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防治耳眩晕的临床体会

2016-06-27刘正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6年5期

刘正华

【摘要】目的:总结温阳化气治水、化痰息风降浊法治疗耳眩晕的临床疗效,总结其瘥后防复的防治效果,探讨耳眩晕病机病理的实质。方法:以温阳化气治水、化痰息风降浊为治疗大法自拟的基本方为基础,按五个证型辨证治疗217例,并采用笔者自拟耳眩晕瘥后防复防治疗法预防其复发。结果:痊愈87例,显效103例,好转10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9217%,坚持瘥后防复防治疗法的远期治愈率达5536%。结论:温阳化气治水、化痰息风降浊治疗耳眩晕疗效好,瘥后防复防治疗法能有效的预防、延缓耳眩晕的复发。认为水、风、火、痰、虚、瘀六端是耳眩晕病因病机之总纲,水气浸渍耳道清窍是耳眩晕的病理特征及易复发的核心。

【关键词】温阳化气治水;化痰息风降浊;耳眩晕

【中图分类号】R276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0-0140-03

耳眩晕西医称为梅尼埃病,又叫迷路积水,是由于内耳的膜迷路发生积水,以致出现发作性眩晕、耳鸣、耳聋、头内胀痛症状的疾病[1]。笔者总结了1992年1月至2015年1月23年间,以温阳化气治水、燠土胜水、化痰息风降浊为治疗大法,治疗耳眩晕217例,疗效满意,回顾性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17例中,男97例,女120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7岁,23~30岁6例,31~40岁19例,41~50岁113例,51~60岁56例,61~67岁23例。平均年龄46岁。职业:农民22例,工人37例,教师40例,公务员47例,退休干部13例,居民58例。病史:最长8年,最短为3h。起病诱因:劳累、紧张、思虑过度101例,情绪波动36例,长时间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一事物(例如打麻将)而发病20例,感冒发病17例,乘车途中发病10例,打哈欠发病13例,无明显诱因发病20例。发病后到入院(或门诊就诊)时间:起病后1~6h内60例,8~24h80例,2~5d57例,1~3周20例。首次发作97例,再发或多次发作120例。合并高血压病61例,高脂血症70例,高粘血77例,糖尿病50例。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证65例,痰浊中阻证62例,髓海不足证34例,上气不足证32例,寒水上泛证24例。217例患者均为本院患者,都是笔者23年来亲身治疗的住院患者及门诊患者。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梅尼埃病诊断标准根据文献[2-3]拟定:①多有眩晕反复发作史,可有过度劳累、精神紧张、思虑过度、情绪波动等诱因。②眩晕突然发作,自觉天旋地转,目闭难睁,发作时间多为数分钟至数小时,或数周,突然消失或逐渐减轻,可一日发作数次或数年发作一次。间歇期可无症状或有听力减退,间歇期为数日至数月或更久。③多伴有恶心呕吐、烘热汗出面赤(或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④可伴有耳鸣(部分患者有患侧耳内饱胀感,患侧头部撑胀痛)、波动性听力下降(常为一侧性),耳鸣常为先兆,随之听力减退,发病时耳聋加重。⑤经五官科局部检查:外耳道及鼓膜无异常。发作期有时有自发性眼球震颤,呈水平旋转型,方向不定。⑥除外其它颅内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眩晕。(说明: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减退、耳鸣为典型的三联症,临床可以诊断。同时有③、⑤、⑥项者可以确诊。所有入选患者均除外其它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如神经根型颈椎病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耳蜗前庭疾病、小脑或脑干梗塞、低血压、贫血、颅脑病变,及其它神经系统疾病)。

