈而深厚。这位老英雄到底经历过怎样的腥风血雨,岁月又遮掩了他多少痛楚与悲哀呀!此情此景,让彭阳旭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样怎么能行?这样绝对不行!他抱定决心,一定要设法解决老人的看病问题,一定要解决老人安身立命的问题,让老人能够安度晚年。他对老人的女儿女婿说:“你们放心地给老人看病,钱的问题我来想办法解决。”

11年的烽火岁月

彭阳旭与老人的偶遇,让我们有机会知晓了老人的从军战斗经历。让我们走近老人,走进他过去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看看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老人名叫吴绍发,1923年12月出生在江苏盐城建湖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穷,我十来岁就到地主家里当长工。”吴绍发说,1943年2月的一天,共产党的队伍到村里动员村民入伍参军,“听说这是为人民做主的队伍,我就偷着从家里跑出来报名参军,父母和家人谁也不知道。”

20岁的吴绍发参军入伍,换上了他羡慕已久的土布军装,他笑得合不拢嘴:“这下好了,我可以到前线打鬼子了!”他光荣地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加入了抗日行列。在他珍藏的一份泛黄的军属证明表里是这样记载的:

“苏北盐城行政专员公署军属证字第4号:兹有吴阳广,江苏省盐城行政区建湖县高作区建北东葛村人。现在第一野战军服役。”

这里要说明一下,其实他当兵前的名字叫吴阳广,入伍后,害怕日本兵和国民党杀害家人,便改名叫吴绍发。

在吴绍发珍藏的另一份“转业证明”中记录得更为详细。这是一份由朱德总司令手书印章签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回乡转业建设军人证明,在这份“转业证明”中大致是这样记载的:

吴绍发,原任第三十九军一一五师三四三团一营营部给养供给排长。战斗次数:22次;负伤:2次;残废等级:3级乙;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斗大功:4次;祖国战斗小功:2次;朝鲜战斗记三等功:2次。1945年2月-1954年9月,历任战士、副班长、军械员、股员、给养供给排长。现批准回乡转业建设。落款日期为1954年12月10日。

吴绍发20岁偷跑去参了军,他没来得及学一点作战技能,便赶上了一个又一个炮火纷飞的战场,经历大小战斗100余场。

在抗日战争中,他所在的115师343团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战,随后部队转战江南,编入新四军战斗序列,他们这支挺进苏北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他所在的团也改为新四军第三师八旅二十二团。在日、伪、顽极其复杂残酷的敌后环境中,坚持抗战,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把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

在解放战争中,他参加过辽沈、平津、渡江战役,战斗足迹踏遍东北、华北、中南、西南18个省市。让我们来看看他们在解放战争中的进军路线图:1945年9月,抗日战争刚刚结束,他们便响应中央“打到东北去”的号召,11月底,他们便从江南横跨大半个中国,直接来到锦州以西地区,被编入东北人民自治军战斗序列,此后,参加了四平保卫战、攻克锦州、解放沈阳等战役,全程参加了整个辽沈战役;紧接着又南下入关,参加平津战役,成为攻克天津的主力团。辽沈、平津两大战役胜利结束后,他们遵照毛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战略部署,越过华北平原,跨过黄河、淮河,翻越大别山,渡过汉江、长江。参加衡(阳)宝(庆)、广西战役,把胜利的红旗插上我国西南重镇——镇南关(友谊关)。此后在广西他又多次参加剿匪战斗。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他们又响应党中央号召,再次从江南出发返回东北,于8月7日抵达辽宁辽阳地区集结待命。他们从祖国的最南方到祖国的最北方,前后整整穿越了三次,哪里需要上哪里,有几支部队有过他们这样的经历?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们团又成为中国第一批入朝的参战部队,他也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他们团从1950年10月20日正式入朝作战,在朝鲜战场经历了五场大的战役。他们团作为在任何时期都是主力团,牺牲也就最大。笔者根据《三四三团史》附录里面的烈士名单计算了一下,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三场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共计2535名,而仅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就高达1226名,将近占了一半,可想那场战争的残酷程度。他们在朝鲜苦战了两年零六个月,直到1953年4月凯旋而归。

