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淮阳县中学生体育课课堂现状与分析对策

2016-06-25刘楠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淮阳县分析对策体育课

刘楠

摘 要 淮阳县属贫困县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滞后,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且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发展不平衡,推行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为了搞好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中学生的健康水平,为获得第一手详实体育教学现状资料,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赴该县进行访谈,研究淮阳县中学体育发展的对策,为淮阳县中学体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也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淮阳县 中学生 体育课 课堂现状 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淮阳县初高中中学为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检索C N K I 、河南大学图书文献中心等获得大量关于课程改革的期刊文献资料, 并通过互联网查询相关信息。查阅近几年来关于课改、中学体育课程研究方面的专著6部,期刊文献资料20篇,进行整理与分析。

(2)访谈法:走访8 所被调查中学,面访体育教师16人、学校主管领导和其他教师及学生30余人次。另外,还走访县、乡两级教育和体育部门的有关人士10余名。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组织领导与管理

经调查及走访淮阳县各级体卫行政部门,发现对该县中学体育实施管理的运作方式主要为指令性指导,约占80%,其次为召开学校体育工作会议,而组织教研、学生活动等则未受到重视。各所学校虽有主管体育工作的领导,但对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不够,不愿增加在体育方面的投入,一味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体质的提高。虽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与管理体制基本健全,但普遍为领导挂名管理,没有真正起到领导与管理职责,从管理层面上影响到了该县中学课堂教学课程的实施。

2.2体育环境建设、体育基础设施的配备与管理

体育环境的建设是实施课堂教学课程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是有效达成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有50.25%的学校体育设施处在不足的状态,影响到该教学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的设施资源是上好体育课的基础条件, 是开发课程资源的物质保证,有了这些必需的硬件设施才能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除上级和学校对体育基础设施资源的配置不足外,造成学校体育基础设施资源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损毁严重。学校对于体育基础设施的管理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从而导致本就不是很完备的体育设施变的更加拮据。此外,还发现,在所有调查学校中,几乎没有一所学校拥有室内运动场地,逢阴雨天则体育实践课程只能停课或做其他课程的补习时间。基础设施的缺乏,严重影响到了该县中学体育课程的开展与发展。

2.3师资现状与培训情况

学校能否贯彻执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体育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的质量,合格的师资队伍则是组织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体育教师本身的素质若不能和社会的发展相和谐,就无法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甚至影响整个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进行,也就更谈不上工作的效能。课程的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具体的实施者则是体育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想要有效地灌输到实践中,都必需通过教师才能实现。体育教学离不开体育教师,体育教师队伍的结构和水平直接影响教质量和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教师学历代表其曾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标准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教师队伍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发展潜力, 也预示着教师队伍教学、科研等潜在能力。调查表明,该地县体育教师仅31.25%拥有本科学历,与中学体育教学的要求尚有距离。就工作年限而言,老、中、青教师结构分别为32.25%、37.50%、31.25%,基本均等,结构较为合理。从职称结构来看,高级教师比例较低,仅12.50%,中二职称则达到了5 0%。此外,学校体育师资数量不足,教师工作负担较重且待遇偏低,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存在课外兼职或第二职业,这反映了教师的不稳定。综上,师资质量与教师的不稳定是影响该县体育课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人力因素。一项新的课程改革进行时,必须要对课程的具体实施者进行培训,使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等方面做好实施新课程的准备。88.50%的教师参加过新课程的培训,但培训的级别和形式上尚不够理想,一半以上的教师只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培训,培训形式主要为讲授和报告,观看过公开课的极少,参加案例分析和研讨的则没有,而这两种是进行新课程培训最直接有效的培训形式。

2.4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与内容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运动兴趣和爱好,且无性别差异。其次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是有机会同学交流, 此项女生的比例略高。此外,调查发现有部分男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为了锻炼身体,而部分女生则是为了学习掌握基础健康知识,这一现象可能与性别差异有关。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排在首位的是篮、足等球类,男女生比例分别占80.82%和60.47%。游戏类的项目也较受学生喜爱。而排第三位的项目存在性别差异,男生为武术,女生则为毽球、板鞋等当地传统体育项目。