122中医辨证标准根据文献[4-6]拟定:①肝阳上亢证:眩晕每因情绪波动而发、恼怒时加重,眩晕耳鸣,头痛且胀,心烦易怒,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②痰浊中阻证:眩晕,恶心呕吐较剧烈,痰涎多,胸闷倦怠,食少多寐,舌淡苔白腻(黄腻)而厚,脉弦滑。③寒水上泛证:眩晕,或耳鸣耳聋,发作时心下悸动,畏寒肢体不温,腰背冷痛,夜尿清频,舌淡白,苔白,脉沉细。④髓海不足证:眩晕频繁发作,发作时耳鸣较甚,听力下降,精神萎靡,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遗精带下,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⑤上气不足证:眩晕劳累易发,耳鸣耳聋,发作时面色苍白,神疲思睡,懒言,动则心悸气喘,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13治疗方法

131发作期静卧闭目,恬淡定志,戒急躁新鲜清淡低盐饮食,忌肥腻辛辣,忌烟酒浓茶。住院病人常规静脉给药3d,点滴6542-Ⅱ针、苏打针、丹参针、胞二磷胆碱针(或维生素B6、维生素C针)。间歇期散步、锻炼、劳逸适度、保证充足睡眠。高血压患者沿用降压药,糖尿病患者沿用抗糖尿病药,高脂血症患者沿用调脂药,其余不做特殊治疗。

132口服中药基本方①补虚:黄芪30~90g,白术20g。②治水渗湿:茯苓20g,泽泻20~60g。③化痰辟浊:姜半夏20g,胆南星20g。④降逆定眩止呕:旋复花20g(布包后下),代赭石30~50g,生石决明30g,生姜20g。⑤温阳化气:菟丝子30g,桂枝15g,细辛5g。⑥行气开郁活血逐痰瘀:川芎12~15g。⑦升清阳:炒柴胡15g。⑧息风捜风:天麻20g(另包焙干研末),蜈蚣2条(带头足全虫,另包焙干研末),全蝎5~10g(秋冬用5g,雨季用10g,带头足全虫,另包焙干研末)。

133辨证加减①肝阳上亢证,加钩藤20g,炒酸枣仁25g,炒黄芩12g,加强平肝潜阳、安神息风之力,并轻清肝热。②痰浊中阻证:加青礞石30g,陈皮15g,枳实15g(含导痰汤、温胆汤之意)。③髓海不足证:加女贞子20g,枸杞子20g,熟地20g,以加强滋补肝肾之阴和养血生精之力,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共同荣养髓海。④上气不足证:加太子参30g,炙升麻20g,熟地20g(含《寿世保元》补中益气汤加减之含义)。⑤寒水上泛证:去蜈蚣、去全蝎,加附子20~50g(开水先煨1h),白芍20g(含真武汤之意,以增强温阳利水、燠土胜水之功)。

134煎药服药方法及疗效评估时间①蜈蚣(干品、带头足全虫)2条(约4g),全蝎(干品、带头足全虫)10g,晒脆,或用瓦焙脆(焙至能捣碎末即可,不能焙过,以免过性或药效大减),共研细末。均等分成6份(每份含蜈蚣干粉07g,全蝎干粉167g)备用。②用开水煨中药,文火缓煎至沸腾后再煎15~20min,将中药汁全部倒出,取药汤200ml,兑入蜈蚣全蝎粉末1份,于饭后1~2h内温服,日3次,即上午9~10时1次,下午2~4时1次,晚上8~10时1次。连服6付或9付中药后停服,改为1个月服中药基本方1付(尽管眩晕没有发作,也要规律服用6个月),至第7个月开始改为2个月服用基本方1付,到第12个月进行疗效评估。第2年服4付(每3个月服基本方1付),第3年服2付(每半年服基本方1付),以后每年4月服基本方1付。在此过程中,遇到眩晕复发时,按发作期治疗,9付后循序重新开始服药。上述治法,笔者称之为瘥后防复防治疗法。

14疗效标准疗效标准根据文献[4,7]拟定。痊愈:眩晕及伴随症状全都消失,在1年内无眩晕发作,能正常工作生活。显效(临床控制):眩晕消失,在1年内眩晕发作3次及以下(或者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减少70%以上)工作生活正常。好转:眩晕及伴随症状缓解,发作次数较前减少一半以上,但在1年内仍有眩晕发作4次及以上,工作生活仍受一定影响。无效:眩晕及伴随症状无明显改善。

