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故事,让数学学习不一样
——常德市武陵区北正街小学数学组风采
2016-06-27
数学故事,让数学学习不一样
——常德市武陵区北正街小学数学组风采
第一排左起:刘利黄沛先胡艳芬张英褚俪华胡蓉姚红梅杨枫胡建华刘小兰
第二排左起:金小凡李昕霖刘春兰黎娜张丽娟谢三英胡颖洁周晓丹李咏梅黄明华
第三排左起:李依璐孙红梅邹纯王柳英管慧珍姜宪英周双梅王玉珍孔文华
近年来,常德市北正街小学数学组紧紧围绕“课改”二字做文章,不仅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探索,更大胆引进数学故事。学生们相遇不一样的学习内容,数学学习也因此不一样。
我们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阅读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经过周密考虑地、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这是教师要关心的一件大事……
通过不断的学习,北正街小学的数学教师们对课程内容有了更多的思考:教材为课程实施服务,只能是一个载体,如何在“用教材教”的理念下,为学生呈现令他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语文学科能为孩子提供那么多的书籍来润泽孩子的生命,数学的世界里能不能也利用阅读为他们点燃一盏灯呢?
在讨论中,数学故事开始走入我们的视野。经过不断的思辨,数学组的教师们统一了认识:让数学与故事相遇,用兴趣开启学习之门;让学生思维互相碰撞启发,在创新中生成智慧火花。
我们的行动
2012年秋,数学组开始了“将数学故事引入数学学习”的一系列行动。
一、选择整理数学故事
数学组的老师们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两个方面入手,对数学故事内容进行收集了解。一是趣味性。故事创设的情境是否贴近学生的心理或接近学生的生活?故事讲述或描述的语言或画面是否充满了童趣、容易被学生接受?二是数学性。故事内容既与数学知识相关,又能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经过了解收集、与书店联系等方式,教师们查找到了众多的数学故事读本。
书名 作者 出版社名称中国科普名家名作·数学故事专辑(典藏版)李毓佩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莫斯科智力游戏:359道数学趣味题柯尔捷姆斯基(叶其孝译) 高等教育出版社罗吉狗数学游戏系列【德】扎比内·卡尔维茨基编写,法尔克·霍恩绘图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要命的数学 【英】卡佳坦·波斯基特(张习义译)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数学绘本 (韩)刘永昭 长春出版社全世界孩子都爱玩的700个思维游戏(全本珍藏)陈书凯(作者,编者)新世界出版社方洲新概念(全彩版) 方洲 华语教学出版社……
面对众多的书籍,教师们先后对故事内容进行了浏览、分析,特别针对图文并茂的绘本确定了不同年级的主要推介内容。
故事名称 内容简介 数学知识点建议学习时间《我的一天》主要讲解消防员在一天的不同时间做不同的事情,帮助认识钟表。学看钟表二年级,学习“整时、半时”之后《鸟儿鸟儿飞进来》通过一位老爷爷为小鸟做鸟窝的故事,复习乘法知识以及倍数知识。倍的认识二年级,学习倍数之后复习《妖精豆豆逛集市·质量单位》主要描述妖精豆豆在逛超市过程当中遇到的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购买的过程中学会了质量的加减。本书还介绍了各种质量单位,如,千克的诞生、天平的由来。质量单位二年级,学习“克与千克”之前《大家来做乘法表》介绍了各式各样的乘法表。 乘法表二年级,学习“乘法口诀表”之后《水晶球与除法魔杖》彼得王国里很多人、动物变成了青蛙,彼得找到除法魔杖,破解了魔咒。除法的意义二年级,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之前《我家漂亮的尺子》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或测量二年级,学习《桌子有多长》(认识长度单位)之前《欧利与他的懒弟弟》根据哥哥和弟弟分配不公,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再通过分成几份引出除法的意义,孩子们对平均分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除法二年级,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之后……
这样的推荐,可以使教师明确知道故事的内容及相关知识点,或用于新授教学创设情境,或用于课外阅读拓展视野,便于在数学学习中及时选用。
二、有效使用数学故事
为了让学生走进数学故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每天设置20分钟的阅读时间。每个班级的图书角中都放有一定的故事读本,有的班级还在学生回家后的“习惯作业”中提出“阅读15分钟”或者“向爸爸妈妈讲一个故事”等。这些措施的推行,有效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时间。
小学生毕竟还小,数学文本有时不像文学故事那样有着动人的情节,同时他们一般不会自发地对事物背后抽象的数学属性产生兴趣,没有教师的引导或指导,他们的学习收获将会大打折扣。为此,我们根据故事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了集体学习和独立学习两种形式,并给予了不同的指导策略。