吴绍发从他当兵的那一天起,在各个战场上浴血奋战了整整11个年头,直到每一场战争的胜利。

在那些残酷、无情的战争中,他经历过无数次的战斗,死神与他一次次擦肩而过。对几十年前身经的每场大的战斗,吴绍发至今仍记忆犹新。由于耳聋和怕引起他为牺牲的战友而过于伤感的原因,我们仅就他伤残有关的几场战斗做了了解。尽管有选择地让他追忆几场战斗,但他说着说着就眼含泪花,嘴发硬,手发抖。

在残酷的抗日战争中,有一次,他和战友在江苏阜宁县侦查,发现敌人秘密据点后却遭到日寇围攻,大家躲在一处掩体下和敌人拼搏,子弹打光了,就和敌人展开肉搏,吴绍发的步枪上没有刺刀,他就拿着枪托向冲上来的日本兵砸去,抢过了对方带有刺刀的枪。这时,两个鬼子端着刺刀向他冲过来,他用刺刀将一个鬼子顶到了墙上刺死,随即回身又干掉了另一个鬼子。他和战友们与敌人展开殊死拼杀,胸部、腹部等多处负伤,最终成功突围,终于将情报送回了总部。在这次战斗中,他虽荣立战功一次,获军功章一枚,但每当想起那些在突围中牺牲的战友,他便觉得,他的那枚军功章,都是战友们拿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在1948年的解放战争中,吴绍发作为东北野战军参战辽沈战役的一员,在辽西会战前夕,吴绍发所在的一营接到命令,固守一处军事要点阻击敌人。“从头一天晚上10点,到第二天下午8点,我们一个营500多名战士对阵敌人4000多人,只有步枪和手榴弹的战士们,面对全副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没有一个退缩。”据老人回忆说,那场战斗异常激烈和残酷,在这样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情况下,他们和敌人鏖战整整一个昼夜,战士们个个杀红了眼,一次次打退了敌人的疯狂进攻。在最后一波战斗即将开始时,吴绍发和战友们清点了人数,能动的只有7个人了。“我们每个人都上了刺刀,准备打光最后一颗子弹后就和敌人肉搏。就在大家抱着必死的决心准备和敌人拼命时,我们的主力部队赶到了……”尽管那场战斗牺牲巨大,但他们还是圆满地完成了阻击任务,为整体战略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在那场残酷的战斗中,他的战友们一个个在身边倒下,而他却侥幸地活了下来,但腿上留下了多处弹伤。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吴绍发老人回忆说:“美国的武器装备比我们好,飞机、大炮随时可以打我们,我们白天根本没办法行动。我们一般都是白天不打黑天打,住的是防空洞,吃的是炒面,山上没水喝,渴了就吃山上的雪……”

在一次战斗中,他被炮弹炸聋了双耳,“炮弹在我身边爆炸后,炸翻的土把我埋在里面,只露出两条腿,幸亏担架队员发现我的两条腿在动,把我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他人虽活了下来,却从此几乎成了聋子,别人只有在他耳边大声说话,他才能听得见。战场上,吴绍发全身曾多次负伤。时至今日,他的腹部上还有一道20多厘米的疤痕,在大腿上也有多处伤痕……身上的多处伤痕仍清晰可见。

在笔者采访中,吴绍发撩起上衣,低头望着腹部那道20多厘米的疤痕,眼角流出了混浊的泪水:“我是战场上的幸存者,可我的许多战友却再也没能回来……”

是的,那么多和他一起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走过来的老战友,都牺牲在异国他乡,这能不让他为那些牺牲的战友们而痛惜吗?能不让他时常怀想与思念吗?

支边务农守新疆

走下战场,和平年代的吴绍发坚守军人本色,始终对党忠心耿耿,将当年的光荣深藏在心底里,安守清贫,甘做一个最普通最平凡的老农民,即便生活遇到再大困难,也从不向党和政府开口。只有那些渐渐发黄与褪色的军功章、纪念章和慰问品等陪伴着他,安慰着他。

据吴绍发当年所在的部队《343团史》记载:1953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和军区党委关于整编改装的命令,以及军委颁布的《国防军陆军编制表》,他们343团开始整编改装,直到1954年8月,全团整编改装全部结束。在整编改装中,他们团有252名老弱病残的干部士兵复员转业,吴绍发因战致残、双耳被炮弹震聋,也在这批复转的人员当中。于是,1954年12月,吴绍发拖着残疾的身躯,复员回到了家乡江苏建湖县,领取了当时视作复员费的两斗小米,开始参加家乡农业生产。1959年,他积极响应国家“建设边疆”的号召,离开鱼米之乡的江苏来到新疆支边,被安置在新疆八一钢铁厂当一名钢铁工人。刚安顿的第二天,领导在大会上问“谁会种水稻?”他举手作答“我会”,接着拿起行李到了米泉县韩家庄村种水稻。原来,米泉县作为粮食基地,急缺有水稻种植经验的人。就这样,他又从一名钢铁工人变成了一个普通农民,在米泉县三道坝镇韩家庄村一住就是半辈子。

