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

2016-06-27王永清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王永清

[摘 要]长期以来,学生学习似乎与"课题"研究无关,搞课题似乎是大人的事。因而,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性、创造性。然而,在美国,进行小课题研究成了孩子们的家常便饭,正是这些小课题激发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求索精神,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小课题研究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

研究是孩子的需要,是孩子的天性。从“哇哇”落地开始。孩子们便睁大双眼“研究”着周围的一切。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让教师“吃”教材“喂”学生,学生成了语文知识的“容器”,他们的“研究”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的探索之路常被封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而倡导研究性学习的主动学习方式。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如何在教学中满足孩子心灵深处的那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呢?几年来我作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小课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老师帮助下,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搜集处理信息,得出并表述研究成果。

一、“小课题”研究的实施原则

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在研究活动中要让学生自主确定“小课题”,自主开展研究活动.自主总结得出结论,自主交流展示成果。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综合性原则。“小课题”的研究内容不能只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我们要软化学科边缘,鼓励学生尝试打开各门学科知识的通道。沟通学科间的联系,做到语文与思品,语文与自然,语文与艺术(音乐、美术),甚至是语文与其它各门功课的综合。当然,既然是语文“小课题”研究,综合中应以语文为重点,是语文与其它学科的综合。“小课题”研究要激活各门学科的知识贮存、尝试相关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

过程性原则。小学生进行语文“小课题”研究,目的是培养学生研究兴趣,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因而,小课题研究≠科学研究,“小课题”研究所重视的不是解决问题的结果,而是学生探究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

开放性原则。“小课题”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研究的目标是开放的,分层要求,鼓励创新,对诸多问题的研究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答案;研究内容是开放的,没有教学大纲,固定教材,而需要学生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专题,确定内容,因人而异,千变万化;研究时空是开放的,研究时间有长有短,研究时还经常需要走出课堂,走进社会。

二、“小课题”研究的操作过程

1.确定主题。先让学生小组议论,对哪些东西比较感兴趣,有哪些方面的内容想研究并可能得出研究结果。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商量,帮助学生将可研究的内容分类列出。例如:

(1)课文知识拓展型。根据课文主要内容、知识点、作者、时代背景等进行拓展,确定“小课题”。比如学《特殊的葬礼》后,可引导学生提出研究课题:a.世界上的瀑布;b.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c.水资源的保护。

(2)乡土民俗搜集型。根据家乡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点开展研究。比如:民间故事的搜集与研究,乡土文化的搜集与研究,主要农作物的研究等。

(3)时事热点调查型。抓住社会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如:a.奶粉造假;b.中国梦;c.科教兴国。

(4)观察实验报告型。结合自然、劳技课,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实验操作,撰写观察报告,实验报告。如:a.蚯蚓的再生能力;b.阳光对种子发芽的影响;c.绿叶的作用。

2.制定计划。研究课题确定之后,学生自主地设计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计划。制定计划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步骤。“小课题”研究计划一般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研究的方法、方式,课题研究的必要条件准备,课题研究的时间表等等。制定计划为课题研究的实施奠定了充分的基础。

3.实施研究。按照小课题探究的研究学习计划,分步展开具体的研究过程。具体研究过程的活动包括调查、观察、文献检索和搜索、实验、资料或数据统计处理,以及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等方面。在这一动态复杂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具体说来,可着重进行两个方面的指导。(1)指导搜集处理信息。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报刊、电视等一切“信息源”,多渠道、全方位获取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信息,选择信息、分析信息、综合信息,得出结论。(2)指导研究成果的撰写。a论文式:概括总述(研究的目的、意义)――详细论述(提出具体做法,阐明研究成果)――归纳总结。b报告式:小课题题目――提出研究问题――交待研究方法――阐明研究结果――注明参考资料。

4.展示成果。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提炼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应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和“研究小论文”之外,还可以通过辨论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小报等方式加以表达。归纳起来,成果展示的形式有四类。(1)演,即通过相声、小品、课本剧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2)讲,即组织“研究成果汇报会”,让学生介绍研究计划,研究过程、方法、碰到的困难、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结果。(3)展,即展评优秀的研究报告、研究小论文、资料图片、自编研究小报。(4)赛,即组织适当的研究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

三、“小课题”研究的探究与评价

独立探究是探究活动的关键。每个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式。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与技能,通过读书自悟,积极思考,运用比较、分析、概括、归纳、综合等探索方法,力求在探究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求异,有所创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行有差异的帮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有差异的研究。

小组研讨是学生个体探究的延续。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开展小组研讨,不但能活跃研究氛围,而且能建立多向的信息交流网,使研究信息大量、高频地在课堂中互动。学生在“研讨”中取长补短,在热烈的探究、争论、交流中显现灵感。这样,不同的思维在合作中发生碰撞,在互动中得到发展。

师生评价要贯穿于研究活动的全过程。既要评价研究成果,又要关注研究过程。评价的方式除了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应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小组对学生的评价,小组间的评价。师生评价能帮助学生总结研究中的成败得失,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参考文献:

[1]吴剑花.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有效策略探索[J].吉林教育,2012(10).

[2]张海华.小学教师微型课题实施方案[J].教育教学论坛,2011(5).

[3]刘丽红.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2013(02).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