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研究

2016-06-25刘涛

科技与创新 2016年12期
关键词:动力机制保障机制校企合作

刘涛

摘 要: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了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政策导向、校企合作准则及制度、企业参与动力、教育系统支撑和校企合作层次等问题,以内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建议建立政府保障机制、组织领导机制,以促进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内涵等多元合作动力机制,推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及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8.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12.053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各高职院校也普遍认同这种发展模式。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问题。这严重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持续、健康发展。在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尝试了使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以便有效解决问题。2011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的联系和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提升了学校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广大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参加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创造了机会。在实际工作中,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同时,这对学校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校企合作也是学校、企业和社会发展共同的需要。企业要发展,就需要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的一个专业面对一批合作企业,培养的也是一批技能人才。这种方式解决了一批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1 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问题

自高职教育迅速发展以来,从理论教学到实践,从学院到企业,普遍重视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和创新,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校企合作。虽然这种做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从整体上讲,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

1.1 政策导向作用有待加强

就政府而言,关于校企合作的倡导和支持还只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缺少与政府文件和精神配套的、可操作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模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并不多,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合作动力不足,即政策问题和收益问题等。

1.2 校企合作准则及制度需完善

在实际工作中,缺少相应的法规、制度保障,法律责任不明确,没有从法律上明确企业、学校和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应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在实际工作中,一旦出现问题,比如薪资纠纷、权益侵犯、人身安全等,或是出现校企合作协议中未明确规定的问题时,就无法保障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权益;没有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负责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工作。目前的校企合作主要是靠“关系和信誉”建立、维系的,合作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

1.3 企业参与动力不足

在已经形成的校企合作关系中,通常学校为积极方,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存在支出多、牵涉精力多、回报少、要求高、责任重、风险大等问题。在当前供大于求的就业环境下,企业在用人方面可挑选的余地也比较大,他们的用人成本比较低,不愿意与学校进行长期的深度合作。

1.4 校企合作思路有待拓宽

大多数院校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和把握校企合作的实质内容和高职办学的含义。很多人把校企合作理解为校企双方有一份协议,然后学生可以随时去企业参观实习;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理解是校内实训车间、实验室能够生产出产品;顶岗实习则被简单认为是学生到企业干活、打工。他们对校企合作在专业建设、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特色专业、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得不够,认识肤浅。

2 校企合作模式策略

2.1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政府有关部门要进行制度创新,出台有利于行业企业助推高等教育发展的税收优惠、财政资助、购买培训、招标、特殊专业补贴等政策,加大培训经费的提取力度,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让它们深度参与到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真正融合起来。加强校企合作的指导,建设公共管理平台,健全组织机构。同时,还要认真总结经验,把适时可行的做法推广开来,构建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我省高校与企业合作发展的新路子和新空间。我院以内江建工集团为载体,围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开放的办学体制,建立“依托行业、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互动共赢”的长效机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

2.2 促进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企业可以把职工培训与高校教育培训相结合,由企业出资,学校出人和培训场所,学校按照企业的要求培训企业职工,发挥好各自的优势,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互补。学校与企业联合组成“校企合作教育董事会”,共同合作、调查、研究,制订符合企业需求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等,让企业深切感受到自己在职业教育中所承担的重任。另外,企业可以分期、分批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训练,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让教师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等情况和发展趋势,以便及时完善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校教师,帮助他们提高应用新技术和科研开发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截至2015年底,在国内学院与行业内外有影响的57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形成了“产学合作、实训与就业相结合”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2.3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校企对接

依托内江市建筑业协会、内江建工集团,联合各建筑企业,形成产教融合、四方联动、多元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强化学生“一基础、二融合、三证书”的素质要求,以促进专业与产业的对接。“一基础”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为基础。“二融合”是由学院、企业高度融合,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过程由学院、企业双方合作完成;人才培养环境由学院与施工现场交替合成;人才培养团队由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双源合成;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由学院、企业双方共同完成。“三证书”是指毕业生要有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和素质教育合格证。在具体合作中,要立足交通、土建工程,依托交通、建技特色品牌专业和优势教育资源,强化服务平台和载体功能,通过校企合作建好“韬盛学院”(集政策与信息交流、知识与技能传授、培训与考核三大功能于一体)和“一个中心”(交通技术服务推广中心),增强其服务行业、企业,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2015年,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 95%以上,土建主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专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学生对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在92%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

2.4 深化校企合作和内涵建设

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真正实现双赢,校企双方就应该在诚信、互惠的基础上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内江建工集团合作交流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建工系统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推动学院与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发展,还可以更好地与企事业单位实行“订单式培养”和“零距离对接”。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深化学院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开放的用人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的专门人才到学院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开展技术研发,建立基于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和保障机制。把学校直接搬到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路径之一。这种模式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长处,而学校培养的人才则根据企业标准“量身定做”,企业也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职业定位。

3 结束语

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更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方式。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多形式寻求与企业合作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适应能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为参与合作的企业创造效益,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所以,要努力营造“学习型企业”,建立“依托行业、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互动共赢”的长效机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达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国华,曾艳英,罗捷凌.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4).

[2]汪建云,王其红.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14(01).

[3]陈红阳.依托校企合作 提升专业内涵[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4]郄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1).

〔编辑:白洁〕

猜你喜欢

动力机制保障机制校企合作
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保障机制研究
中央发千亿“县级政府低保金”
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科技查新服务业变革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与动力机制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