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缅甸华裔学生语言使用和文化认同初探
2016-06-27马鹏青俐袁榕
马鹏青俐 袁榕
摘 要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中缅两国在教育领域的深化合作,来滇求学的缅甸学生与日俱增,其中缅甸华裔学生占了很大比重,由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这些缅甸华裔学生能使用汉语西南官话,即云南方言。语言能力与文化认同密切相关。本文通过研究文献和访谈在滇缅甸华裔学生,对在滇缅甸华裔学生的语言习得、语言使用情况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进行初步地探索,为其他学者的深入研究提供视角。
关键词 缅甸华裔 语言使用 文化认同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中缅两国自古以来一直是友好邻邦,国民之间的“胞波(兄弟)”情谊也常被津津乐道,尤其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更是为两国的深化合作带来了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缅甸兴起了“华语热”,越来越多的缅甸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这其中,缅甸华裔占了很大比重,他们是华文教育的推动力量,是中缅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根据Mya Than(1997)的定义,缅甸华裔是指祖先曾是中国人、现如今还保留着华夏文化并承认自己是华裔的缅甸人。
缅甸,在地理位置上与中国云南省的德宏州、保山市、临沧市、普洱市、怒江州以及西双版纳州接壤,两国的边境居民常互通有无,往来频繁,据载,汉朝时就有许多云南的少数民族移居缅甸(何平,2008),因此不少缅甸华裔的祖先都是“云南人”,云南方言的学习和使用在他们的语言环境中不可避免,在来华学习中国文化和汉语的过程中,云南方言,缅语和汉语普通话时常交替出现。本文将对在滇缅甸华裔学生的语言使用和文化认同进行研究。
1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据调查得知,绝大部分在滇缅甸华裔学生来自于缅甸北部地区,少部分来自缅甸中部和南部。为了使所收集的数据丰富多样,笔者先后到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镇康一中和昆明华文学校进行调研,对17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年龄段的缅甸华裔学生进行访谈。其中男生有11名,女生6名。12人来自缅甸果敢,2人来自缅甸仰光,2人来自缅甸曼德勒,1人来自缅甸东枝。从学历来看,2名高中生,11名大学预科学生,4名本科学生。5名未满18岁,12名18岁以上。为保护研究对象隐私,所有名字皆为化名。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访谈问题集中于在滇缅甸华裔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不同语域下语言使用情况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程度。在研究对象同意的前提下,对访谈全程录音并转写,访谈语言为普通话和方言。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为理论框架,对所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2发现与讨论
2.1在滇缅甸华裔学生的语言状况
从语言使用频率来看,汉语普通话、云南方言(包括德宏话、腾冲话、镇康话和昆明话)以及缅语是在滇求学的缅甸华裔学生的常用语言。
“上缅甸汉语使用多,影响大,是第一外语,甚至母语;下缅甸汉语使用少,影响小,地位逊于英语和日语。”(鲜丽霞,2008:78)相较而言,缅甸北部(本文特指果敢特区)的学生使用缅语的频率小于缅甸中南部地区(本文特指曼德勒、仰光、东枝)的学生,主要是源于缅北学生的母语并非缅语,而是汉语,家庭语言是“云南方言”,学校教授的语言和官方语言都是带有地方口音的汉语普通话,缅语是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但由于家庭经济情况的差异,他们的缅语存在个体差异,家庭经济较好并居住在市区的缅甸学生比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且居住在山区的学生缅语水平更好。在果敢特区,学校里使用的教材是经过改编的中国教材,电视新闻也是用汉语播报,果敢学生普遍使用汉语西南官话镇康话,即果敢话。“第一特区和果敢县政府办有《果敢特区报》、《果敢民族报》、《果敢法制报》、《果敢画报》等政府报刊,均采用中文……教学用语和教材文种基本上为汉语和中文。果敢地区曾一度使用过南洋版和台湾版中文教材,现基本上使用云南省九年义务教育制教材,只是从中国聘请了几位较有经验和学识的退休教师进行简单修改,再重新印制发给各学校使用。”(王士录,2005:75)
美:在平常和朋友交流,就讲方言。
芸:在家里,在我们那一边都讲方言。
颖:跟朋友们出去玩或者是吃饭、聊天的时候多数讲方言。
梓:在镇康读书和老师同学都用方言。
伊:我们那里人(指果敢人)就是和这里人(指云南镇康人)一样,说汉语。
(访谈摘录)
而曼德勒的学生虽然在家里和祖父辈之间用“云南方言”沟通,但学校和官方语言都是缅语,因此他们的缅语水平更高,使用频率更高。
志:我经常跟家里人用中文沟通,家里都是汉族,我祖父他们是中国过去缅甸的,是云南腾冲的。如果旁边有中国朋友的话,都是用中文,在他们面前说我们国家的语言的话,也是对他们一种不尊重。但是单独我们,都是缅甸人的话,都是用缅甸语。
(访谈摘录)
调查发现,缅甸中南部地区的华裔对汉语比较重视,华裔子女常被送到中文学校学习汉语,家庭条件好家长还会请汉语家教给孩子辅导。本文的研究对象源和守就曾在仰光的中文学校学习汉语。
至于书面语,笔者发现缅甸北部的学生在记笔记时常用中文书写,而缅甸中南部的学生是中文缅文穿插其中。可见,书面语偏好语与口语能力的高低有关。
作者:在中国学习,你在记笔记的时候,用的是哪种语言呢?
