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中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生作业设计与应用研究”的调查统计结果及分析

2016-06-27张丽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作业设计新课程

[摘 要]本论文通过对普通高中学生课程作业现状的调查分析,以新课程教育理论为背景,对普通高中学生课程作业进行了实践性的研究,从而阐明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普通高中学生课程作业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新课程;作业设计;调查统计

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完善作业设计形式,更注重课堂学习有效性,达成课程目标,扎实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对此进行了反复调研论证。

其目的是实验教师通过该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获取作业设计的形式、作业内容、作业难度等方面的改进方向。

我们调研的对象主要是重庆市普通高中江津二中高2016级的学生,共调查人数469人,其中,优等生84人,中等生286人,差等生99人。优等生和中等生合计为370人,占总人数的78.89%,差等生占总人数的21.11%。对他们的调查和访谈。

从问题1“你平均每天要花多少时间写作业?”的统计表可以直观地看出,认为1天作业在1小时内人数最多,为194人(占总人数的41.36%),两小时以内的为153人(占32.62%),两小时以上的为122人(占26.02%)。这一数字似乎表明大多数同学(占73.98%)认为每天的作业可以在2小时或1小时内完成,似乎作业量还算比较合适。不可忽视的是,从学生成绩结构看,优等生中仍有20%认为作业超过两个小时,这说明作业量还是比较大。也有可能大多数学生习惯老师的作业布置方式,在回答问题时,部分同学碍于情面,没能如实回答该问题,这说明对于作业量的大小的横量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调查问卷上,还要多观察同学平时作业时间和作业完成情况,甚至可以对每天作业完成时间进行连续集中测试一段时间以获取真实的资料。

关于作业量,在问题2“你感觉老师布置的作业量大吗?”中更能清晰地看到,虽有346人(占73.78%)认为作业合适,但仍有102人认为作业量极大,达到了总人数的21.75%。这充分印证了问题的结论。而问题1和问题2的结果共同表明,部分作业量或者不同时间作业量偏大。这就需要各科老师之间对作业量应该有一个整体协调和规划,不应“各自为政”,强调作业的整体性。

从问题3“你感觉老师布置的作业难度大吗?”对作业难度的评价统计结果表可以看出,有322人(占68.66%)认为作业难度合适;有136人(占29.00%)认为作业难度太大,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18个优等生(占优等生的21.43%)认为作业难度大。这一统计结果说明,总体上作业难度较为合适,但部分作业难度仍偏大,布置作业的针对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要对作业实现“按需分配”—即根据不同基础层次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

从问题4的“你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针对性强吗?”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认为作业针对性很强和较强的人数为298人,占总人数的63.54%;认为一般和不强的人数为171人,占总人数的36.46%;其中优等生和中等生人数为140人占总人数的29.85%,占优等生和中等生总人数的37.84%。这一统计数据结果表明,作业的针对性还有进一步改善、提高的空间,老师对学生个体特征了解还不是很深入,还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深入了解。

从作业形式的调查结果显示(如问题5“你希望老师布置什么样的作业”统计表),喜欢口头性作业的为70人,占总人数的14.93%;喜欢书面性作业的167人,占总人数的35.61%;喜欢实验性作业的170人,占总人数的36.25%;喜欢实践性作业的64人,占总人数的13.65%。经初步调查,形成这种比例结构的原因主要包括:第一,受小学、初中的作业形式影响,学生普遍更喜欢自己习惯的作业形式,对新的作业形式还处于排斥和适应阶段。第二,出于惰性,学生更愿意接受简单的作业形式,如口头性和实验性作业。第三,传统作业中包含实践性的作业很少,不太重视实践,导致大多数同学对实践性作业还不适应,思维方式和学习目标也没有得到真正的转变。

问题6“你认为教师布置的作业具有?”,大多数学生(298人,63.54%)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具有知识性,说明大多老师更倾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有20.68%的学生(97人)认为作业具有重复性,说明部分老师对作业有反复训练的习惯;有15.78%(74人)的学生认为作业具有开放性,说明开放性作业相对较少,老师对学生发散思维的注重程度还不够,或多或少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这一统计结果表明,教师布置作业的内容比较完善,但仍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多将开放性和知识性作业融合在一起,在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升华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作业的十个问题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及其原因分析调查,我们认为当前作业主要存在以下两大方面的问题:

第一,由于受传统升学压力影响,普通高中作业量普遍偏大、难度偏高,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走出传统“题海战术”的模式,可能会导致学生简单机械重复、缺少独自思考问题的时间和习惯。

第二,作业形式仍显单一。而作业内容统一,缺少针对性、开放性、灵活性、创造性、趣味性和适时性,局限学生思维。学生学习缺少主动性,易于模式化发展,而且发展方向较单一,学生不能很好地形成多元化,最终导致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降低。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减少学生作业量,增加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时间,养成学生自学的能力。

第二,加强开放性、创造性、非目的性(即灵活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作业,锻炼学生观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多元化学生群体。

第三,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协作性以及其它方面的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春莉.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一种认知负荷观 [J]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

[2] 许晓文.论作业设计的评价 [J] 《上海教育科研》 2002—5.

[3] 柳海民. 教育学原理[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作者简介:张丽,女,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重庆市江津二中高中历史教师。

猜你喜欢

作业设计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外阅读
浅议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