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传承
2016-06-27尹锐哲
尹锐哲
“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引起了人们的热议。看完几期节目,再看看眼下的汉字,发现几乎每个字的都有一个故事。如今在高科技的时代,人们提笔忘字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也不例外,想想也有些对不起谁。
中华文明从有历史记载到今天已经延续了五千多年,是地球上最早拥有文明的国度;而如今这种文化似乎正在慢慢削弱。放眼世界,其他古文明都有断层,唯有中华文化持续不断地传承了下来。如果要使中华文明所拥有的文化不致在我们这一代人受到损伤,就要求我们深刻感觉到,学好用好承载中华文明以及文化的文字,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文化高峰是在百家争鸣时期。而到了近代与现代,随着西方文明的东渐,中华文化有弱化的趋势。文化中的精神与文字这一文化的“肉体”是分不开的。没有文化的人可谓行尸走肉;唯有有文化、有精神的人才是文明的人。汉字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汉字,我们只能从泥土中发现史前的信息。而有了汉字后,我们可以从汉字中发现许多历史痕迹。比如“姚”“姬”“嬴”这些有“女”字作形旁的汉字姓氏,就表明中国过去曾有过母系社会。而像“奸”这样后来产生的是会意字,表明中国男权社会男尊女卑的状况甚至有污蔑女性的思想行径。汉字是东方人智慧的重要体现。汉字除了蕴藏着历史痕迹,还有更重要的特点是: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个汉字的不同组合所表达的意义无限丰富。所以才有人们常说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但是这博大精深也不是随便吹的,更不是能够自动地“博大精深”下去,而是需要我们一代代华人传承与发扬其中的文化内涵。
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胡适提倡白话文化;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地区又简化了大量笔画繁琐的汉字,使汉字易学,易记,易使用,使更多的人认识了汉字,也就更好地发扬了汉字的光辉以及所包含的文化。我们应进一步弘扬汉字的优势以及文化功能,让汉字所包含的文化更加鲜活,让中华文化达到一个新的喷涌状态。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炎黄子孙来说,最好的传承与弘扬汉字文化就是写好每一个字。在当今手写需求越来越减少的情况下,写好汉字更显得有必要。有人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写汉字;而汉语文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生动体现。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学语文的重要方面,其实就是学好写字,使用好汉字。现在有的人语文素养不高,动辄写错别字,遭人笑话。而在这笑话之中反映的问题就是中华文化的缺失,也就是一代人文化的缺失。所以,为了挽救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我们应先写好、用好一个个方块字。通过正确地书写,进而去理解与感受其包含的东方文明的智慧。当然,对于一些特别生僻的字,并不要求每一个人都认识,平常的人只需写好那些中国人理应会写的汉字。或者,将写好汉字作为国人的起码要求,从而形成一种文化生活习惯,使这一习惯丰富我们的文化,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看看邻国日本、韩国,他们本没有文字,他们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造出了各自的文字,弘扬出自己的文明。现在,在某些方面,日、韩文化反过来在影响中国,这应该促使我们猛醒!我们已经有不少人说英语比英国人还溜,但愿不再出现中国人掌握与使用汉字比日本人、韩国人还差。
综上所述,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传承汉字所包含的精深的文化,没有理由不学好、写好汉字,使之发挥出更大的正能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当珍爱汉字,学好、用好汉字,弘扬那些在中华大地上最美的汉字的光辉与美丽。
【点评】本文从“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落笔,在作出反思之后,含蓄地提出了提笔忘字对不起中华文化的思想观点。主体部分的五段翔实地论述了自己为什么有首段中的看法。文章主体部分先从汉字所承载的中国文化以及所蕴藏的某些思想倾向,举出几个典型的汉字例子来证明。然后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的简化字情况。再说到当今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学好与用好汉字的尴尬现象,并与日、韩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做比较。最后指出我们必须重视汉字,学好汉字,使汉字发挥出更大的正能量。全文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对汉字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的认识上的高度,论据比较充分,例证、喻证(将汉字比作传承中华文化精神的“肉体”)、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多样,说理比较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