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嗪对急性脑梗死大鼠CD40/CD40L信号通路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2016-06-27孙寒静刘志和吴艳华喻腾云
孙寒静,刘志和,吴艳华,喻腾云
川芎嗪对急性脑梗死大鼠CD40/CD40L信号通路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孙寒静,刘志和,吴艳华,喻腾云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广州 510000),E-mail:zhangjie567@hotmail.com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川芎嗪对急性脑梗死SD大鼠血清及脑组织中CD40、CD40L含量的影响。探讨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过程中CD40/CD40L信号通路干扰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Zea Longa法制作急性脑梗死模型大鼠,检测不同剂量川芎嗪治疗前后大鼠神经功能变化,外周血sCD40L水平及CD40、CD40L在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治疗后大鼠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其中高、中剂量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低剂量组(P<0.05);治疗组外周血中SCD40L水平和脑组织中CD40、CD40L的表达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1);高、中剂量治疗组血清SCD40L水平和脑组织中CD40、CD40L的表达低于低剂量组(P<0.05),高、中剂量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损伤,其治疗效用可能与CD40/CD40L信号通路下调其介导的炎症凋亡分子生物学因素有关。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川芎嗪;CD40/CD40L;信号通路干扰;作用机制;神经损伤;大鼠
急性脑梗死(ACI)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属于中医“中风”范畴,作为“风、痨、臌、膈”古代四大疑难病证之首,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治疗费用高等临床特点。据统计2010年我国死于脑卒中的病人近170万,缺血性脑梗死占脑血管意外事件的80%[1]。脑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脑梗死最重要的病理学基础,在病变过程中,斑块的形态特征及稳定性与脑梗死的发生关系密切。有研究表明[2],CD40/CD40L信号通路可刺激斑块内单核巨噬细胞分泌MMP(尤其是MMP-8和MMP-9,通过降解基质成分,使斑块承受血流剪切力和机械压力的能力下降,最终导致斑块破裂。本研究以急性脑梗死模型SD大鼠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浓度川芎嗪对模型大鼠血清及脑组织中CD40及CD40L浓度的变化,探讨CD40/CD40L信号传导通路对急性脑梗死的损伤作用机制及最佳治疗剂量,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用药。
1材料与方法
1.1动物分组SD大鼠60只,雄雌各半,体重250 g~300 g,由广东省中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YXK9(粤)2008-0094。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川芎嗪高剂量组、川芎嗪中剂量对照组、川芎嗪低剂量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单纯手术不加线),每组10只,雄雌各半。
1.2主要药物及试剂川芎嗪注射液(规格:40 mg/2 mL,国药批号:H20054485,上海现代哈森药业有限公司);阿司匹林肠溶片(规格:100 mg/片,拜耳医药保健公司);尼莫地平片(规格:20 mg/片,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0%水合氯醛(由本院实验室提供);生理盐水(由本院实验室提供);枸橼酸钠注射液;Elisa试剂盒(美国R&DSystem公司提供,购自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浓缩型兔抗人CD40及CD40L单克隆抗体(一抗)、酶标抗鼠/兔聚合物(二抗,购自Abcam公司);即用型免疫组化EliVisionTM plus试剂盒、DAB显色试剂盒及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sCD40L的浓度单位为ng/mL,灵敏度0.156。
1.3主要仪器渔线(日本钓鱼人株式会社有限公司)、低速控温离心机、医用低温电冰箱、水浴箱、酶标仪、切片机(德国ZEISS公司)、光学显微镜(日本)。
1.4模型制备参照改良的Zea Longa法制备一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动物模型[3]。术前准备及手术步骤:术前禁食不禁水12 h,随后称重计数。大鼠以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30 mg/100 g)后,固定于操作台上,常规消毒后,沿颈部正中线切开,分离皮下组织,分离出右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结扎颈外动脉远心端和近心端,并在两节间把血管剪断,夹闭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从颈外动脉的游离端剪一小切口,将渔线插进颈内动脉(18.5±0.5)mm,缝合伤口,缺血2 h后再灌。造模大鼠清醒后,按照Zea Longa进行神经功能评分[3],0分:无神经病学征象;1分:提尾时病灶对侧前肢不能完全伸直;2分:向瘫进行痪侧旋转征象;3分:向病灶对侧跌倒;4分:无自发活动及意识障碍者。神经功能评分为1分~3为实验所需,其余弃之不用。