吴绍发与小他11岁的王秀玲结为夫妻后,生了一个女儿,起名叫吴永红,这是他们唯一的孩子。一家三口,相依为命,靠种田为生,默默无闻地做人,村里没人知道他的不凡经历。

尽管每天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吴绍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每次村里开党员会,吴绍发都是提前半小时到,会上别人讲什么,他听不见,他都是把材料都带回家认真看。2008年8月,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吴绍发所在的村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进行集中学习,吴绍发每次都是按时到会,正襟危坐直到学习结束。一次,村支书看他年老有病,就贴近他的耳边好意地大声说:“吴老,您也听不见我们讲什么,你以后就不用来参加学习了。”吴绍发听后,愣了一下,然后生气地说:“这是党的会议,我虽然耳聋听不见,但我是一名党员,周围的群众都看着我,就这么干坐着,我也要坚持到底!”打这以后,村里党员集中学习时,再也没人敢去劝他了。

在村里,吴绍发先后担任过党小组长、民兵排长、贫协组长、出纳、保管员,他始终把手中的权力看作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坚持原则,认真履责,深受村民信赖,在群众中有着极好的口碑。

据吴绍发所在村的村民介绍,当年,吴绍发在担任生产队保管员时,保管着全队的大米。一次,生产队队长让吴绍发给他从库房里拿些大米出来,他想用大米去拉点关系、为队里办点事。吴绍发说:“大米是集体的,你怎么能随便拿呢!”一口回绝了他。气得这名队长愤怒地说:“要么你将大米给我,要么你这保管员就别干了!”“那你就撤我吧!反正这大米我是坚决不会给你的。”吴绍发坚持说。这名队长一气之下撤换了吴绍发的保管员。然而,不到一年的时间,全生产队的社员对新任保管员意见纷纷,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吴绍发又被推选到保管员的岗位上。

身为一个安家异乡的外来户,生计上的艰难与无助可想而知。不管生活怎么拮据和清贫,他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和老军人的操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的冬天,那是一个大雪天的下午,三道坝镇的民政助理员来送伤残抚恤金,将一个装有15000元的黑色塑料袋落在他家。这位助理员左思右想也想不出将钱丢在哪儿了。傍晚时,经过离吴绍发家30米远的公路时,看到一个雪人,用胳膊紧紧夹着一个黑袋子。当这位助理员知道他站在寒冷的大雪天里等了几个小时,一直在等自己时,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这位助理员回忆起这件事时,至今仍感激不尽。她说,当时包里装有15000元钱的抚恤金,跑了几个村,去了几十家,丢在何处,确实没有丝毫的印象,要不是吴老爷子的人品好,主动将包交给她,她永远也解不开这个谜。

几十年来,吴绍发尽管日子过得极其简单、清贫,但他却感到很知足,很满足,从不抱怨。这期间,有很多人替他不平,要他去上访,请求落实政策,都被他拒绝了。2012年的一天,一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呼图壁县在乡老兵,偶然从报纸上看到吴绍发的情况后,在儿子的陪伴下,特意从呼图壁赶来找到吴绍发,查看了吴绍发那些“宝贝”材料后说:“我因档案材料不全一直上访,最后被有关部门查实落实了待遇。你1943年2月投身革命,立了这么多次功,参加了这么多次的战斗,你咋不去上访落实政策呢?”

