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某三甲中医医院临床用血状况调查分析
2016-06-27李胜国许东亚
李胜国,许东亚
(1.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医医院检验科 467000;2.河南省平顶山市红十字中心血站检验科 467000)
·临床研究·
平顶山市某三甲中医医院临床用血状况调查分析
李胜国1,许东亚2
(1.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医医院检验科467000;2.河南省平顶山市红十字中心血站检验科467000)
摘要:目的目的 了解平顶山市中医医院临床用血的趋势与特征,为临床用血合理化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以来的临床用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年来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人数持续增长,年均增长12.7%,总用血1 300人次,总用血量为4 595 U,人均用血量3.5 U。40岁以上的输血患者明显增多,>60岁的老年人群更是占总治疗人次的58.2%(757/1 300)。病种多为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肝病、恶性肿瘤及其他肿瘤;其次为接受产科输血的21~50岁的育龄妇女,占23.5%(306/1 300)。2014年主要血液成分品种占比为:悬浮红细胞44.1%,新鲜冰冻血浆47.9%,血小板7.0%。成分输血率99.0%。红细胞用量最多是妇产科,占35.9%(609/1 696),血浆用量最多是肝病患者,占66.1%(1 638/2 479),血小板主要用于血液病患者。冷沉淀和凝血因子等其他类血液制品用量很小,与其他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患者的年龄段、所患疾病种类和所用血液成分种类较为集中,临床用血有其自身特征。随着临床输血治疗的深入开展,平顶山市中医医院应该加强成分输血,使各类血液成分的使用更加合理。
关键词:平顶山市;中医医院;临床用血
输血在临床治疗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大出血、肿瘤、血液病及各种贫血患者抢救和治疗,成分输血日益广泛,且越来越科学、合理、安全。平顶山市中医医院是一所地、市级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输血治疗也越发普及。为掌握平顶山市中医医院临床用血的趋势与特征,更好地为患者临床用血服务,作者对此进行了调查,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资料2011~2014年平顶山市中医医院住院患者及门、急诊患者的全部用血资料。
1.2血液成分的单位计算以 200 mL全血为1 U,血浆100 mL为1 U,机采血小板一个治疗量为10 U.
1.3仪器与试剂潍坊普华产恒温循环解冻箱(PH-Ⅱ型);中山生科产免疫孵育器(HW37);中山生科产多功能离心机(TD-2Y);青岛海尔产低温保存箱(DW-40L262);沈阳医疗设备厂血液冷藏箱(SY-255)。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出产的单克隆抗A(B)血型定型试剂(批号:20140613)及人ABO反定型用红细胞试剂盒(批号:20145330),珠海贝索出产的凝聚胺介质试剂(批号:114012)。
1.4血型的鉴定根据患者病情和输血指征,遵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抽取其血样做ABO正、反定型、Rh(D)和其他不规则抗体检查[1-2]。各项检查相合者给予输血。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用血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见表1。20岁以下占总输血人次的1.6%(21/1 300),其中男28.6%(6/21),女71.4%(15/21);20~40岁占16.2%(210/1 300),其中男6.2%(13/210),女93.8%(197/210);>40~60岁占24.0%(312/1 300),其中男46.8%(146/312),女53.2%(166/312);60岁以上占58.2%(757/1 300),其中男52.3%(396/757),女47.7%(361/757)。
表1 临床用血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人次)
2.2主要疾病与主要血液成分类型统计见表2。4年来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人数持续增长,年均增长12.7%,总用血1 300人次,用血总量为4 594 U,输血患者人均用血量3.5 U,红细胞用量最多的是妇科疾病(含大出血产妇),占35.9%(609/1 696),血浆用量最多的是肝病患者,占66.1%(1 638/2 479),近2年血小板用量是前2年的40多倍。肝病包括肝癌、肝腹水、肝硬化等;妇科疾病包括妇科肿瘤;其他肿瘤指除肝癌和妇科肿瘤之外的肿瘤。3种主要成分用血量2014与201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16,P<0.05)。
表2 主要疾病与主要血液成分类型统计 (U)
2.32014年临床用血各科室成分用血统计见表3。内科是平顶山市中医医院用血大科室,占全部用血量的51.9%(819/1 578),其中各种成分占全院用血的比率为:红细胞51.1%(356/696),血浆52.5%(397/756),血小板45.5%(50/110),全血100.0%(16/16)。成分输血率为99.0%。冷沉淀和凝血因子类成分用量很小,与其他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BC包括RBC悬液、少白细胞RBC、浓缩RBC、冰冻RBC、洗涤RBC等;血浆包括普通冰冻血浆、新鲜冰冻血浆、新鲜液体血浆等。血小板全部为机采浓缩血小板。
表3 2014年临床各大科室成分用血统计(U)
