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2016-06-25杨皓樱
杨皓樱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出了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还包含了丰富的地域性——自然、环境、人文情趣和精神信息。这是中华先人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文化财富,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在现实技术中融入数字技术,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新的展示和传播方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技术;数字技术;创意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12.048
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新出台的“十三五”规划表明,要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并制订实施我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扶持传统工艺项目,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知名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区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好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于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弘扬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较多的世界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存在的生态文化空间遭到了破坏,因为地区经济落后,展示和传播的手段过于单一,文化的体验性、交互性和娱乐性很差,导致许多内容都已经失传或者濒临失传,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的工作。鉴于此,在开展具体工作的过程中,要拓展现在的社会生存空间,在非遗中融入数字技术手段。这也是避免经济大国强势文化入侵的必要手段之一。
2 增强现实技术的互动性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每个人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影响集体。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同直线之间也是有感情的。这些生物每时每刻都在与观众互动,让人们体会着细胞的变化过程。这也是人们思想进步的过程。这无疑是最好的互动,最好的互动艺术。人需要交流,增强现实交互互动技术,对外有利于宣传,对内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情感交流,提高群众的基本文化素养,让所有人都参与其中,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已经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重要、先进的手段。本文旨在利用前沿的数字仿真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合理、可持续性的保护和再利用。
3 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利用现实技术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当前的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①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打破目前单一的游览方式和游客体验;②在科学保护方面,采取硬件(原生态文化空间保护)、软件(地域文化保护)互相促进的叠加式思路和方法;③在区域文化类型建设方面,要极大地丰富地区内、地区间特色文化的承载方式和传播手段;④充分利用数字仿真技术的无破坏属性,尊重非遗文化现状,这也是对文化传播这一历史使命的技术革新;⑤数字仿真和交互技术是符合当下社会发展潮流和用户市场的核心技术,将仿真技术植入历史文化中,既增添了文化的趣味性和历史互动感,还具有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推广效应。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虚拟展示技术主要是研究如何将已经数字化记录的、看不见、摸不着、体验不了的文化展示出来。互动媒体技术在具体项目中的应用主要有:①数字化敦煌壁画合作研究和故宫文化数字化应用研究。采用这项技术后,游客就可以在景区或移动端交互欣赏一些珍贵文物建筑、观看历史的发展过程和整个遗址环境的演变情况等。②基础的3通道6投影仪被动式投影立体显示系统。③视频融合机可以播放多种格式的媒体文件,并实现立体与平面播放的自由切换。④3D -CaMega光学三维扫描系统。⑤Virtools虚拟现实开发软件系统。⑥由数据处理软件和相应的辅助设备组成了一套完整的虚拟现实可视化仿真系统。它将虚拟的数字信息叠加在现实环境中,虚实结合。这项技术最大的特色是交互式的文化体验,这是文化和数字技术的融合而不是叠加。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难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是跨学科的研究,要求团队成员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能将国内外先进技术手段与传統工艺相结合,达到1+1>2的效果。目前,国内外关于增强现实技术手段的研究都是个案,还没有系统地展示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难点是利用互联网+的先进数字创新手段进行高效的推广,以提高市民的参与度。笔者认为,非遗行业要做到“雅俗共赏”。“雅”表示是的品位,“俗”则代表的是渗透力。但是,这里所说的“俗”不是庸俗,而是通俗。只有“俗”,才能让大众感受到艺术,才能有更大的影响力。只有有了群众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才不会失传或者濒临失传。在具体工作中,增强现实技术,将数字文化内容信息叠加在现实的文化遗迹中,打开文化的围墙,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值得注意的是,融入数字技术后,也一定要注意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感。
5 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保护民族文化的一种必要手段。但是,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的,理论成果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是阻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重要难题之一。因此,要将以现实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数字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相结合,在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同时,也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阚延龙.持重与守拙——虚拟现实的底蕴[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2):87-89.
[2]谭必勇,徐拥军,张莹.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模式及实现策略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1(2):69-74.
[3]代俊波,单桂花.基于Web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图书馆学研究, 2010(18):32-34.
[4]谈国新,孙传明.信息空间理论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3(6):179-184.
[5]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美术研究,2006(1):47-51.
〔编辑:白洁〕