吴绍发很认真地对他说:“战场上那么多的战友都牺牲了,我还活着,还有个女儿,我已经非常知足了。”

呼图壁县的老兵还是反复劝他:“你要是跑不动,或嫌麻烦不想跑,把你的材料交给我,我去替你找。”但吴绍发还是不为所动。

这位在乡老兵见实在劝不动,仍不甘心,就去三道坝镇上住了一夜。次日一大早,又来劝他。但最终还是带着感佩之心离开了他家。临别时,他双手紧紧拉着吴绍发的手说:“像你这样的老革命、老功臣,从不向党和政府要待遇,真的让我感动和佩服。”

“我很幸运,因为我还活着。”吴绍发常把这句话挂着嘴边。无论他多么清贫,无论他记忆力有多差,也无论他当时的身体怎样,几十年来,吴绍发都不会忘记一个日子,那就是他祭奠战友的日子。每年清明节,吴绍发都要到一个僻静的地方,他面朝南方,给牺牲的战友们放一挂鞭炮,烧一些纸钱,嘴里还念念有词,他总是把他能记起的战友的名字都要念叨一遍,然后打开一瓶酒,把酒洒在那些烧过的纸钱上。他席地而坐,总是坐在那里很久很久,不忍离去……

我想,在那一刻,在他面前随风飘飞的已经不是燃过的灰烬,而是他那些牺牲的战友们生前活灵活现的音容笑貌……每次独自和牺牲的战友做心灵对话,他就得到了一种支撑,一种安慰,一种心灵上的洗涤。

功臣互献爱心

抗战老兵是最不能被遗忘的英雄。对于这样一位为共和国的建立流过血打过仗负有伤的功臣,我们绝不能袖手旁观。2004年1月,了解了同病房的病友吴绍发老人的情况后,彭阳旭不顾医生“继续住院治疗,不能外出剧烈活动”的意见,带上老人的女婿直接找到了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政厅优抚安置处的潘处长。他说:“现在有一名老八路,住院没钱,医院要停止治疗,你看怎么办?”并把老人的材料一同拿给潘处长看。

潘处长看了老人的材料,也很同情,但她说,目前还没有针对老人这种情况的政策,她也没有办法。

当时彭阳旭的肾结石病还未痊愈,还在时时发作,经常让他疼痛难忍。而这时吴老也已出院回家了,还欠着两万多元的债,老人一定在家里焦急地等着他,盼着他,能想出好办法,能给他带来好消息。

想到这些,彭阳旭心中更加焦急,他不等病好,就急切地回到了单位,随后立即找到了老干部管委会主任张双和,把吴老的有关情况向张主任做了全面、详细的反映。张主任听后心情也很沉重,他当即说:“我们明天一起先去看一下老人家去。”

第二天一大早,彭阳旭就带病陪张双和去米泉三道坝看望吴绍发老人。踏进吴老的家门,眼前的一切让他们很是寒心,家境贫寒得超乎想象:在那间年久失修、低矮、破旧的土房子里,家里仅有几件老式的旧家具:一张方桌,一张床,一个破木头箱子和一个旧木头柜子,最值钱的就是15年前女婿送的那台12吋的“雪莲牌”黑白电视机,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房间昏暗、杂乱、陈旧,还散发着一股刺鼻的呛味,那是他们经常编草垫子,从稻草里面散发出的灰尘和草屑。

彭阳旭和张主任来到吴绍发家的时候,老两口正在门口编草垫子,而先前他们老两口就是靠编草垫子生活的。他们唯一的女儿出嫁在外村,老两口仅靠每年1440元的伤残抚恤金度日,不要说正常生活,就连最低生活水准也难以维持。他们为了节省那点极其有限的资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为了节约燃料费,如果不是太冷的天,他们都舍不得烧女儿送来的煤炭,老两口常常坐在被子里面取暖,夏天他们到处去捡柴火用来做饭。他们现在编草垫子已经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还债。出院回到家后,吴绍发从老伴口中得知,这次住院两次做手术共花费2万多元都是借来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决定在有生之年还清债务。81岁高龄的他和老伴拖着病残衰弱的身子,开始日夜用稻草编草垫子卖。而一个长2米、宽80厘米的草垫子只能卖到五、六毛钱。彭阳旭粗略算了一下,如果像这样要还清两万元的债,即便老两口不吃不喝也要二十多年,简直让人不可想象,不可思议……

看到这样的情景,张主任和彭阳旭的心情是一样的沉重。当他们把在三道坝镇上买的5公斤瘦肉递给吴老时,这位坚强的老人眼睛湿润了。

回到单位,张主任立即召开了管委会会议。会上,大家很快形成了一致意见。军休老干部们说,通过这件事,吴老教育了我们,和吴老相比,我们知足了,满足了。吴老在精神上帮助了我们,我们也要在物资上帮助他一下,帮助吴老渡过难关。会议进行到最后,大家为这次活动定了一个名字,就叫“功臣互献爱心”活动,双方在精神上、物质上互相帮助。