2.5学生文明意识的培养

严格课堂常规,要求学生的行为举止文明规范。体育课,应该说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课,课前学生都能到操场。但在教师没到的情况下,他们宁可在操场上打闹,也不排队。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在课前整队上下功夫,每次上课前提前1、2分钟到操场,上课铃一响,教师就迅速地要求学生整队。久而久之,学生一上课就自觉整队了。这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很有帮助。而在课的准备部分,不管上什么内容,每次都要求学生沿田径场慢跑1~2圈,要求很简单,就是队伍整齐、两两相对、保持安静,一旦不整齐,或者有人讲话、打闹,就要重新跑。这样一来,他们就会很自觉。而如果有学生不整齐、讲话,其他学生就会批评他,会要求他们排好队、不要讲话,否则全班要重跑的,那不守纪律的学生也会自觉起来。这样,既规范了学生的言行,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很有帮助,又增强了班级的团结力、凝聚力,对班级建设也很有帮助。使用文明用语,规范学生的语言。首先教师的语言要规范正确、生动鲜明,尤其在讲解动作要领时,语言必须清晰、准确、形象,这对于活跃课堂气氛、陶冶学生情操、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都有重要作用。由于好多学生都来自乡村,所以随口而出一些粗俗的乡村俚语,这与文明的校园环境格格不入,因此我们体育老师很有责任培养学生语言文明的意识。

2.6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

21世纪的健康新理念,必然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现代健康观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是促进人的身体全面发展的积极因素和重要手段已是毋庸置疑的定论。而对于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体育运动更能促进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改善和提高人体的形态、机能;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学生平时一些不正确的身体姿势会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因此在体育课上进行严格的队列、队形练习,让学生了解正确的站姿、走姿、跑姿及正确的动作要领,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姿态很有益处。可见,体育运动能促进躯体健康。在体育运动中进行美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美育是一种科学的教育观念,美育和体育是天然结合体。体育教育中蕴含着大量的审美因素,美育中蕴藏着深厚的体育教育内涵。美育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平衡和身心健康。高中学生已进入青春发育期,他们感情丰富、思想活跃,有追求美的强烈愿望,但世界观尚未形成。因此,如果用一些美好的事物影响、激励他们,特别是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进行美育教育,他们的道德情操就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他们的心理也会更健康。社会适应主要指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适应。

2.7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在体育课教学中,体育竞赛、体育训练中的伤害事故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也应该引起学生的重视,所以在体育课上要加强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在体育课上引起伤害事故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准备活动不充分;课堂组织不到位;场地器材不符合要求等等。因此,体育教学中,为尽量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学生要求做到准备活动充分;衣着符合要求;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同时教师也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因地制宜地备好课,合理地安排和使用场地器材,把安全意识贯彻到每一堂课,真正地灌输给学生。

2.8学生进取意识的培养

进取意识是现代社会需要学生具备的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应该逐步培养学生强烈的进取意识。比如,在进行一些技术技能教育时,教师给于优美的示范,或可以让掌握得好的学生做示范,无形中激发了其他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经常安排一些游戏、比赛,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而对于一些特殊的学生,如身体肥胖的、个子矮小的、或身体虚弱的学生,可以抓住他们的特点,发挥他们自身优势,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逐步树立信心;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加强他们身体素质训练,教会他们一些锻炼方法,就能起到积极作用,也可增强他们的进取心。在体育课中,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其他方面的意识培养。总之,通过开展各种体育运动,可以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3结论与建议

(1)利用多种体育教学形式,充分满足学生锻炼体育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体育运动。

(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征,选择适合的锻炼项目。

(3)适时组织各类体育竞赛,重在参与,鼓励进步,使学生在比赛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产生进一步的锻炼渴望。

(4)通过多种体育锻炼渠道,形成学校不单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与锻炼的唯一场所,而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的共同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是多方面的,采用方法、手段也是要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体育教学原则,有的放矢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努力改进教学环境,这样学生就一定能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不断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成绩,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金强,仝永妮.延大学生对公共体育课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1).

[2] 宋静敏,陈昌伟.海南省中学生田径运动水平剖析与对策[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01)

[3] 王志胜.湘中地区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01)

[4] 张长龙.中学生体育心理状态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01).

[5] 薛松.对中学生篮球比赛中心理负荷评价指标的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2).

猜你喜欢

淮阳县分析对策体育课
体育课
淮阳县
初中学生学习与升学压力分析与对策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