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课的作用和实施

2016-06-27毛传知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活动课实施策略

毛传知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是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活动课的落实,可以使得学生在自身体验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记忆,提升学生的道德教育成效。本文就是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活动课的实施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相关教育工作人员有所启示。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活动课; 实施策略

《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阶段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塑造正确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课程,对小学生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思想品德、道德行为、情感思维三个部分。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践中,要突出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突出重难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式,最终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课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满足小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小学是人生接受系统学科知识教育的最初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启蒙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学生往往都对新世界、新知识充满强烈的好奇和兴奋,他们的渴望欲和求知欲是非常强烈的,他们不满足对书本知识的单方面的接受性学习,有着强烈地想参与到社会实践和自主探索的愿望和需求。活动课能够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关注自我的成长发展为起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我。活动课的设置是顺应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客观要求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2.重塑小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品德与社会课中有许多教学主题和代表性的内容,这些教学主题能够将师生带入一个独特的教学情景中,组织应景的活动课内容,让小学生能够在自由、宽松、创新的情景中学习知识,丰富情感体验,让孩子们知道学习知识的方法不仅只靠书本,还可以通过许多的途径,比如经验交流、亲身经历等,引导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大胆提问、勇于质疑、合作交流,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感悟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中设置的活动课的内容是立足于书本知识之上,对书本知识进行扩展、充实的过程。活动课上,小学生能够从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情况考虑,将自然、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成为自己探索知识、体验生活的方向,活动能够充实学生对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综合认识,促使他们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活动课的实施方法和步骤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活动课的步骤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践中的活动课实施是以课本知识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合,能够科学地把情景、知识、情感、问题、探究和思考等重要元素统一结合起来,构建一堂生动活泼、愉快自由的开放性课程。活动课的实施一般须要经过以下四个环节:第一步,活动前准备素材和信息。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内容,按照要求收集相关的素材和资料;第二步,情境设计,营造活动氛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设计趣味性与实践性强的情景,注重从小学生的视角理解和解决问题;第三步,组织活动,师生互动。这个环节中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重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步,经验交流,评估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和分享活动过程要注意的问题或者经验,促使书本的核心知识在学生心中的内化作用。教师作最后的总结性评价,以激励表扬为主。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活动课的实施策略

(1)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活动课的内容设计是立足于课本,而又是对课本知识的扩充和具体实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活动课的设计应该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选择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从小学生的视角和行为方式上考虑和设置活动,在自由、开放的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宽松愉悦的活动中提升孩子的实践体验和动手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突出“美丑”教学。新课程标准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要着重突出“美丑”教学,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为主。这首先要求任课教师要对教学生有一个正确、客观的“美丑”概念的引导,将自身的情感体验与教学内容结合,然后再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递一些正面的、深有体会的道德知识。

(3)丰富活动课教学方式,愉悦课堂气氛。要想实现一个优质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在实际的活动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拒绝一成不变和单一静止的活动方式,将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交替穿插使用,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充分调动小学生参与和探究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4)增强教师的活动组织、引导以及总结的能力。一堂优质的品德与社会活动课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引导以及总结,要知道教师是一堂课中的组织者、指挥者和裁判员,是切身参与进活动始末的角色。因此,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和总结评价能力关系到活动课的成败。在活动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把握好活动的“度”,切忌随心所欲、毫无章法,又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让孩子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下发散思维、主动创新。

小学是塑造学生道德情操和培养行为习惯的启蒙阶段,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品德与社会课能够在学生的道德、行为以及情感上发生作用,进而起到教育和引导的作用。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个性特征,不断革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促使学生养成优良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进步和发展奠定结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活动课实施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