之后,他们又召开了全体老干部“功臣互献爱心”动员大会,上级也很重视,时任民政厅党组书记周毅带着厅机关各处、室人员来参加了大会。会上,彭阳旭发表了激动人心的讲话,他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吴老战争年代英勇无畏、战功赫赫和现在家庭极其困难的情况,让所有在场的老干部无不为之动容。捐款活动开始后,周毅书记带头捐了500元钱,紧接着,民政厅各处室以及老干部们纷纷踊跃捐款,当场捐款1.4万元。捐款结束后,彭阳旭把所有捐款交到了吴老的手中。

当吴老接到这1.4万元钱时,激动地说,“我活到现在,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的钱。”彭阳旭握着老人的手说:“您老放心,您以后住院不要再拔针头了,你看病的钱党和政府会给你解决的,再也不要担心给女儿一家添麻烦了。这些钱你先用,不够我们再想办法。”

临别,问吴老还有什么困难,吴老不停地说:“没有了,没有了,这已经给我们解决了大困难,怎么还好给政府添负担呢。”

过后,周毅书记又专门安排民政厅福彩中心从福彩中拿出8000元经费,还清了老人因看病欠下的所有欠款,福彩中心还发动全体党员和职工,为老人捐款购买了一台29寸彩色电视机。

事情到此为止,似乎已经非常圆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帮助下,让吴绍发老人一家度过了难以迈过去的一个难关,解决了老人一家面临的棘手困难,似乎老人再无后顾之忧了。于是,先前帮助过老人的有关部门也就不再关注,争相报道“老八路吴绍发英雄事迹”和“帮助老八路吴绍发光荣事迹”的各种媒体也随之消失,老人吴绍发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出,他们一家又恢复了和往日一样的平静生活。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老人吴绍发的生活从此就真的改变了吗?怎么可能!就靠他那每年1440元的伤残抚恤金,他能过上怎样的生活?

只有一个人没有忘记,他就是彭阳旭。他仍在尽自己的努力来帮助吴绍发。在此后的几年里,他每年都去看望慰问吴老。彭阳旭记得,他第一次到吴老家时,吴老问他:“乌鲁木齐有没有香蕉?”于是,彭阳旭第二次到他家时,特意给他带了许多香蕉和水果,老人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彭阳旭听说吴老从来到三道坝后再也没去过乌鲁木齐,便用车载着吴老在乌鲁木齐大街上转了一圈。老人看着焕然一新的乌鲁木齐,高兴地说:“乌鲁木齐变化真大啊,和我们当初来的时候完全是两个样子了!”看着无比喜悦和兴奋的老人,彭阳旭心酸得一句话都说不出话来……

是的,一个活了80多岁的老人支边安家农村后再没有吃过香蕉,一个打了三场战争,双脚走遍全国,打遍全国,甚至打到国外,最后在乌鲁木齐周边的农村住了一辈子,竟没有游看过乌鲁木齐。可想而知,他还有多少没吃过、没见过的东西啊!可能如今的几岁小孩都比他见得多,吃得多,享受得多……你说能不让人心酸吗?

2006年,彭阳旭从第二军干所调任自治区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军休中心)主任。这是一个新组建单位,一边要筹建,一边还要接收军队离退休干部,工作千头万绪,忙得实在无法脱身。尽管如此,彭阳旭还是利用春节休息时间,带上爱人和女儿去看望吴老。

2009年3月,彭阳旭又来看望吴绍发老人,发现年迈的老人因病生活又回到了几年前的贫困状况,心里很难过。

回到军休中心后,彭阳旭将吴绍发的情况向班子成员进行了介绍,大家很快达成共识:吴绍发是国家的有功之臣,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其渡过难关。

在军休中心教育动员大会上,大家被吴绍发的情况深深地感动了。“中心领导采纳老干部的提议,号召全体军休老干部和工作人员每人每天捐出1分钱,援助抗战老兵吴绍发。”老干部嫌少,要求改为“每人每天节省捐出5分钱”。老干部说:“比功劳吴老在天上,我们在地下;比待遇我们在天上,吴老在地下。我们应该尽点绵薄之力。”