3讨论
临床患者血液管理是临床医学和输血医学一项永恒的主题,加强临床用血管理体系建设,推动临床合理用血工作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平顶山市中医医院近2年输血治疗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与一线大城市综合医院相比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综合性医院的临床用血量比本院多数倍,而且其外科用血量占绝大多数[3];与西部地区综合医院庆阳市人民医院相比,平顶山市中医医院用血量也仍然偏小[4];但与十堰市3级专科医院的临床用血状况一致[5]。
平顶山市中医医院是平顶山市唯一一家国家三甲中医院,年门诊量40万余人次。4年来共进行了1 300人次的输血治疗。本组调查资料显示,平顶山市中医医院临床用血主要特征:(1)成分输血已得到全面推广;(2)输血患者年龄段、病种和血液成分种类较为集中,主要表现如下:4年来进行输血治疗的人数呈现上升趋势,年均增长12.7%,但其中20岁以下青少年仅占2.3%(21/1 300)。红细胞用量明显增加,年均增长30.9%,与我市临床供血整体情况较为一致[6]。目前我市临床用红细胞,除全血外,都已经滤白处理,大大降低了因输入白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近2年血小板用量急增,也说明成分输血的理念更加深入临床。20~50岁输血治疗人次占26.9%(350/1 300),其中女性皆为育龄妇女,占23.5%(305/1 300),全部为产科用血。平顶山市中医医院位于市区中心,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方便,服务人口众多,到平顶山市中医医院生产的增多,使妇产科临床用血量上升。妇产科红细胞用量占总数的35.9%(609/1 696)。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应迅速止血、及时快速补充晶体平衡液及血液、新鲜冰冻血浆等补充血容量,纠正低血压和失血性休克。我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加之老年人对祖国传统中医的信任,使平顶山市中医医院患者中老年人占有很大比例。>60岁的老年人群占总治疗人次的58.2%(757/1 300)。平顶山市中医医院内科主要负责肝病、消化系统肿瘤疾病,2014年该科室占全院用血量的51.9%(819/1 578),悬浮RBC用量占全院的51.1%(356/696),仅肝病(含肝癌、肝硬化、肝腹水)就占全科的53.4%(190/356),主要原因是:腹水是肝硬化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低蛋白血症,清蛋白低于30 g/L,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致使血液成分外渗,定期少量多次静脉输注全血或血浆,对改善机体一般状况、恢复肝功能、提高血浆渗透压、促进腹水消退等甚有帮助;出血约占肝癌病死率的15%,主要是上消化道出血和肝癌结节破裂出血,只宜补液、输血治疗[7]。平顶山市中医医院未收治血友病患者,而收治的肝病患者凝血因子大多正常,与文献[8]记载一致,只有在凝血因子明显减少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未能得到良好控制时才予以使用;还有临床为纠正蛋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等而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同时也补充了部分凝血因子,这可能是平顶山市中医医院凝血因子类使用较少的原因。
平顶山市中医医院之所以出现了上述临床用血的特征和趋势,主要可能原因是:平顶山市中医医院为中医特色医院,近年来加强了硬件和人才建设,为患者提供了优美的就医环境和优质的医疗服务,加上近几年来新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实施,就医人数迅速增加,但是收治的患者大多为内科慢性病,多以保守治疗为主。因此,与大型综合性医院比,临床用血量总体仍然偏少。
参考文献
[1]王强.对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几点疑问与思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7):894.
[2]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246-258.
[3]庄健美,黄俊,谈春荣,等.临床用血评价考核客观指标的统计标准化及其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1):50-52.
[4]赵婷,李飞.1 661份临床输血病历合理性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7):655-656.
[5]袁学敏,魏胜男,舒群峰.十堰市2008~2010年临床用血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5):479-480.
[6]何天辉,许东亚.240 907例献血者HBV、HCV和TP感染现状与趋势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8):999-1000.
[7]谢幸,苟文丽,林仲秋,等.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11-215.
[8]叶任高,陆再英,谢毅,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42-475.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6.11.0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130(2016)11-1543-03
(收稿日期:2016-01-28修回日期:2016-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