2结果

21治疗结果痊愈87例,占4009%;显效(临床控制)103例,占4747%;好转10例,占461%;无效17例,占783%;总有效率9217%。

22随访结果对87例痊愈患者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随访,随访到72例。其中坚持上述瘥后防复防治疗法5年以上的有56例,第二年复发的3例,第三年复发的5例,第四年复发的7例,第五年复发的10例,5年内都无复发的31例(坚持瘥后防复防治疗法的远期治愈率5536%)。

3病案举例

患者女,1939年生,工人。30岁开始发作眩晕,首次发作因工作劳累和家务繁忙而诱发。发作时心下悸,胸中怏怏,旋即目弦旋转,身若腾云,足如履空,呕吐不止,直至胃内吐净,稍进清爽之粥方止。首次发作住东方医院半个月,眩晕呕吐消失出院,出院诊断:内耳性眩晕。此后每遇劳累2~3个月发作1次,发作持续2h左右,每次发作必伴有剧烈呕吐,直至无物可吐。面色苍白,出冷汗,无烘热面红。每次发作经输液逐渐减轻。1986年因操办儿子婚事,眩晕再度发作并加重而住县人民医院五官科,卒然天旋地转持续数天不止,呕吐不休,以致不能参加儿子婚礼。出院诊断为梅尼埃病。此后病情反复发作,此起彼伏,已十分害怕恐惧眩晕发作,但又无所适从,心里十分痛苦,以致不敢乘电梯,不敢坐飞机,只能于发作时输液治疗(常用维生素B6、维生素C、丹参针,随后又用胞二磷胆碱针、维脑路通针等等)。1995年9月10日,因搬家劳累过度后,闻到儿子喷洒在花上的农药味而心下痞闷,胸中怏怏,胸闷泛恶,心下悸动,旋即天旋地转,沿顺时针方向快速剧烈旋转,呕吐不休,即食即呕,见油腻即吐,直至无物可呕,吐物先为胃内容物,后为痰涎泡沫,再后为苦水。患者静卧于床,手抓床沿,闭目不敢睁,头垂不敢动,头重如蒙不能举,抬头则屋转床荡,面色苍白,手足不温,头面少暖,倦怠疲惫,可见眼球震颤;无单侧耳道撑胀,也无单侧头部胀痛,无耳鸣,也无耳聋;诉头旋卒发时四肢肉瞤筋惕抖动、全身弛缓晃荡、坦然无力振振瘫向地面;无高血压史,无糖尿病史,无高脂血,无高粘血。形体肥白丰腴,舌体胖,舌质淡白,苔薄腻,脉弦滑,诊为耳眩晕,证为寒水上泛、痰湿中阻。治宜温阳治水、燠土胜水、化痰熄风定眩降浊。处方基本方去蜈蚣和全蝎加附片30g,白芍20g,陈皮15g,枳实15g,青礞石30g,每次温服50ml,频频饮服,1剂后剧烈快速旋转感消失,呕吐控制但时时兀兀欲吐,仍飘忽不定如在风云之中。连进3剂,能起床走动,再进3剂,生活如常,临床控制(显效)。改为1月1剂,规律服用(6剂)至1996年3月,眩晕未作,嘱1996年5月、7月、9月各服1剂,1年眩晕未作,疗效评定为痊愈。从1996年10月开始,患者坚持每3个月服1剂,一直坚持了5年,到2000年9月笔者随诊时,眩晕仍未发作,生活家务劳作如常,远期治愈。嘱患者每年3月份服药1剂,患者自己坚持1年1剂或半年1剂,有时1年3剂,一直坚持了10年(眩晕均未发作)到2010年春3月服过1剂后,嘱患者停服。2010、2011、2012年眩晕均未发作,2013年1月操办孙子婚事至2014年1月操劳重孙满月,眩晕都未发作;2014年12月操劳重孙满岁,眩晕再次发作,快速剧烈旋转,呕吐不止,不能睁眼、不能动头、不能起床,十分痛苦,循上法治疗6剂后再度获愈。2015年12月随访未发,患者表示要坚持6个月1剂,决不能再忍受眩晕发作高速旋转之折磨。