1.集体学习。集体学习中,教师一般为故事主讲人,并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设计精炼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将故事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1)关注作者信息等。对于每一个数学故事(绘本),我们都要求学生关注它的作者信息,包括配图者。师生在交流中了解他们的身份,向他们的创意及劳动表示感谢与敬意。然后,我们一起欣赏封面、封底的设计,留心图画中呈现出来的信息,引发对故事内容的猜想。
如,我们在翻阅《荒岛求生记》之前,先看“作者介绍”——李毓佩(然后教师适当补充)。当知道李教授出版科普图书60余本,短篇600余篇,被科普作家协会授予“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称号后,学生们不禁啧啧称赞,对李教授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为后面的深入阅读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2)共读故事内容。共读环节并不是要教师教会孩子什么,而是和孩子一起去欣赏故事,在共同的关注、思考、表达、倾听中,让孩子们探索故事背后所呈现的意图。以《奇妙的种子》为例,该绘本通过一个种子的生长故事,让小朋友学习数学知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计算难度会不断提升,首先通过种子数目的比较,体会0与1的差别,进而学习倍数、乘方,再学习数的分解。教师可适时提出思考性问题,并用颜色、符号等来提醒学生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在孩子困惑和出现错误时进行点拨。比如,男人在改变后的第七年,已经有能力进行储藏了,那第八年“地里一共埋了多少颗种子”呢?六年级孩子很快算出是104颗。教师并不急于要求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答案,而是继续引导观察:第八年男人埋了多少颗种子?为什么图画中显示播种的不是104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们自觉地重新思考,然后恍然大悟:他们忘记这一年男人将上一年储藏的16颗连同收获的200颗种子重新进行了分配。看到教师会心的微笑,学生们也不由得开心:毕竟自己发现了问题、自己改正了错误更有成就感。在这样的共读中,学生的数感、计算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对数学故事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3)创编。由于作者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每一个故事都不一定能完全符合学生的实际或学习需要。为此,我们必须对故事内容进行一些必要的修订创编,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
比如,故事《每人都有份》,打开绘本的第一句话就是:奥斯卡想参加抽奖活动,可是他必须找其他孩子一起参加才能凑到足够的钱买奖券。而奖品呢?他们也都平均分配吗?当学生津津有味地看完整个故事后,教师再次出示这个问题,并引导思考:假如你是奥斯卡,以后还可能会遇到哪些抽奖活动?你可能会遇到哪些小伙伴参与你的幸运经历?会中奖吗?会怎样平均分配呢?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学生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写下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充满童真童趣。
2.独立学习。有些故事是学生课堂学习外的补充内容,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同时,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收获。
(1)解惑时间。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个性存在差异,他们对故事的理解也各不一样。如果只停留在个体的理解上,那就达不到分享文本与提升思维的目的。为此,我们每周利用一次阅读时间,提前收集学生们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集中用课件的形式进行展示,大家可以小组讨论5分钟,剩下的15分钟是逐问解答,解惑者自行申报选择解决哪个问题。如果问题还不能得到满意回答,则由教师解答或上网搜索。
(2)数学墙。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撰写数学日记、创编数学小报等,并在班级教室墙壁上开辟出一块“数学墙”。学生阅读故事后的反思、趣味数学题、美丽剪纸等都可以“跃然墙上”。“数学墙”内容定期更换,到期中或期末时会根据作品内容优、画面美、展示次数最多等,对学生及时给与奖励。“数学墙”不但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们理解、消化和运用数学知识,还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让数学学习可以触及到学生的心灵。
我们的收获
几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数学课变得温情、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提升。这与分数无关,却更让我们享受。
数学课上,所有学生的脸都朝向教师,眼神和表情随着故事情节发生着变化,或疑惑、或专注、或紧张、或会心一笑……师生都沉浸其中。有时,教师还会卖个关子:“今天咱们讲到这里,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那课后保准教师要多几条“尾巴”:“老师,什么时候再讲故事啊……”
(执笔:姚红梅、张英、胡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