军休中心自此在全体军休干部和工作人员中展开了“每人每天节省捐出5分钱,资助功臣度晚年”活动,一年给吴绍发老人捐款5000元。这项活动开展后,军休中心除了逢年过节组织工休人员前往吴老家看望慰问并送去慰问品和1000元的慰问金外,还给老人送去了几床新棉被、新褥子、新枕头和衣物等,方便时安排吴老夫妻俩到中心免费体检,每年入冬都给老人一家送去足够一个冬季取暖的煤炭,使老人的晚年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2010年中秋节前夕,军休中心主任彭阳旭、副主任陈军禄慰问吴绍发时,发现吴老明显消瘦了。吴永红说:“是冬天冻的和夏天热的。”经过仔细察看,发现吴老的住房墙体是37公分,屋顶只有5公分厚。

回到中心的当天,主任彭阳旭、书记许卫东当即召开碰头会。大家一致要求改变现状。很快,在他们的帮助下,吴老的住房墙体加厚了20公分,屋顶加厚了40公分,这笔4.6万元的修缮款就是从军休中心“每人每天节省捐出5分钱”里支出的。

2012年11月18日,是吴绍发老人90岁的生日。这天上午,彭阳旭早早地带领老干部代表和工作人员来到吴老家中给他祝寿,买了蛋糕,放了一万响的鞭炮,并送去了2000元的寿金。在众人的围观和欢呼声中,吴老努力挺直了已经有些佝偻的背,他用军礼向大家表示着谢意。

2014年11月,92岁高龄的吴绍发患上了前列腺癌,军休中心又安排他住院治疗。11月20日,军休中心召开了主任办公会,通报了吴绍发的病况,大家心里很着急。会议研究决定,从11月份开始,在以往捐助不变的基础上,以后每月从每人每天节省捐出5分钱中再拿出500元,作为给吴老增补护理和营养费用,并在第二天党日活动时间,组织26个老干党支部书记,代表2000多名军休老干部去吴老家中看望,现场开展“真诚送温暖,实地受教育”组织活动。他们给吴老送去1000元过冬烤火费,将送去的新被褥、新枕头铺到吴老的床上,吴老夫妻俩感动得热泪盈眶。吴老兴奋地唱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是一个兵”。让人惊讶的是,92岁高龄、身患前列腺癌、腰上系着排尿袋的吴老竟能只字不差完整地唱完这两首军歌。

“送去的是温暖,收获的是精神。”军休中心的老干部纷纷感叹。他们为吴绍发捐款,一捐就是8年,还要继续再捐赠下去。他们说,他们捐的不是钱,是感动。

每年,军休中心的领导都要组织老干部代表和工作人员去吴绍发家里,过几次有意义的组织生活,每遇大项专题教育都会请吴老来军休中心与大家见面交流。

“每次去吴绍发家过组织生活,我们都让工作人员看一看吴老昔日的功劳、现在的处境,比一比自己与吴老的差距在哪里,想一想向吴老学些什么,怎样服务好身边这些军休老干部、人民的功臣?”彭阳旭说。

永远的老兵

70多年前,吴绍发为抗击日寇、为祖国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如今,他垂垂老矣,步履蹒跚。尽管人们一见面都尊称他老八路、老英雄,然而,吴老从不认为自己是英雄,他总自称是一个“老兵”,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保家卫国。

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这位抗战老英雄、老功臣。从2013年开始,国家民政部门开始对吴绍发这种情况的在乡抗战老兵有了新政策,彻底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后顾之忧。据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民政局局长程吉平介绍,2013年以来,按照国家政策给予吴老每月补助金1300元、护理费1900元、低保金335元,老人每月可享有3535元的补助保障金,还有老伴王秀玲每月335元的低保金;老两口均享受全额看病、冬碳、粮食补助,再加上他残疾抚恤金和过年过节的慰问金,还有军休中心的捐助,这样一来,吴老一家安度晚年过日子是没有什么问题了。

即便如此,吴老的那点待遇和那些早他三十年前就享受的离休干部待遇能比吗?但无论如何,这样的结果还是让人很欣慰。

这似乎只是吴老幸福晚年生活的开始,让人更为欣慰的是,他终于又等到了他生命中重要收获的季节。2015年“七一”前夕,在军休中心召开的“老干部支部书记义务担当作为宣讲会”上,《军休文化》杂志社的一位主编看到应邀坐在大会主席台上的吴老,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很受感动。这位主编通过原总参谋部的一位老战友,与沈阳部队取得了联系。与此同时,吴绍发的老部队沈阳军区115旅(该旅前身即39军115师)的首长也在媒体网络上看到了关于吴绍发的新闻报道,十分激动和重视。部队首长立即安排政治部与一直资助吴老的军休中心和米东区民政局取得了联系,随后派政治部副主任马奔一行专程到新疆来看望吴绍发。