1.5剂量设计依据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时,临床使用剂量为120 mg,换算成大鼠给药剂量为10.8 mg/kg(按成人体重为70 kg折算,并拟定为10 mg/kg计量,利于实验注射取量)。分别按大鼠1倍、2倍、4倍临床等效剂量为实验使用剂量,即依次按川芎嗪注射液10 mg/kg、20 mg/kg和40 mg/kg拟定给药,分别为川芎嗪低、中、高剂量组。
1.6药物制备及给药方法用蒸馏水配成含阿司匹林2.2 mg/mL,含尼莫地平0.875 mg/L的混悬液,置于4℃冰箱备用。 除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0.5 mL腹腔注射外,治疗组中的高、中、低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在缺血后2 h统一予阿司匹林尼莫地平混悬液10 mL/kg灌胃,并按低、中、高及阳性对照组,分别予川芎嗪注射液按10 mg/kg、20 mg/kg、40 mg/kg、生理盐水0.5 mL腹腔注射,每日一次,连用3 d。给药组均按人鼠体表换算。
1.7取材动物脱臼处死,取出大脑,冰冻的PBS清洗组织表面血液,取缺血侧大脑的颞叶组织,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所有蜡块均连续切片为4 μm,每个蜡块切两张,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取大鼠股动脉血,抗凝管收集之后2 000 r/min离心15 min,用移液器吸取中间黄衣层放置于EP管内,放入-20 ℃冰箱中冻存备用。
1.8观察指标及方法待动物苏醒后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记录实验数据。
1.8.1大鼠血清中sCD40L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Elisa),所有标本收集后由专业人员测定(严格按照说明书)。
1.8.2大鼠脑组织病理学观察将已制备好的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在光镜下进行观察。
1.8.3炎性因子CD40、CD40L在脑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将已制备好的石蜡切片,微波修复抗原,3%H2O2液室温孵育10 min以阻断内源性过氧化氢酶活性,PBS冲洗,加入一抗(工作浓度为1:100),4℃孵育过夜,PBS冲洗,加入聚合物增强剂,室温孵育20 min,PBS冲洗,加入二抗,室温孵育30 min,PBS冲洗后,DAB显色,苏木精复染,0.1%盐酸分化,PBS返蓝,常规脱水透明,中性树脂封固。每批次均设阳性对照片(试剂公司提供的空白石蜡切片)1张,PBS液取代一抗作阴性对照。结果判定:以细胞质内出现棕黄色至深棕色颗粒为阳性细胞。阳性细胞必须符合以下标准:①细胞结构清晰;②阳性颗粒定位准确;③着色明显高于背景,对比清楚。①按显色细胞数记分,阳性细胞数<1/3为1分,阳性细胞数1/3~2/3为2分,阳性细胞数>2/3为3分。②按细胞显色深浅记分,无阳性反应细胞为0分,浅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棕褐色为3分。积分数=A×B,A×B=0判断为(-),A×B=1~2判断为(+),A×B=3~4判断为(++),A×B=6~9判断为(+++)。至少随机观察5~10个高倍镜视野(放大倍数为×400)。
2结果
2.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术后大鼠苏醒后,要求颈部伤口无渗血,无大鼠死亡。手术后,各组大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提尾时可见病灶对侧前肢不能完全伸直且紧贴于胸壁,部分大鼠行走时可见向瘫痪侧进行旋转征象,甚至跌倒不起。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神经功能评分多在(1~3)分。
治疗前,空白对照组与各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物造模成功;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间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增加,除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各组评分均有所减少(P<0.05或P<0.01)。治疗后高、中剂量组的神经损伤评分低于模型组(P<0.01)。详见表1。
表1 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分
2.2大鼠血清中sCD40L的表达空白对照组与其他各组相比,sCD40L表达最弱,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空白对照组外,阳性对照组与川芎嗪低剂量组比较,血清中sCD40L表达无统计学意义,与余下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川芎嗪低剂量组分别与川芎嗪高剂量组、川芎嗪中剂量组比较,sCD40L表达偏高(P<0.05);川芎嗪高剂量组与川芎嗪中剂量组比较,sCD40L在血清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SD大鼠血清中sCD40L表达比较(±s)
2.3脑组织病理学观察空白对照组脑组织无缺血性表现,组织形态正常,细胞排列、结构形态规整,基本没有细胞的病变及坏死现象。模型组缺血区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排列松散,细胞间隙增宽,神经元胞浆及胞膜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呈缺血样病理改变,可见细胞核明显的固缩,空泡样变性坏死数量较多。阳性对照组可见细胞排列紊乱,神经元较少,细胞核有固缩和空泡现象,细胞间隙部分增宽,与低剂量组形态学改变相当。空白对照、低剂量两组与模型组对比,神经元细胞稍有增多,固缩和空泡样变稍减少,细胞间隙改善不明显。中、高剂量两组与模型组对比,神经细胞排列层次稍欠整齐,固缩、空泡样变和细胞间隙明显改善,与低剂量组对比可见神经细胞坏死数量明显减少。高剂量组总体跟中剂量组相差不大,小部分出现坏死神经细胞没有中剂量组的效果明显。