颖:我用中文。
志:多数都是用中文,但是有一些不懂的话,就是用缅语翻译,又这样记下来。
(访谈摘录)
此外,笔者还发现,有的缅甸华裔学生会特意学习和使用繁体字。
志:我们那边有两种,繁体和简体,也两个都用,但是我比较喜欢的是繁体。
作者:那你是小时候学过繁体,后来又改为学简体吗?
李:不是,小时候学简体,最近才学繁体,还没来这里半年前。
马:是在学校学吗?
李:是在家里,有家教,叫老师来家补。
马:你为什么会想学繁体?现在普遍用的是简体呀。
李:恩,是的,但是我的老师说,把繁体学会了,简体也自然学会了,他还说,在写书法方面,繁体是重要的,写起来比较好看,然后我也比较喜欢写书法嘛,也喜欢上繁体了。
(访谈摘录)
总体来看,所有在滇缅甸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较强,尤其是汉语西南官话。“语言既是各群体的外在表现,也是其中成员共同的心理现实。外在形式上,各社团表现出语言的群体性特征,如共同的语码转换、共同的语言变异,区别于其他社团;内在心理上,语言构建认识,多个具有共同心理的个体构成一个社团,从而确立个人与群体的关系。”(鲜丽霞,2008:79)正是由于操汉语西南官话的群体性特征,使祖籍为云南的缅甸华裔成为一个特殊的语言群体。他们来滇学习,无疑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语言优势,一方面可以拉近与云南本地人心理距离,加强中缅两国人民的民间外交;另一方面,语言距离的缩短可以帮助在滇缅甸华裔更好地实现跨文化适应。
2.2在滇缅甸华裔学生对中国的文化认同
“人们之间在文化上的认同,主要表现为双方相同的文化背景、文化氛围,或对对方文化的承认与接受。”(崔新建,2004:103)所有在滇缅甸华裔学生都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笔者认为他们的汉语语言能力(普通话和云南方言)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访谈中发现,他们都普遍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喜欢中国文化。
作者:你对中国文化有什么感受?喜欢吗?
源:对中国文化非常地感兴趣,中国民族舞蹈、乐器和书法,关于文化的大部分都很感兴趣,最喜欢的就是中国舞蹈了,舞蹈能表达感情,心情也可以得到发泄。总之关于中国文化的我都很喜欢。
军:我很喜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守:对中国文化的感受应该是博大精深,我个人感觉中国文化不是一个或哪一方面的具体文化,而是整个中国,包括饮食,服装,风俗,习惯等等,这些都算文化,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文化也一直跟着改变,所以我认为文化是无边际的。
家:我喜欢中国文化,比如书法、文学,作家喜欢许地山、张爱玲和老舍。
志: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因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虽然所有在滇缅甸华裔表现出对中文文化的认同感,但不同地域的学生在认同程度上有区别。他们的文化认同程度与他们的语言能力密切相关,汉语为母语的缅甸北部华裔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略高于缅甸中南部华裔学生,这一现象可以用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来解读。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探讨的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人们将该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强式指语言决定思维,而弱式指语言影响思维。(高一虹,2002)鲜丽霞认为“在缅华社会中,语言具有构建社会的强大效力,可以从强式理解沃尔夫假设。如果以母语类型来区分曼德勒华人——汉语母语者、缅语母语者(包括双母语者,因其缅语水平超过汉语水平),会发现这两大群体存在显著差异:汉语母语者系中华民族观念,有传统与现代之分;缅语母语者具缅甸文化底蕴,观念与缅人接近。”(鲜丽霞,2008:84)本文的发现与鲜丽霞的观点不谋而合。
3结语
费孝通先生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缅文化各有其美,作为沟通桥梁的缅甸华裔,应努力促进“美美与共”,为中缅两国和平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贡献积极的力量。
通过访谈在滇缅甸华裔学生,本文对其语言使用及文化认同有了初步的探索。但本研究仍有许多不足,比如研究对象人数较少,研究方法较单一,数据分析可能受主观因素影响,或是未涉及其他边境地州的缅甸华裔。因此,本研究结果仅为抛砖引玉,为其他学者的深入研究提供视角及参考。
参考文献
[1] Than,Mya.The Ethnic Chinese in Myanmar and their Identity,in Leo Suryadinata(ed.),Ethnic Chinese as Southeast Asians,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97.
[2] 何平.移居缅甸的云南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2).
[3]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4] 王士录.缅甸‘果敢族:族称、来历、状况及跨国互动[J].世界民族,2005(5).
[5] 鲜丽霞.曼德勒华人的生活[J].东南亚研究,2008(1).
[6] 高一虹.沃尔夫假说的“言外行为”与“言后行为”[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