8月22日上午,马奔副主任一行在军休中心主任彭阳旭、党委书记许卫东和米东区民政局局长程吉平等的陪同下,来到了吴绍发的家。当地米东区民政部门有关工作人员和村、镇领导,以及村民簇拥着前来祝贺,大家道喜:“能在吴老英雄的有生之年,圆了他61年的老部队梦,找到亲人,我们都感到欣慰和高兴!”

马副主任一行在翻看了吴绍发的军人证和奖章后,一致肯定老人就是原115师343团的战士。他们给吴绍发介绍了部队的现况,赠送了《115师师史》、《343团团史》和慰问金、纪念品。他们还专门给吴老带来了他们的师史电视专题片和部队特意为吴老录制的他原来所在营、现一营官兵对他敬语光盘。为吴老播放时,当他看到老部队的画面,特别是一营从营长、教导员到干部和新老战士代表每人给他讲的一段崇敬问候话时,红了眼圈,泛着泪花,激动得说不出一句话来。马奔副主任一行被吴老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表示回去后将进一步整理吴老的事迹,作为部队革命传统教育的活教材。

时隔61年,已经93岁的吴绍发,终于又见到了老部队的亲人,找到了家,吴老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临别之时,马副主任问吴老还有什么要求?吴老摇摇头说:“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已经很幸运了。没有共产党,没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很知足,没什么需要。”他紧紧握着马奔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2015年,在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民政局工作人员,给吴老送来了一枚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当民政局工作人员把这枚做工精美、浮雕形象生动,而且配有绶带的纪念章挂在吴老的胸前时,他当即整理绶带,双手抚摸着佩戴在胸前的纪念章,容光焕发,精神矍铄,是那种夙愿得尝的喜悦和满足。那几天,吴老总是喜欢把这枚金光闪闪的纪念章挂在胸前,在村里走动,让大家分享他的自豪心境。

2015年9月3日,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盛大阅兵日。这天,吴老早早地起床穿戴整齐,将前几日刚颁发的纪念章挂在胸前,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观看庄严神圣的阅兵仪式。

阅兵开始后,虽然他双耳听不见,但他盯着电视机画面很专注。当他看到阅兵方阵走过天安门城楼时,腾地一下,就站了起来,敬起了军礼。

“阅兵过程中,我爸一直在敬礼,高举的手久久不愿放下。”他的女儿吴永红说。

电视里的场面,让吴老难掩激动之情,他想到了那些牺牲的战友,两眼泪汪汪地自言自语道:“现在国家强盛了,可惜战友们没有看到这一天,现在军队武器装备多好,真是想不到啊!”老人带着无限的感慨,硬是坚持着把阅兵式看完。

每当我们静下心来,回味品读吴绍发老人的人生历程时,总让我们生发无限感慨。尽管老人没有多少文化,但它对党的那份朴素情感,是最耐人寻味和感佩的,还有他那历经几十载却始终如一的本色坚守,在平凡人生中铸就的非凡。吴绍发老人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心里的感动,更多的是坚守本色的崇高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中充分肯定:“所有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人们,都是抗战英雄,都是民族英雄”,“抗战功臣不会被忘记”。

抗战老兵不仅仅是一个个老兵,他们更是历史的一部分。这些抗战老兵的故事,为保卫祖国甘愿牺牲的精神需要更多的民众铭记;他们一辈子践行本色的精神,需要我们在新时期不断传承与创新,并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中传下去……

我们希望像吴绍发这样的在乡抗战老兵都能幸福地安度晚年,也期望全社会给予这些老兵更多的关爱与关注!

责任编辑/周武峰

猜你喜欢

吴老
村前那山梁
虚惊一场
肝胆“火线”操刀60年
唱歌排解烦心事
吴孟超的“长寿五句诀”
不起眼的邻居——吴冠中
不给心灵留下隐患
追随吴图南老人学拳的日子
桃李天下的教育家吴贻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