按语:肥白气虚之人,形体丰腴,多湿多痰,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饮内停,水气变动不居,随气机升降无所不浸。水气泛滥上逆(寒水上泛)凌心,心中怏怏,闷瞀不舒;痰浊中阻,水饮痰浊被风邪引动上扰清阳,水气浸渍耳道清窍,则目眩旋转,身若腾云,足若履空;水气浸渍筋脉而筋肉跳动、全身颤抖、有欲瘫倒于地之势;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升降失常即呕吐不休。此水也,此痰也,此为有水气,当以温药和之。《伤寒论》曰:“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真武汤温阳利水,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燠土胜水,半夏白术天麻汤息风降浊定眩,二陈导痰汤燥湿化痰治目眩吐逆之痰厥,更有血中气药、引药上头的川芎加盟。病已防遗,瘥后防复,此治未病之上工也。劳累伤脾,脾湿不运而水积,阳虚失其蒸腾气化,水积日久郁浊成痰,痰浊被风引动上鼓、蕴蒙清窍而见眩晕复发多矣。故缓则治本,耳眩休止期当温阳燠土以治水。水不积,湿与痰不在,阳温土燠,虚无以生,髓海足、上气充,则耳眩休止。

4讨论

耳眩晕是指以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耳聋和耳鸣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其发作时正如《全生指迷方·眩晕》所描述:“头眩之状,谓目眩旋转,不能俛仰,头垂不能举,目不能开,开则不能视物;或身如在车船上,是谓绚蒙招尤,目暝耳聋”;《医学津梁·眩晕》:“眩晕……所见之物,皆颠倒摇动,身如腾云,足如履空,饮食即呕,胸中怏怏,眼花不定。”对于耳眩晕,古人有“上虚则眩”、“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风火作眩”、“血瘀致眩”、“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之说。

耳眩晕西医称梅尼埃病,原因不明。目前比较公认的病因是[8],由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水湿运化和升降失常),引起迷路动脉痉挛(痰热相感而动风),造成局部缺氧(虚),血管通透性增高,内淋巴产生过多或吸收障碍(阳虚不能化气行水),到致迷路水肿(水气浸渍耳道),内淋巴腔积水膨胀(水湿痰浊壅遏)、压力增高(风邪挟水湿痰浊鼓于上),引起内淋巴腔扩大(此风火上冲使然)及内耳末梢器缺氧(上气不足、真气不能上达)、变性(风邪入脑则目系急)等,为其发病机制之一。

盖头为诸阳之会,脑为清灵之府,五脏之精血,六腑之清阳皆上会于此。内伤七情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肝肾,导致阴阳失衡,气血逆乱,水停、湿滞、湿壅、浊蒙、化热、生风、蕴痰、痰淤、结淤(迷路动脉痉挛),因之气机受阻,升降失调。耳道清窍被内风、阴寒、水气、水湿、痰湿、痰火、浊淤、热邪等浊邪浸渍(耳迷路积水)、壅蒙(内淋巴腔积水膨胀、压力增高)、阻滞耳道清窍(内淋巴腔扩大)而发眩晕,耳道清窍得不到清阳、清气、精气的温润濡养,得不到真阴、气血的蒸腾气化(内耳末梢器缺氧),从而目眩反复发作。