2.4川芎嗪对SD大鼠脑组织CD40、CD40L表达的影响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大鼠脑组织CD40、CD40L含量均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低剂量组比较,高、中剂量组CD40、CD40L含量减少幅度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中剂量比较,高剂量大鼠脑组织CD40、CD40L略高于中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各组大鼠脑组织中CD40、CD40L的表达比较(±s)
3讨论
CD40/CD40L是一对互补跨膜糖蛋白,分别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及肿瘤坏死因子(TNF)超家族成员,作为炎性和免疫反应中的重要信号传导通路,参与调控免疫、炎症、高凝等多种病理状态,可激活炎症反应、活化血小板,导致内皮功能障碍等[4]。由于CD40蛋白分子结构本身在信号传导过程中表达的活性较低,只有与CD40L结合活化后,使得CD40化学结构发生了转变,活性增强,可促进单核细胞的黏附、特定的转录因子激活、趋化因子的分泌等。而转录因子的活化、单核细胞的黏附及趋化因子都可造成炎症反应,对脑组织造成损伤,反过来这些炎性介质也可上调CD40及CD40L的表达,加重脑缺血损伤。近年来有研究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上调了CD40/CD40L系统表达,引起炎性因子释放增多,最终引起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进而破裂、脱落,促使脑梗死的形成[5]。另一方面,脑组织缺血缺氧后,梗死灶的脑组织产生大量的炎性介质,释放细胞毒性物质和自由基,诱导中性粒细胞和内皮细胞的黏附,介导缺血瀑布反应[6]。川芎嗪作为临床经验用药,能透过血脑屏障,具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血流量、降低耗氧量、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7]。
本研究运用川芎嗪结合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病理机制,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靶点研究治疗急性脑梗死时所具有抗炎症作用。模型组比空白对照组的CD40、CD40L表达明显增多,川芎嗪各治疗组比阳性对照组的CD40、CD40L表达明显减少,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证实川芎嗪可通过抑制CD40/CD40L炎症信号通路传导,抑制一系列炎症反应,起到了保护脑组织的作用。川芎嗪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的CRP水平变化研究发现,川芎嗪能有效降低C反应蛋白(CRP)含量[8]。CRP作为炎性因子,能够激活并下调CD40/CD40L信号传导通路。本实验也证明了川芎嗪对急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川芎嗪能降低脑梗死急性期的神经缺损评分,改善神经损伤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及治疗功效。可能与其抑制缺血局部炎症反应、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
参考文献:
[1]Yang G,Wang Y,Zeng Y,et al.Rapid health transition in China,1990-2010: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J].Lancet,2013,381(9882):1987.
[2]Tanne D,Haim M,Coldbout U,et al.CD40 ligand and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or coronary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ronary heart disease[J].Int J Cardiol,2006,107(3):332.
[3]郭晓利,肖伟.线栓法大鼠中动脉闭塞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影响因素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3):239.
[4]吴甜,郭韧,张毕奎.CD40/CD40L基因及其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J].中南大学学报,2012,37(4):413.
[5]Garlichs CD,Kozina S,Fateh-Moghadam S,et al.Upregulation of CD40-CD40 ligand(CD154)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schemia[J].Stroke,2003,34(6):1412.
[6]王丽,吕圭源,陈素红.川芎嗪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1,24(3):1116-1118.
[7]陈主初.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8.
[8]孙寒静,郑缅华,梁天山,等.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Scd40L及hs-CRP水平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7(4):39.
(本文编辑王雅洁)
基金项目: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建设中医药强省科研基金资助项目(No.20121003);广州市卫生局资助项目(No.2013A011037)
中图分类号:R743.3R289.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10.010
文章编号:1672-1349(2016)10-1087-04
(收稿日期:2016-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