虚是耳眩晕的根源,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气浸渍耳道、耳道积水是耳眩晕形成并容易复发的核心。水风火痰虚瘀是耳眩晕的病因病机总纲。肝阳上亢证、痰浊中阻证、髓海不足证、上气不足证、寒水上泛证是耳眩晕的临床常见证候。病变部位在:耳道清窍;病变脏腑是:肾(肾开窍于耳,肾主水液,肾生髓),肝(肝主疏泄),脾胃(脾主运化,脾升胃降)。病理特征是:耳道积水,水湿瘀积,不运不化。病理过程是:水停→湿滞(湿蕴、湿壅)→蕴痰→浊蒙→痰热、痰火→风动→风火夹痰→痰瘀(瘀浊血瘀)、结瘀。发病内因是虚,因虚导致清阳、精气、清气不能鼓上充养耳道,真阴气血不能蒸腾气化如雾露般温润耳窍,气机失调,升降失常,从而导致水、湿、痰、浊、瘀、火浸渍、互结、阻滞于耳道,不运不化而发作为眩晕。

辨证当紧紧围绕水、风、火、痰、虚、瘀六字真言,首先当分清虚实二端(也有虚实夹杂之分)。临床上发作期以实证居多(多见呕恶、面赤、头痛耳胀、体健硕),其次是下虚上实证,再其次是虚实夹杂证,多表现为:虚、水、湿、浊、痰、痰浊、痰瘀、痰热、瘀热、风火、风动等征象,此时临床常见证候是气虚寒水痰湿瘀热风动证,治当以温阳化气治水、化痰熄风降浊为治疗大法。

基本方中含有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旋覆代赭汤、五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汤、二陈汤之意,全方温阳化气治水、燠土胜水、化痰熄风降浊,水气、水饮、湿浊、风痰、瘀热尽皆荡涤,内耳迷路积水何来?黄芪甘而微温,入脾肺经,有升无降,为补气升阳之要药。菟丝子辛甘而平,归肝肾经,性平偏温,以温补脾肾阳气为主,又能益气坚阴、补髓填精,补而不峻,温而不燥,为补肝脾肾三经要药,清·周岩《本草思辩录》认为菟丝子补肾精而主升,能于补中寓升。蜈蚣辛温有毒,归肝经,搜风之力甚强,走窜之力最速,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全蝎辛平有毒,归肝经,蝎乃治风要药,攻风痰风毒之药也,诸风掉眩搐掣、耳聋无闻等一切厥阴风木致病,无乎不疗;且引风药达病所,以扫其根,其力在尾。川芎辛温,为血中气药,辛香升散,上行头目,善祛风止痛,既能活血祛瘀以通脉,又能行气开郁以止痛。桂枝辛甘温,性升浮,为少阴肾经之引经药,能使真阳之气入于阴中,通阳而入血分;细辛辛温,升浮,为少阴肾经、心经的引经药,细辛尤善通达内外。桂枝细辛两者温阳、通阳、温通经脉,温经通阳,通阳利水,通阳利湿,通阳化气化痰。柴胡苦辛微寒,性能升发,升举清阳之气,为手足厥阴和手足少阳经的引经药和泻火药。整个基本方性能偏温,皆以温阳燠土化气、化水、化湿、化痰、化浊、化瘀、熄风、升清降浊为着眼点。

根据治未病“瘥后防复”的原则和耳眩晕反复发作的特点,休止期的治疗尤为重要,以虚证常见(征象多以体倦、乏力、耳鸣如蝉、体弱为主),虚实夹杂证也多见(常表现为脾虚湿盛证、阳虚寒水证、阴虚阳亢证)。此期以温脾暖土、健脾益气、温肾化气、升腾清阳之气最为紧要。“燠土以胜水”(《金匮要略心典》),阳温土燠,何虚以生?髓海足、上气充,稍佐熄风、渗湿、化痰之品,则耳眩晕休止矣!病已防遗,瘥后防复,此治未病之上工也。

参考文献

[1]曹立明.美尼尔氏综合症的中医认识及治疗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4):119.

[2]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1120-1121.

[3]戴瑞鸿.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1:381.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

[5]周仲瑛,蔡淦.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65-479.

[6]黄星垣,郭命信.中医急症大成[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302-309.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1993:24.

[8]李然.“治水法”论治美尼尔氏综合症临证体会[J].新中医,2012,44(2):121.

(收稿日期:2016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